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道銅儀

鎖定
黃道銅儀,是古代測定天象的儀器。其理論最初由東漢時期的傅安提出,漢和帝永元十五年(103)按照其理論創造了一台“太史黃道銅儀”。此儀一改以往定日月行度沿赤道環量度之舊法,而以沿黃環量度替代之。對提高人們關於日月運動規律的認識具有一定的作用。 [1] 
中文名
黃道銅儀
類    型
渾天儀

目錄

黃道銅儀由來

天文儀器系統也在秦漢時代形成了。為了編制太初曆的需要,製造了觀測天象、測量角度的儀器,這就是渾儀和渾象的研製。
西漢時落下閎就製造過渾儀,據記載他是四川人,“武帝徵侍太史,於地中轉渾天,改顓頊歷,作太初曆”.
黃道銅儀 黃道銅儀
“渾天”即渾儀,亦稱渾天儀,是用於觀測的儀器,以之測量日月行星恆星在天空的位置,確定兩個天體之間的角度。它應包括一個用來對準天體的管或衡,又有刻有度數的標尺,如地平環、子午環、赤道環等。當窺管或窺衡對準了要觀測的天體時,各種標尺所指示的讀數就是天體的位置。
東漢賈逵提出在渾儀上加進黃道環,首次製造了一架“黃道銅儀”。漢代的渾儀雖沒有留傳下來,但後世保留下來的渾儀不會跟它相去太遠。

黃道銅儀歷史背景

應該指出,在制定太初曆之前,測量角度的天文儀器已經存在。戰國時代石申編制的星表是基於角度的測量,長沙馬王堆西漢早期墓出土的帛書,記載了秦漢時代幾十年間行星的運動,也是基於角度的測量③。《後漢書·律曆志》曾提到漢初使用一種“圓儀”來量度日月的運動,後來渾儀流行,圓儀失傳。1977年在安徽阜陽一西漢早期墓中出土了帶有28宿距度的圓盤①,可用於測量角度。這一器物的出土為研究早期的測角儀器提供了實物依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