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麥角

(麥角菌科麥角菌屬真菌)

鎖定
麥角,中藥名。為麥角菌科真菌麥角菌Claviceps purpurea(Fr.)Tul.和小頭麥角菌Clavicepsmicrocephala(Wallr.)Tul.的菌核。麥角菌菌核分佈於東北、華北及新疆、江蘇、浙江、四川等地;小頭麥角菌分佈於東北及內蒙古等地。具有縮宮止血,止痛之功效。常用於產後出血偏頭痛
別    名
黑麥烏米
紫麥角
真菌界
真菌門
核菌綱
球殼目
麥角菌科
麥角菌屬
麥角菌、小頭麥角菌
中文學名
麥角
採收時間
夏、秋季麥穗黃熟時採收
毒    性
有毒《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麥角入藥部位

菌核。

麥角性味

味苦、辛,性平。

麥角歸經

歸肝、腎二經。

麥角功效

縮宮止血,止痛。

麥角主治

用於產後出血,偏頭痛。

麥角用法用量

內服:製成流浸膏,每次0.5-2ml,每日3-4次;大劑量1次4ml,每日12ml;或製成片劑、針劑用。

麥角使用注意

孕婦、臨產及胎盤尚未完全排出時禁用。肝臟病及周圍血管病患者慎服。本品有毒,誤服後常引起口渴、嘔吐、腹瀉、肢冷、面色蒼白、視覺與聽覺障礙,嚴重者則出現幻覺、驚厥,以致昏迷死亡。

麥角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麥穗黃熟時採收,陰乾或烘乾備用。

麥角形態特徵

麥角菌:菌核長圓柱形,兩端角狀,堅硬,(10-30)mm×(2-7)mm,平滑,有縱溝,外部紫黑色,內部淡紫色或灰白色,每個菌核產生20-30個子座,有彎曲的細柄,暗褐色。子座近球形,直徑1-2mm,紅褐色。子囊殼全部埋生於子座內,其孔口稍突出於子座表面,(200-250)μm×(150-175)μm。子囊長圓柱形。(100-125)μm×(4-5)μm,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絲狀,無色,(50-70)μm×1μm。
小頭麥角菌:與麥角菌極為相似,主要區別是:菌核黑色角狀,所產生的子座具有較小的頭部,直徑不足0.8mm。

麥角生長環境

麥角菌:寄生於小麥(Triticum aestivumL.)等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內。分佈於東北、華北及新疆、江蘇、浙江、四川等地。
小頭麥角菌:生於拂子茅屬植物(Calamagrostissp.)及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 Trin.等禾本科植物上。分佈於東北及內蒙古等地。

麥角鑑別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
(1)麥角:菌核長紡錘形,平直或略弓狀彎曲,具3條鈍稜,長1-4cm,寬2-7mm。外表皮灰紫色至黑紫色,有細小橫裂紋及縱溝。質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略呈鈍三角形,其邊緣為一薄層暗紫色組織,內部淡棕白色至淡紅色,中央部分有時可見星狀暗紋。氣特異而微弱,味先微甜,后辛。
(2)小頭麥角:菌核黑色,角狀,長約6mm,直徑約0.7mm。餘與麥角相似。
均以身幹、個大勻整、色紫褐、斷面色白者為佳。

麥角藥理作用

1.興奮子宮作用
2.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3.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麥角相關論述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性平,味微苦。有毒。入肝、腎二經。”
全國中草藥彙編》:“淡,微温。”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甘、辛,平。”
國藥的藥理學》:“為子宮緊縮藥。對於子宮出血,分娩後的弛緩性後出血,子宮之不全、退行等有效。”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治偏頭痛。”
杭州藥用植物志》:“為內部止血藥。”

麥角附註

大頭麥角Claviceps macrocephala Torl的菌核,亦供藥用,功同麥角。菌核黑色,堅硬,角狀。常寄生於冰草、拂子草、蘆薈、大麥、小麥賴草禾本科植物的穗上。分佈於新疆。
[1]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