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元米餜

鎖定
黃元米餜,贛南人也喚作黃餈,是贛南客家人獨特的食品之一,它與糯米做的麻餈,是家鄉新春佳節最作興的兩大米餜。將它切成片片,可炒可煮可蒸,甜鹹皆宜,入口滑溜溜、香噴噴的,增人食慾。其歷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間就被列為貢品。打黃元米餜也是贛南客家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其營造出的和睦共處、團結協作氛圍,使客家人深深留戀,即使在食品加工機器普遍採用的今天,黃元米餜仍保留着傳統的手工製作方式。
中文名
黃元米餜
別    名
黃餈
地    區
贛南
原    料
糯米

黃元米餜原料做法

黃元米餜 黃元米餜
黃元米餜
黃元米餜(5張)
黃元米餜以贛南本地產的糯性“大禾米”為原料,現多用軟性雜交米。用一種贛南山區生長的名叫“黃元柴”的小灌木燒灰淋水浸泡拌料,春節前一兩個月,上山砍來一種叫板杈的常綠灌木,挖一個土坑,將其堆放於上,燃成柴灰,便成了製作黃元米餜的灰鹼。板杈成灰後,裝進木桶,倒入幾大鍋熱水,過濾出濃黃色的鹼水,將大禾米浸染成金黃色倒入木甑蒸熟,傾入石臼,四五個壯勞力手握木梓樹製成的丁字形木槌,打鐵似地輪番猛砸、猛搗,米漸被打爛,形成團狀,置於案板。最後,由師傅將搗爛的黃元米餜揉成圓柱體,用一根細線分出一個個厚約五六釐米的黃元米餜,用手整理成型,一個個圓型或橢圓型的黃橙橙、金燦燦的黃元米餜就製成了。風乾後的黃元米餜,盛裝在大缸裏,用鹼性灰水浸泡,一般能保存三四個月不變質,隨時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

黃元米餜送禮佳品

黃元米餜,是贛南客家人十分喜愛的食品和送禮待客的上等佳品。年前年後,走親訪友,贈送幾塊色澤金黃的黃元米餜為禮,意寓吉祥富貴。家中來了客人,從貯存缸中取出黃元米餜,切成條塊,炸炒蒸煮皆宜,或用臘肉、冬筍、香菇、白菜條為佐料,潤滑爽口,獨具風味,食之回味無窮。而剛打出的黃元米餜,用手抓成團蘸點醬油或白糖,即可趁熱而吃。

黃元米餜民俗活動

打黃元米餜,一般在每年臘月農閒時進行,其打製過程還體現出客家人團結協作的精神,因為打黃元米餜,單家獨户不行,一般都要幾家人合夥。打黃元米餜的地方,往往也是小孩們喜歡聚集的場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