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浦江路居委會

鎖定
黃浦江路居委會,1984年歸屬薛家島鎮,設立村民委員會, 1989年劃歸開發區管轄,村民委員會改設為黃浦江路居委會。
據有關資料顯示2000年,人均收入達到5400元,家家有存款, 户户住樓房。
原有官廳村老户,電話普及率達80%,電視普及率100%,全部實現閉路化。
有汽車40多部,摩托車是年輕人較為普及的交通工具。
中文名
黃浦江路居委會
地    點
薛家島鎮
歷史年代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
產    業
糧食

黃浦江路居委會概況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開鑿馬家濠運河時,工程督指揮等官吏曾設廳居住於此,後有張姓氏族從靈山衞遷來定居,故名官廳
官廳村位於唐島灣北岸, 東距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中心約1公里,北與張寶灣相臨,西南與孫家溝接壤,東與濠南頭村以馬家濠運河相隔。該村東、西、南、北分別與井岡山路、太行山路、長江中路和黃浦江路相臨,地處開發區生活區、商業區的中心。
境內為丘陵沙土地,原有耕地39.53公頃,居民137户、670人,原居民均為張姓,主要從事農業,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和大豆。
到1991年,土地全部被開發區徵用,經濟收入全部靠第二、三產業。
1984年歸屬薛家島鎮,設立村民委員會, 1989年劃歸開發區管轄,村民委員會改設為黃浦江路居委會。
1998年4月,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舊城改造從1993年開始,到1998年結束。在舊城改造中發展起來的房地產開發業、建築業和租賃業成為黃浦江路居委會的支柱產業。
2000年,黃浦江路居委會共有居民1524户,3645人。計劃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始終保持100%。
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000元,1978年為2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1億,集體經濟純收入590萬元,人均純收入5400元,上繳國家税金215萬元。黨支部先後被評為青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紅旗村先進黨支部。
2000年,黃浦江路居委會被評為市級“十佳”居委會、文明村莊和省級文明單位。支部書記張書華被評為“十佳”市民和市級勞動模範。

黃浦江路居委會大事記

1945年,薛家島第一次解放,張風欣任村長。
1947年2月,張吉梅、張守和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薛家島第二次解放,張吉富任村長。
1950年,成立官廳鄉,官廳村張書祥任副鄉長。
70年代初,官廳用發電機發電,使全村用上了電燈。
1975年前後,成立石材廠、磨房和地毯廠。此為該村第一批副業項目。
1979年12月,官廳村黨支部書記張吉梅被選為黃島區第一屆人大代表。
1984年9月, 官廳村屬黃島區薛家島鎮,設立村民委員會,張元忠任第一屆村民委員會主任。
1987年11月,建立汽車配件廠,開始發展集體經濟。以後又利用招商引資或租賃的方式先後創建了22家企業。
1989年1月5日,與周圍13個行政村一起被劃歸開發區管理,並改設居民委員會。12月20日,官廳居委會改稱黃浦江路居委會。
1992年8月21日,成立黃浦江路實業公司。
1993年9月16日, 制定了《村莊改造決定》,舊城改造工程啓動。期間成立了官廳建築安裝工程公司、官廳房地產開發公司和租賃公司。
1998年4月,官廳村村民由農業户口轉成非農業户口。
是年,從1993年開始的村莊改造工程結束。居民全部從平房搬進樓房。
2000年,新開工住宅房面積3.9萬平方米,網點房面積6547平方米。
是年,新上各種健身器材一套,建成開發區第一個健身廣場。

黃浦江路居委會經濟發展

黃浦江路居委會第一產業

解放前,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由於土地是丘陵沙地,無水利設施,處於靠天吃飯的狀態。
解放初期開始引進糧食新品種,如扁穗小麥、勝利百號地瓜,還開始使用化肥,使農作物提高了抗災能力。
到1978年,糧食畝產量增加到250公斤。
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和大豆。
隨着開發區的不斷髮展,土地逐年被徵用,到1991年時被全部徵完。

黃浦江路居委會第二產業

1975年,大隊成立採石廠、磨房和地毯廠。後因效益不好相繼停產,地毯廠持續到80年代初。
1986年,該村走發展工、副業的道路,從本村的實際出發,抓住發展機遇,利用徵用土地的補償金,首先建起了汽車配件廠,邁出了發展工業的第一步。
隨着開發區的發展,發揮地域優勢和政策優勢,加大了招商引資的力度,先後建起皮鞋廠、服裝廠、花崗石廠、鑄鐵廠、華威電腦製衣有限公司、消防器材廠等22家企業。
皮鞋廠經過嫁接改造,由原來年產值100萬元上升到2000萬元,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後來又引進了化肥生產專利技術,組建了年產萬噸的全元化肥廠。
1993年啓動的舊城改造工程,給黃浦江路居委會的建築和房地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利用開發區管委在舊城改造中的優惠政策,實行“建二補一”的辦法,既成立了官廳建築安裝工程公司,又搞活了官廳房地產開發公司和租賃公司,為村莊的改造籌備了資金。
1995年,建築安裝實現產值1800萬元,創利税160萬元。1999年,從業人員達3000人。

黃浦江路居委會第三產業

建國初期,相鄰的12個村莊集資在官廳村辦起了供銷合作社。1975年,大隊辦起了磨房,後因效益不好很快停產。
1993年,建築業帶動了建築行業器材和設備租賃業的興起,也帶動了商業網點房的租賃業。1998年,建商業樓和臨街一層商業網點共8700平方米。
2000年,又建網點面積6547平方米。黃浦江路居委會地處人口稠密的紫金山小區,與黃浦江路、井岡山路、紫金山相鄰,為商業、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

黃浦江路居委會社會進步

黃浦江路居委會文教科技

建國前,學齡兒童入學率在10%以下,學生需到鄰村就學。建國初期,官廳鄉副鄉長張書祥到膠南縣開會,帶來了一名姓袁的教師,在孫家溝村找到教室,逐家動員學齡兒童入學,以不交學費為條件才算開了學。1969年官廳村建立小學。
後因每班學生人數太少而與鄰村聯合教學。改革開放後,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周圍數村共同出資聯合興辦了初級中學,坐落在官廳村西南角。
建立開發區後,1989年7月5日,薛家島鎮教委與區街辦科教局進行交接。以後聯中改為職業高中,小學學生合併到黃浦江路小學。現在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
村內設有文體廣場、老年活動室、娛樂室、青年之家、婦女之家等羣眾活動場所,還建有黨員電教活動室、青年婦女學校及居民學校。

黃浦江路居委會人民生活

建國前多數村民過着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年平均糧食不足70公斤,人均收入20多元。 草房低矮、窄小,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街道破爛不堪,雨天更是泥濘難行。
建國後,大部分住房幾經翻蓋,逐漸發展成磚瓦房。改革開放後,住房統一規劃建設,面積、質量大幅度提高。

黃浦江路居委會村莊建設

建國前, 低矮、潮濕的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建國後逐漸以磚石結構代替土石結構,瓦房代替草房。
1993年,官廳村開始舊城改造工程。9月,村民代表參加討論、制定《村莊改造決定》。黃浦江路支委會和居委會(兩委)為保證《村莊改造決定》的正確實施,成立了以支部書記為組長的村莊改造領導小組,主動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並抓住開發區在舊城改造中的優惠政策帶來的機遇,充分發揮地處開發區中心的優勢,及時成立了官廳建築工程公司和官廳房地產公司及租賃公司,在建好自己家園的情況下,搞活了房地產業,為舊城改造積累了資金,成為開發區舊城改造的典範。
1998年底,改造工程結束,村民按計劃分批遷入新居。
隨着新樓的不斷竣工,道路硬化、綠化、供排水、供電、供暖、有線電視、電話、路燈等配套設施緊跟其後,一應俱全。小區內建綜合服務樓一棟,集商店、菜店、老年活動室、物業管理、衞生所、幼兒園、娛樂室、青年民兵和婦女之家為一體。綜合服務樓前有文體廣場、旱冰場、門球場、籃球場。
2000年,新置各類健身器材一套,建成了開發區第一個全民健身廣場,建立了官廳公園。黃浦江路居委會成為一個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住宅小區,人均住房面積60平方米。先後被青島市評為“文明村莊”和“文明村莊標兵”。2000年,又被評為市級“十佳”居委會。

黃浦江路居委會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隨着開發區的建設,集體經濟逐年發展,村民的福利不斷提高。在舊城改造中,原官廳村居民住進寬敞明亮的樓房,其費用全部由集體承擔。建立了養老金制度,凡女滿50週歲、男滿55週歲,每月發放生活補貼費60元。
1999年,為全體居民集體出資辦理了農工商養老保險;對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給予1000元和500元的獎勵; 為居民小區內的所有居民和家庭財產投了保險;對小區實行物業管理,為小區內配套設施的修建提供義務服務;引導居民廢除舊的殯葬習俗,成立紅白喜事會。
從2000年起,居委會又擔負起居民的生活用水、用電和液化氣費用等。

黃浦江路居委會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7年2月, 官廳村張吉梅、張守和參加中國共產黨。
1945年8月, 成立中共薛家島支部,是辛安和薛家島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基層組織,支部書記李繼村是中共濱海區委城工部派往薛家島的地下黨員。
黨組織建立後,建立了秘密交通站,傳送情報,運送軍需物資,宣傳共產黨的政策,發動翻身羣眾反奸、訴苦,建立了新的民主政權。
1948年11月5日,國民黨軍隊佔領薛家島,薛家島支部轉移到膠南縣大台莊。
1949年6月薛家島第二次解放,官廳村有黨員6名,組織羣眾反奸、訴苦,清匪反霸,減租減息,土地改革,打擊了國民黨政權和惡霸豪紳,支援瞭解放戰爭。建國後,黨組織帶領羣眾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官廳村從1962年起獨立成立黨支部,由張書明任書記。
1986年秋,張書華回村任書記。黨支部先後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市先進黨支部。黃浦江路居委會現有黨員54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5年冬,薛家島第一次解放,張風欣任村長。
1949年,薛家島第二次解放,張吉富任村長。
1956年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張書明任社長。
1957年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由濠南頭村的薛豐章任社長。
1958年成立薛家島人民公社,官廳村設1個大隊、 3個小隊,張書明任大隊長。
1984年9月成立村民委員會,張元忠任村主任。
1989年1月,官廳村劃歸開發區管轄,改設黃浦江路居委會,主任張元建。
2000年,黃浦江路居委會被評為市級“十佳”居委會、省級文明單位。

黃浦江路居委會當地名人

黃浦江路居委會張吉梅

(1929~1999) 194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出國支援蒙古人民共和國建設。
回國後,1968~1970年任大隊長。1970~1984年任支部書記。曾任薛家島鎮黨委委員。
1979年被選為黃島區人大代表。他在任職期間進行舊村改造,創山東省“文明村”稱號。

黃浦江路居委會張書祥

生於1912年。
1931年至1943年在青島當木工。
194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0年成立官廳鄉任副鄉長,1952年任總支書記。
1954年3月25日當選官廳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是年5月21日任鄉武裝委員會主任。
1958年撤區並鄉,官廳鄉與薛家島合併成立薛家島鄉,張書祥任副鄉長、農業部長。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擔任副社長,任期到1961年。
1962年冬到1967年,任官廳村黨支部書記。
1969年到1984年,任支部副書記。

黃浦江路居委會張書華

生於1947年12月8日。
197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1~1975年在官廳村任黨支部副書記。
1975~1986年秋在薛家島水利站工作。
1986年調回官廳村任支部書記,帶領村民走發展工業、共同富裕的道路。
從1987年11月白手起家辦汽車配件廠開始,利用招商引資或租賃的方式,先後建起了22家企業,使集體經濟逐年壯大。
在舊城改造中又利用開發區的優惠政策,不失時機地組建起房地產開發公司、建築安裝工程公司和租賃公司,採用“建二補一”和滾動發展的方式改造舊城。
1993~1998年底,黃浦江路居委會完成居民的搬遷工作。黨支部先後被評為市先進黨支部和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0年,張書華被評為“十佳”市民和市級勞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