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昭道

鎖定
黃昭道(1467--1541),字文顯,號梅巖,湖廣嶽州府平江縣人。弘治己未科進士。累官至雲南左布政使
本    名
黃昭道
文顯
梅巖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嶽州府平江縣
出生日期
1467年
逝世日期
1541年
主要作品
《逆鱗稿》等
主要成就
戍邊戡亂
功    名
進士
墓    冢
縣西湖源山下張古塘
官    職
雲南左布政使

黃昭道人物生平

黃昭道(1467--1541),字文顯,號梅巖,湖廣嶽州府平江縣富華鄉十六都(今伍市鎮)人,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同進士第155名(倫文敍榜)。宋名宦黃誥十世孫。
弘治十四年(1501),知山東長山縣(今鄒平縣境),蒞任四年,勤其職,有政聲,甚得民心。離任之日,父老遮道留。正德二年(1507),擢南京陝西道監察御史。因疏劾劉瑾廷杖三十,下獄除名,遂成跛疾。正德五年(1510),劉瑾被誅,起用為江西僉事。正德十四年(1519),寧王朱宸濠蓄養、招納亡命之徒,殺逐地方文武官員和無辜百姓,劫掠商賈,窩藏盜賊,起兵叛亂。昭道聞變,配合各地軍兵,擒獲數百人,悉按律治罪。升山東巡海副使,設計剿滅海寇殆盡。嘉靖元年(1522),遷雲南左參政。是時木邦孟密、緬甸仇殺多年,昭道率數騎前往,恩威並舉,區劃得宜,酋長讋服。後官至右布政使,終左布政使。嘉靖六年(1527),以病告老還鄉。生平胸度坦夷,操守清介。家居十四年,杜門謝客。年七十四卒於原籍,葬於縣西湖源山下石坑村與橋墩村之間,地名張古塘。祀鄉賢祠。
著作有《逆鱗稿》、《梅巖集》。 [1]  [2] 

黃昭道明史記載

黃昭道,字文顯,平江人。生有異質出就外傅凝重不與羣兒伍,人奇之。登弘治己未進士。筮仕山東長白令,其民悍梗,素號難治。昭道下車,盡心按戢,鋤剔其蠧弊,拊摩凋瘵,政令一新,豪猾斂避。歲大蝗,愈捕愈熾,昭道憂之,默禱於神曰:“欲下蝗必得雹,去蝗必得雨。”俄而雨雹交作,蝗亦隨滅,人以為異。宋范文正公幼讀書長白山,昭道捐建祠祀之。終三載,銓司以昭道賢能,徵為南京陝西道監察御史。時逆璫瑾等擅權,號稱八黨。昭道上章論劾,引趙高、仇士良為戒。瑾怒,敕下南京守備官,杖三十,除名。久而積血於,遂成跛躃。庚午,瑾伏誅。癸酉,擢廣西按察司僉事。尋丁外艱。乙亥起復,以舊職補江西。時宸濠久蓄逆謀,招納亡命,劫掠彭湖等處,為地方患。昭道捕獲數百人,訊讞成獄。雖取怒宸濠,禍出不測,弗計也。無何丁內艱。戊寅起復補山東。逾年,奉敕轉海道兵備副使。海寇不時嘯聚,昭道分遣哨兵設策剿捕,濱海晏然,屢蒙欽賞。屬郡多冤獄,歲久未決,昭道悉平之,得活者眾。壬午擢雲南左參政,時木邦孟密、緬甸讐設巳數十年矣。先是府官往,輒以人馬萬餘擁前後,羣蠻警疑,竟莫能撫。僉謂昭道曰:“夷狄相攻,乃中國之利。今撫之,既弗服,殺之乃弗勝,計將安出?”昭道嘆曰:“木邦諸夷,皆國家臣子,性雖獷戾,豈無人心哉!若以誠心公道處之,則無不服矣,何以殺之?”言者慚竦。頃緬甸告急,昭道主議,但以數騎往渠,人簞壺以迎。入其地,諭以利害,待以誠信,前後事情,悉數處斷,皆讋服。歡聲遠聞,且貢方物如往歲,事竣。分管安晉道。方月餘,尋甸報劇賊安銓欲殺守奪印,甚急。昭道即速整兵兼程而進,賊聞昭道至,即釋守還印遁去。赴本司右布政使,尋轉本司左布政使。時昭道久勞而務,先生足疾至是復作,遂告病歸。辛丑三月,偶病,索紙筆書曰:“老夫塵世七十四年,茲以疾於三月初吉大歸。”中書諸官履歷及家計頗詳,遂成小子,字壽清勁,無異平時,衣冠儼然而逝,見者以為仙。 [1] 

黃昭道個人作品

閒居筆記
吾平江唐宋時進士頗多,如羅孝芬,且登鼎甲。官亦有至亞卿者,邑志具載。元以來進士甚少,而我朝百餘年來尤為稀闊。每求其故,不得。一日偶思,平江去府大路出自西門十里回籍嶺,正是水口,路從山脊直過,有傷風水。乃問之故老謂古路原在河埠小水沿梓岡而去,舊鋪基猶存,但不知何時改此。正德丁卯,予以直言免官歸,適清戎御史王公度至,會間語及此路,公即欲復諸古,未果。近考黃華橋石壁間,刻元皇慶元年州判常以士改修今路。夫唐宋路從北行,人才獨盛於唐宋,而衰於今日,良有以也 [3] 
參考資料
  • 1.    焦竑.《國朝獻徵錄》:古籍,明朝:卷之一百二 雲南 雲南左布政使黃公昭道傳
  • 2.    李元度、張培仁.同治《平江縣誌》:古籍,光緒元年:卷四十三 人物之二 宦跡
  • 3.    李元度、張培仁.同治《平江縣誌》:古籍,光緒元年:卷末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