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天驥

(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

鎖定
黃天驥,1935年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1956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現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員會會員;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史館名譽館員。
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黃天驥教授多年來活躍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第一線,學術研究成就突出,熱愛教學事業,治學嚴謹,為人師表。 [1] 
中文名
黃天驥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廣東省廣州市
出生日期
1935年
畢業院校
中山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務
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

黃天驥主要成就

黃天驥主要論著

《冷暖集》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深淺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俯仰集》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納蘭性德和他的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國戲曲選》(與王季思等合作)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元雜劇選》(與王季思等合作)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李笠翁喜劇選》(與王季思等合作)嶽麓書社1986年版;
《元明散曲精華》(與羅錫詩合作)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元明清散曲精選》(與康保成合作)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元明詞三百首》(與李恆義合作),嶽麓書社1997年版;
《中國文學史》(宋元卷分卷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全元戲曲》(參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
《黃天驥自選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出版;
《詩詞創作發凡》,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3年8月出版。 [1] 

黃天驥戲曲研究

《從〈全元戲曲〉的編纂看元雜劇整理研究諸問題》,《兩岸古籍整理論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元劇的雜及其審美特徵》,《文學遺產》1998.3
《爨弄辨析》,《文學遺產》2001.1
《論參軍戲和儺》,《戲劇藝術》1999.6;
《從 “引戲”到“沖末”》,《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5
《旦末與外來文化》,《文學遺產》1986.5;
《孔尚任與〈桃花扇〉》,《文學評論》1980.1;
《論洪昇的〈長生殿〉》,《文學評論》1982.2;
《李漁的思想和劇作》,《文學評論》1983.1;
《〈長生殿〉的意境》,《文學遺產》1993.3; [1] 

黃天驥詩詞研究

《李白詩歌研究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1982.4;
《吳梅村的詩風與人品》,《文學評論》1985.2;
《朱彝尊、陳維崧詞風的比較》,《文學遺產》1991.1;
《元明詞平議》,《文學遺產》1994.4; [1] 

黃天驥獲獎情況

1、《中國戲曲選》1987年獲高教部教材一等獎;
2、《全元戲曲》,2001年獲國家古籍整理規劃小組全國古籍整理一等獎;
3、《中國文學史》(宋元卷分卷主編),2001年獲北京市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
4、《納蘭性德和他的詞》,1985年獲廣東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1] 

黃天驥主持項目

1、主持教育部頒下“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包括25個子項目),起止時間為1997-2001;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古代戲曲形態研究”,起止時間為2001—2004年; [1] 

黃天驥治學思想

黃天驥 黃天驥
黃天驥教授多年來活躍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第一線,學術研究成就突出,熱愛教學事業,治學嚴謹,為人師表。
在本科教學工作中,黃天驥教授堅持“以人為本”的創新教育理念,積極推動中文系的教學改革:在教學思想上,提出要“自覺地學習、刻苦地學習、創造地學習”,同時倡導“三文”(作文、古文、英文)和“三頭”(筆頭、口頭、指頭)並重的“固本培元”、“開拓創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方法改革上,注重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於八十年代就主持制定“全程導師制”培養模式,強化寫作訓練,要求一年級的學生每人一年內寫作文100篇,二年級學生寫評論8篇,三、四年級的學生分別寫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每人指定教師輔導,把業務教育和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經過二十年實踐,該項改革已取得良好的實踐效果並獲得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在國內產生了良好反響。在教學內容改革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配合《中國文學史》等課程教學主編、撰寫了數部教材,其中參與由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宋元卷)教材獲得國家圖書獎等多種獎項、《中國戲曲選》獲全國教材一等獎。在教學手段的應用和改革上,注重理論學習與創作實踐、古代與現代充分結合,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包括PPT、網絡課程等),運用現代教學手段代替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學生的歡迎。上述教學思想和改革措施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培養,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
在培養高水平人才方面,黃天驥教授做出了重大貢獻。經他指導的學生許多已成長為行業骨幹或重點大學學術帶頭人。其中,宋俊華博士以《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一文獲得2004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實現了廣東省中文學科優秀博士論文評獎中零的突破。
在教學梯隊建設上,黃天驥教授也傾注了大量心血。他主張從科研、教學、為人等多方面對新留校的教師進行綜合培養,幫助青年教師制定科研和教學發展計劃,使其早日成長為科研與教學的骨幹力量,發揮了較好的表率作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