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

(中藥)

鎖定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中。主治黃汗,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
藥品名稱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
出    處
《金匱要略》卷中
組    成
黃芪芍藥桂枝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用法用量

苦酒一升,清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宜另以他法解之。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歌訣

黃汗芪芍桂酒湯,身腫發熱渴汗當;汗出沾衣色如柏,是因汗出浴水殃。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組成

黃芪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功用

補氣,益衞,解肌,化濕。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主治

黃汗,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附註

本方方名,《外台》引作“黃芪芍藥桂心酒湯”、《準繩·類方》引作“芪芍桂苦酒湯”、《醫燈續焰》引作“黃芪芍桂酒湯。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文獻摘要

黃汗《山東中醫雜誌》(1982;1;34):“張某某,女,22歲。因家務勞作汗出,即用涼水浸毛巾擦洗身體,後發現上半身出汗,色黃,量多而粘,衣物均被黃染。自覺乏力,納呆,微發熱,有時乾噦,月經正常,小便色略赤,大便色正常,鞏膜皮膚無黃染,舌質正常苔薄白,脈略滑。辨證:黃汗。時值盛夏,暑熱當令,勞則陽氣張,遂汗出,復受水寒之氣,致熱伏於內,釀成外寒濕,內鬱熱之勢,交相蒸鬱,汗液排泄障礙,或發熱汗出而色黃。治則:調和營衞,清泄鬱熱。方藥:芪芍桂酒湯去苦酒加梔子、黃柏。藥用:黃芪18克,白芍12克,桂枝9克,黃柏9克,水煎分二次服。服三劑黃汗已止。隨訪三年未再發現黃汗。”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各家論述

①《千金方衍義》:水濕從外漸漬於經,非桂之辛温無以驅之達表;既用桂、芍內和營血,即以黃芪外壯衞氣以杜濕邪之復入;猶恐芪、芍固護不逮,而用苦酒收斂津液不使隨藥外泄。乃服藥後每致心煩,乃苦酒阻絕陽氣不能通達之故,須六七日稍和,心下方得快,然非若水煎湯液之性味易過也。
②《金匱要略心典》:黃芪、桂枝、芍藥,行陽益陰,得酒則氣益和而行愈固,蓋欲使營衞大行,而邪氣畢達耳。雲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遂行,久積藥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