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麻斜張氏大宗祠

鎖定
張氏大宗祠集歷史、政治、教育、文化於一體,是屹立在粵西大地上的一座歷史豐碑。為緬懷先祖的養育功勞,於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麻斜子孫建了張氏大宗祠,已有584年曆史。 [1] 
中文名
麻斜張氏大宗祠
地理位置
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麻斜街道山尾村
所處時代
明朝
佔地面積
724 m²
保護級別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修建時間
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
所屬國家
中國
別    名
大宗、張氏大宗

麻斜張氏大宗祠簡介

宗祠坐北向南,佔地724平方米,建築面積540平方米。清朝光緒年間重建,1987年重修。宗祠分內、中、前三進,內進安放太始祖張日星(宋狀元、任江南節度使)、始祖張蒼顯(宋進士,任雷州刺使)等的靈牌。1933年,秉承先祖教育興邦的遺訓,宗祠供麻斜子孫開辦學校,名為麻斜小學。宗祠辦學45年,培養出張創、張炳、張保護、張中林等優秀人士。
解放戰爭時期,宗祠是南路黨組織和本地革命者開展革命活動的據點。1992年,宗祠又掛上“麻斜革命老區文化室”牌匾。 [1] 

麻斜張氏大宗祠結構佈局

該建築飛檐翹角,氣宇軒昂,青磚灰瓦,雕樑畫棟,古色古香。人在門外,就能聞到空氣中氤氲着一種獨特的味道。那是老祠堂厚厚的木門,黑褐色的木牆,在檐頭橫樑上,在樓欄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間,如水流般緩緩流淌,揮之不去的原木清香。那種味道舒緩,温暖,軟和,親切,是親人和鄉鄰的氣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
祠堂的院門上赫然刻着一幅對聯:“蒼圓逃離千秋壯,富地翰墨萬世香”,橫批“弘揚祖德”。側門上書“教化第一,孝友無雙”。右邊牆面貼着大紅的張氏家訓,包括孝順父母、尊敬長上、毋作非為、教訓子孫、各安生業等具體細則,甚為詳盡。一直以來,耕讀傳家,清白明世,都是必須謹遵的家訓和深刻領會的要義。 [3] 

麻斜張氏大宗祠歷史故事

麻斜的張氏宗祠,是麻斜張氏族人為紀念始祖於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而興建。宗祠雖不算雄偉,但也頗具規模。
民國時期,張氏宗祠作為共產黨地下組織的聯絡站,為革命作出了較大貢獻。當年,愛國將領張炎先生(吳川張山村人),與高雷地區的共產黨組織合作,開展高雷地區的抗日活動,並與國民黨反動政權作鬥爭,曾經把張氏宗祠作據點,多次來到此地,宣傳抗日,揭露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聯繫進步人士,組織抗日隊伍,進行抗日活動。
張炎將軍堅決與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徹底決裂,聯合高雷地區的共產黨組織,同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這期間,張氏族人積極配合張炎將軍的進步活動,收發情報,籌集經費,嚴守秘密,保護張炎將軍的人身安全,表現出捨生取義的革命大無畏精神,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貢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