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宣民

鎖定
黃宣民,江西萍鄉人。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思想史研究室主任,《中國哲學》主編,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文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湘潭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江西上饒師專朱子學研究室兼職顧問。曾對社會歷史發表過多篇著作,於2001年去世。
中文名
黃宣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西萍鄉
性    別

黃宣民工作經歷

黃宣民少年時代就學於萍鄉中學,17歲時在江西參加財經工作,1955年考入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1959年畢業,旋進入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今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跟隨著名學者侯外廬教授長期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併成為侯外廬晚年的主要工作助手。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開始發表有關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學術論文。70年代參加侯外廬主編的《中國近代哲學史》和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的撰寫工作。80年代參加侯外廬主編的《中國思想史綱》上、下冊和國家“六五”計劃重點科研項目《宋明理學史》上、下卷的撰寫。作為侯外廬的助手,協助他重訂了《船山學案》(嶽麓書社,1982年)、《中國近代啓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等著作,還選編了《侯外廬史學論文選編》上、下冊(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參加整理了侯外廬回憶錄《韌的追求》(三聯書店,1985年),並協助晚年身染沉痾的侯外廬撰寫了大量文章。1990年主編《中國儒學史》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理學與中國社會科學”這一新的研究課題。
多年來,黃宣民在中國思想史、哲學史園地辛勤耕耘,創穫甚豐。他致力於儒學史研究。他認為,從儒家的發展歷程看,孔子繼承禮學,又發展出仁學,禮學是儒家對古代禮樂文明的繼承,而仁學則是儒學的創造。漢代儒學的主要特徵是天人之學,到宋代,儒學發展成“聖人之學”即理學。他認為,中國儒學思想理論的高峯在宋明理學,而學術成就的高峯則在乾嘉漢學
金華朱學,是宋代理學的一個重要派別,但前人很少研究。黃宣民發掘的金華朱學具有不同於其他朱子派別的思想特色:其一是帶有濃厚宗法色彩的道德觀,宗派色彩很濃;其二是強調“分殊而理一”,注重由傳以求經,循此而發展了朱學沉埋於故紙而忽視理論的支離煩瑣的箋註學風;其三是疑經精神,反映出正處於上升時期的朱學面貌。他還指出,金華朱學開啓了明初理學,成為洪武儒學的主流。這些概括和分析;都是發前人所未發。

黃宣民黃宣民傑作

黃宣民對於明代思想有較為廣泛的涉獵。他認為,從朱學到王學,從王學到反正宗儒學的“異端”思想,最後到明清之際的早期啓蒙思潮,是明代思想發展的主脈。王學則是明代思想學術的顛峯。他對王艮泰州學派的研究頗有特色。如他依據史料考證王艮靠販賣私鹽發家的身世,又如他對泰州學派平民儒學特色的分析,指出其中心思想是平民功利主義。泰州王學的“異端”思想發展成為反封建的叛逆思想,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優良傳統。
黃宣民早年即已從事於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長期以來,他對戊戌以前的王韜鄭觀應等早期維新派、戊戌時期的變法維新派、辛亥革命準備時期的民主思潮、“五四”時期民主與科學思潮,都進行過探討,並得出自己的評價。如他認為,“五四”時期的懷疑精神是民主主義思想的哲學表現之一。
黃宣民多年來特別注意探求中國早期啓蒙思想與近代啓蒙思想的連接。他認為,早在明清之際的社會進步思想之中,已經出現民主思想與科學思想的萌芽,這是從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近代思想因素。如早期啓蒙者的公天下觀念、公僕觀念、公是非觀念、法律平等觀念和平均地權觀念等即是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
侯外廬學派是中國史學界、哲學界一個頗具特色的學派,它以實事求是的篤實學風和獨立自得的開拓精神而獨樹一幟。黃宣民承繼了侯外廬學派的治學特點,如注重思想史與社會史的聯繫,強調從社會歷史的發展中動態地把握不同時代的思潮、學派及其代表人物。再如,注重思想理論和研究方法,又注重對第一手材料的充分佔有,對新史料的蒐羅,如他發握整理了《顏山農遺集》,使這一散佚民間的重要典籍得以重新問世。又如,注重從人類世界歷史的進程中去把握中國歷史的民族特色。他認為,社會現代化是歷史的必然,但是,現代化不應脱離民族文化傳統。

黃宣民出版圖書

黃宣民黃宣民史書

附:主要論著目錄
《中國近代哲學史》(合著),人民出版社,1978年。
中國思想史綱》(上、下冊,合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81-1982年。
《宋明理學史》(上、下卷,合著),人民出版社,1984-1988年。
《中國史稿》第六冊(合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艮》(載《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三卷),齊魯書社,1981年。
《吳虞》(載《中國近代著名哲學家評傳》下卷),齊魯書社,1983年。
《顏鈞集》(點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