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麻天祥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

鎖定
麻天祥,男,1948年生於河南,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珞珈傑出學者,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駐院研究員。 [1-2] 
中文名
麻天祥
出生地
河南
出生日期
1948年
畢業院校
西北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歷史
任職院校
武漢大學

麻天祥人物履歷

1966年畢業於焦作醫學專科學校, 1986年取得英語本科學歷,1987年初,考取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先生,專治中國學術思想史。1990年1月初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先後執教西北大學、海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從事中國學術史、中美文化比較研究、中國佛學以及宗教醫學倫理學研究和教學工作。1993年破格晉升教授,並擔任湖南師大歷史研究所所長,1995年起任中國近代學術史博士生導師,1999年初,被授予湖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1-2] 

麻天祥學術兼職

武漢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佛學及佛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基督宗教和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教育部馬工程《宗教史》項目首席專家、《中國哲學史》專家組主要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宗教學會理事、第二屆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會會長(第一屆執行會長)、鬼谷子研究會副會長、美國儒道研究中心高級顧問、國際中國哲學會會員、山東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塔里木大學客座教授、五台山研究會、西域文化研究所、河南省聖賢文化研究會顧問、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原工學院教授等職。 [1-2] 

麻天祥學術交流

1995年應美國文化學會之邀,赴美作學術交流。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受國家教委派遣,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先後在喬治·華盛頓大學、馬里蘭大學作學術訪問與交流。其間,又應邀赴加拿大温哥華和阿爾貝特大學闡釋中國文化,包括儒學、佛學、中外文化交流等,部分講稿集結為《境外談佛》問世。2006年櫻花盛開時節訪問日本東京、京都、奈良等地。2007年5月底6月初訪問韓國東國大學,參加中、日、韓三國佛學和近代化學術研討會,在會上作主題發言《中國近代化與民族佛教之發顯》。 [1-2] 

麻天祥出版專著

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54萬字,台灣文津出版社,1992年,繁體版;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簡體版。被評為《中國學術年鑑》2005年優秀著作、首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圖書(新聞出版總署),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
《佛學與人生》,27.1萬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湯用彤評傳》,27.8萬字,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反觀人生的玄覽之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8萬字。
《歐陽竟無》,12萬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年。
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51萬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修訂版,54.3萬字,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佛門舊蹤》,17萬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中國近代學術史》,62.8萬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20世紀中國佛學問題》,33萬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修訂版,34.7萬字。
《陝西通史》(思想卷·宋元部分),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歷史卷·近代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
《境外談佛》,21萬字,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年3月。
中國宗教哲學史》,31.2萬字,人民出版社(北京) 2006年7月、8月。
《梁啓超説佛》,25.6萬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中國禪宗思想史略》,29.4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三寶齋學術著作四種》“名家學術”,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禪宗文化大學講稿》(文理通識大課堂),19.6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如是我聞——麻天祥佛學與宗教哲學研究》,35萬字,中華書局,2010年1月。
《指月——麻天祥隨筆初集》,20萬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實際時間2010年2月)。
《攬月——麻天祥隨筆二集》,19.4萬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實際時間2010年2月)。 [1] 
《民國學案》,六卷,350萬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光山淨居寺與天台宗研究》,香港天馬有限公司,2001年7月。
《黃梅四祖寺與中國禪宗》,30萬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佛學百年》,81.4萬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20世紀佛學經典文庫》,2008年出版6種:《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學史略》、《胡適卷》、《歐陽竟無卷》、《楊仁山卷》。
《國學常識》,56萬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9月。 [1-2] 
《禪宗語錄鑑賞辭典》,54.5萬字,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2022年12月。 [3] 

麻天祥主要論文

《紅樓夢兼包並容的文化思想》,《紅樓夢學刊》1988年2期。
《五台山佛教東傳及傳播者慈藏》,《五台山研究》1989年1期。
《梁啓超人生哲學初探》,《鄭州大學學報》1989年3期。
《譚嗣同經世佛學的邏輯結構》,《中州學刊》1989年4期。
《楊仁山諸宗同歸三教一體的淨土思想》,《河南教育學院學報》1989年2期。
《楊度學佛的思想考察及其新佛教論的特徵》,《天津社會科學》1990年5期。
《梁啓超佛學思想概述》,《學術研究》1990年5期。
《龔自珍佛教文化研究特徵》,《晉陽學刊》1991年2期。
《熊十力的本心本體論》,《西北大學學報》1991年3期。
《清末民初佛教文化勃興的原因》,《哲學與文化》(台灣)1991年10期。
《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向度》,《天津社會科學》1991年3期。
《讀書札記五則》,《西北大學學報》1991年2期
《龔自珍學佛的思想基礎與社會基礎》,《鄭州大學學報》1991年4期。
《近代佛教哲學研究》,《河北學刊》1992年1期
《丘處機二入關中及全真道的發展》,《人文雜誌》1992年4期。
《湯用彤比較宗教學研究》,《西北大學學報》1992年2期。
《章太炎的法相唯識哲學》,《哲學與文化》(台灣)1992年6期。
《儒家文化的變異與轉向》,《孔子研究》1992年4期。
《湯用彤文化觀念的形成及對其學術思想的導引》,《哲學雜誌》1993年1期。
《吳宓的新人文主義》,《鄭州大學學報》1993年2 期。
《中體西用與傳統文化的近代轉化》,《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3期。
《梁啓超的佛教史研究》,《學術研究》1993年2 期。
《近代經學的思想特徵》,《傳統文化與近代化》1993年4期。
《任是無情也動人——紅樓夢人生哲學》,《海南大學學報》1993年4 期。
《胡適、鈴木大拙、印順禪宗史研究中之具體問題之比較》,《佛學研究》1994年3期。
《中西文化論爭的文化哲學》,《湖南師大學報》1994年6期。
《近代經學的形式和內容》,《孔子研究》1994年4 期。
《湯用彤學術思想概説》,《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1期。
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學術研究》1995年1期。
《湯用彤先生的漢唐佛教史研究》,《中西哲學與文化》第二輯,1995年。
《挑戰與迴應的百年學術》,《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3期
《佛教與二十一世紀》,《佛學研究》1995年2期。
《清代學者對鬼谷子研究的貢獻》,《文獻》1996年3期。
《理學與禪學》,《湖南師大學報》1996年3期。
《永明延壽與宋代禪宗的綜合》,《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4期。
《傳統學術的遞嬗與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益陽師專學報》1997年3期;《高等文科學報文摘》,1997年6月。
《胡適、鈴木大拙、印順禪宗研究方法之比較》,《求索》1997年6期。
《禪考及禪的現代詮釋》,《禪考》文史第四十五,1998年9月。
《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乞食效貧兒——中國現代化困境中的非文化因素》,《中國改革報》1998年7月1日。
《雲門改屬的道統之爭》,《禪學研究》第三集,1998年11月
《變徽協奏曲——近代學術統論》,《浙江學刊》2000年第3期;《湖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近代史》2000年第6期。
《歐陽法相唯識宗詮》, 《中國佛學》第二卷第一期,1999年。
《太虛科學唯識宗説》,《中國佛學》第三卷第一期,2000年。
《光山淨居寺考》,《光明日報》2000年10月13日;《五台山研究》2000年第2期
《宗教道德與醫學倫理》,載《世紀之交的宗教與宗教學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7頁。
《中西文化的互補與趨同》,中央黨校《學習時報》2000年8月14日;《新華文摘》2000年11月。
《佛教與二十一世紀》,載《佛教與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第557頁。
《創變中的民國學術》,《浙江學刊》2001年第2期。
《禪空與上帝——關於基督教與禪宗的對話》,《文化中國》(加拿大)27、28期,2001年3月。
《闡釋與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中央黨校《學習時報》2001年4月2日。
《中國佛學非本體的本體詮釋》,《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
《孔門大乘陽明禪》,《禪學研究》第四集,2002。
《宗教與宗教學新論》,《雲夢學刊》2003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宗教》2003年第3期。
《印順禪宗思想解讀》,《曹溪禪研究》第三輯,第34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禪與基督教本體論的對話——道、言與空、心》,《人文雜誌》2004年第1期;《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中英文〈聖經〉翻譯中本體論和人性論的文化差異》,《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中國近代佛教的再思考》,《雲夢學刊》2004年第5期,第26-29頁。
《尢智表的佛學科學分析》,《武漢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佛教的科學分析及佛學、科學的比較研究》,《普門學報》總27期,2005年5月。
《向來枉費推移力,今朝水中自在行——宋詩中禪的理趣》,《鄭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哲學與醫學的交融性思維》,《科學時報》2005年7月4日B4版。
《天人合一、心統萬物的儒教哲學》,《雲夢學刊》2005年第6期。
《拓進中的回望:美學本體論的發展歷程與終極形式》,《吉首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美學》2005年第11期;《中國學術年鑑》2005年優秀論文。
《宋代新儒教哲學述論》,《湖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Scientific analysis of Buddhism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ism and science”, P.594-629,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1,No.4, October 2006.
《印順佛學思想解讀》,《閩南佛學》第4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0月。
《概論宋代混融三教的文字禪》,《武漢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宗教哲學方法論的理論探索》,《中國宗教》06年10期。
《宋代士大夫禪學》,《禪學研究》第6輯,2006年10月。
《星雲對臨濟禪的詮釋》,《普門學報》總40期,2007年7月;《禪與人間佛教》,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台灣),2007年4月。
《宗教制度化及宗教哲學的二律悖反》,《哲學門》第14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雍正與清初禪學之興衰》,人大複印資料《明清史》2008年第2期。
《中國宗教哲學思維模式的理論探索》,《中國宗教》2007年第10期。
《中國近代化與民族佛教之發顯》,《佛教學報》(韓)第47輯,2007年2月,中、韓文。
《船山先生的佛學現量觀》,《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精選叢書(佛教卷)》,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原載《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2期。
《中國近代文化的哲學解讀》,《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科學與理性的佛學百年》,《佛學百年》,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舍利的歷史與象徵》,《佛學研究》總17期,2008年。
《宗教的象徵與無限》,《中國宗教》2009年第9期。
《慧皎與早期佛教哲學的綜合》,《禪學研究》第八輯,2010年。
《雪峯義存對心性哲學的解讀》,選自《雪峯義存與中國禪宗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2月。
《法顯對佛教中國化的貢獻》,選自《東晉求法高僧法顯和〈佛國記〉》,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4月。
《慧遠法性無性的體極論及果報哲學》,《普門學報》(台)57期,2010年5月。
《禪的現代詮釋》(演講),《在少林寺聽講座》上,465-488頁,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僧肇與玄學化的中國佛學》,《首屆長安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卷,325-338頁,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學術商品化批判》,《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月11日。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