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麗都花園

(上海民國時期的豪宅)

鎖定
上海市靜安區泰興路306號,現為上海市政協文化俱樂部所在地。這裏原為著名的體育活動家、房地產商人程貽澤(上海灘地產鉅商程謹軒之長孫、程霖生胞侄)的房產。 [1]  [3] 
中文名
麗都花園
城    市
上海市
城    區
靜安區
板    塊
南京西路板塊
樓盤地址
泰興路306號
建築形式
豪宅

麗都花園簡介

1948年版《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上的麗都花園 1948年版《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上的麗都花園
麗都花園號稱海上第一豪宅,但在上海有比麗都花園更豪奢、建造時間也更早的花園洋房。
從第一代上海灘地產豪門程霖生的破產,到被方氏錢業家族的接手,再到經營高端舞廳和餐飲,有海上第一豪宅之譽的麗都花園曾是近代上海名流聚會所,雖然園主人一直在變換,但其以時尚地標出現在民國上海場景中的姿態卻不曾改變。園中歌舞昇平,世外風雲驟變。新中國成立後,麗都花園一直輾轉於各級政府部門,經過社會主義改造,曾是艱難時期的一個庇護所,又是今天上海市政協的辦公舊址。

麗都花園發展歷史

程貽澤 程貽澤
豪宅位於北京西路泰興路口,建造於上世紀20年代初,屋主人程貽澤是上海第一代房地產商安徽富碣程謹軒的長孫,而當時程家的當家人是程貽澤的叔叔程霖生。然無論是程貽澤還是程霖生,當時並未給自己的大房子取名字,愛取宅名的往往是那些文人雅士。因此,“麗都”被命名是後任主人期間的事情了。
上海開埠後沒多久,程謹軒來到上海,以木匠手藝混跡於上海租界,後逢沙遜的長年出租房“本格羅”到了規定翻修期限,程謹軒便自告奮勇承擔翻修費用並原價租下,然後高價轉租給來租界避兵燹的同胞。他運氣好,由於租界房少人多,很快通過租屋賺得人生第一桶金,但他沒有停止逐利的步伐,繼續由新世界往西一路買地建屋,很快便成為上海灘華人房地產商中的第一人,人稱“沙(遜)哈(同)之下,一人而已”。他去世時人們估計其遺產“值1000餘萬兩”。
麗都花園游泳池 麗都花園游泳池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上海房地產業的黃金時代,外灘萬國建築羣就是在這一時期建造的。從外灘往西進來一點就有鎮海方家在寧波路上的興仁裏,連同附近的天津路、河南路、江西路、北京路形成了一個東方華爾街金融圈,位於這個金融圈裏的上海老銀行、大錢莊等也都是這個時期建造的。私人豪宅則多為西洋冒險家沙遜、哈同等所有,華人自己建造的豪宅鳳毛麟角,麗都花園是其中的先行者。麗都花園有花園,有壁爐,有彈子房,這些看似豪華的設計其實是租界當局對這一帶居民建屋的入門級標配,達不到這個水平就得不到建屋許可。程貽澤為了取悦愛妻唐八妹而特意建造的游泳池,應是標配之外的附加項目了。
從1920年開始,上海的花旗銀行開始放開房地產抵押貸款,上海地產一路高歌猛進。然而好景不長,1929年始,西方世界爆發經濟危機,影響所及,上海房地產業的繁盛時期在1930年也戛然而止。
程霖生含着金鑰匙出生,他接手父親的家族商業大廈,又趕上房地產大發展的機遇,就繼續在房地產業擴大投資,並開設多家錢莊,一則融資,二則供其隨意提款揮霍。程霖生在1923年至1927年間先後與人合股創辦了六家錢莊,分別為衡吉錢莊、衡餘錢莊、泰昌錢莊、鼎元錢莊、吉昌錢莊、達源錢莊。這六家錢莊都是入園的大同行錢莊。在一般園莊資本金3萬左右的情況下,程霖生參與的錢莊起步就是10萬,顯示了房地產大鱷的資本底氣。 [2] 

麗都花園鎮海方家接手麗都

程霖生的財富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短短几年家族資產少説也翻了兩番,超過四千萬元。然而財富來得過於輕鬆,去得也如雲霓聚散,鐘鳴鼎食轉眼竟成了黃粱一夢。他受算命先生蠱惑,抵押房產投機標金,竟至一敗塗地。“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程霖生的樓雖然沒塌,但都易主了,位於常德路的德義大廈住宅由上海錢業領袖秦潤卿主持的福康錢莊接手,後轉給中國銀行,成了中國銀行員工公寓;侄子程貽澤的麗都花園及其他產業易手給了同安房地產公司。上海灘上的第一代豪門就此煙消雲散。
據方先生説,程霖生雖然開設有六家大錢莊,但嚴格來説,他還算不上真正的錢業中人,他是風險投機鉅商,成於其父親打下基礎的房地產業,毀於標金投機。而接手麗都花園的卻是真正的錢業第一豪門、位列上海九大錢莊資本家家族之首的鎮海方家。
方季揚是鎮海方家第四代傳人,掌管着家族的錢莊生意,接手麗都花園產業的是以方季揚為首的安裕、安康錢莊等家族成員。方氏家族擁有此豪宅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1953年麗都公司公私合營後,方家還在給麗都的員工分紅。從麗都花園的建造到屋主人的破產轉手,見證了上海房地產業的第一個黃金十年的盛衰,時間正是在1920年至1930年間。
《申報》上刊登的麗都公司廣告 《申報》上刊登的麗都公司廣告
鎮海方家雖身世顯赫,然而行事低調,家族開設的“安康錢莊”其實是錢莊史上的傳奇,前後經營了120年,從上海開埠前的1830年一直經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0年,是中國錢莊史、中國票號史甚至中國銀行史上經營時間最長的一家金融機構。方氏家族先後在上海、寧波、杭州、漢口等地開設錢莊,最高峯時期擁有42家錢莊,創下了上海錢莊家族數量之最的記錄。此外,方氏家族還是當時航運、地產、銀樓、皮革、化工、日化、百貨公司等領域裏的領軍者。 [2] 

麗都花園麗都花園舞廳

方家接受了麗都花園,沒有自己搬進去享受,或以自己姓氏命名“方家花園”,而是出租給他人經營,在地產增值的同時,讓上面的建築物也能創利,而外界則一直以為承租人高仁遠就是該產業的擁有者。高仁遠即高鑫寶,是杜月笙的徒弟,他租下麗都花園經營有杜月笙在背後為他撐腰。精明的高老闆還拉上方家入股,方氏以部分房租收入投資麗都公司,作為有限責任股東,即只擁有股權而不參與業務經營的合夥人。
麗都花園舞廳 麗都花園舞廳
1936年7月26日,麗都花園舞廳開幕,成為上海五大舞廳之一。舞廳是上世紀30年代上海的高尚娛樂活動,麗都花園從舞廳開始,兼營餐飲等,從此進入麗都最風光的時期。
《申報》報道舞廳開幕 《申報》報道舞廳開幕
據方先生説,麗都開幕那天為了與百樂門開幕式別苗頭,高老闆想邀請工部局最高行政長官費信惇總裁Stirling Fessenden參加,費信惇開始並不願意,高就請合夥人方家出面勸説,費信惇與方家關係不一般,遂欣然接受邀請。當時還有政府官員,如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上海警備司令楊虎,上海灘名人有匯豐銀行買辦席德懋、上海市商會主席王曉籟、杜月笙等出席,開幕式絲毫不遜色於百樂門開幕式。
麗都花園進口是在泰興路和北京西路的轉彎口上,有很高的水泥外牆,大門左手邊是辦公接待室,接待室後面是露天游泳池,游泳池後面有一幢洋房,那是供客人休息和換裝用的。進大門右手邊是西式花園,花園中間有噴泉。沿着中間大路朝前走,左邊是三層的麗都大飯店,飯店原是程貽澤的住宅樓,非常富麗堂皇,內有西餐廳、酒吧、茶室咖啡廳等。右邊是麗都舞廳,舞廳內有恆温空調,被媒體稱為“宏闊瑰奇、全滬舞場恐無與倫比”,路道兩邊有整齊的灌木樹叢。再進入又可以看見一座高大的西式噴泉。最後面是麗都花園著名的露天大舞池,這個舞池直徑約50米,彩色水磨石子地面,少許低於平地,前面有一個大樂台,是樂隊演奏之處,非常氣派。每年的春夏秋季,麗都經常會搞露天花園舞會,聞名上海灘。
麗都舞廳舞女李黛黛小姐 麗都舞廳舞女李黛黛小姐
方先生的好友錢祥卿是江南錢家的後代,錢先生是舞蹈家,他自己不但跳舞本事大,子女也是跳舞專家。錢先生曾寫過一篇關於麗都花園舞廳的文章,文中説到:由於我(錢祥卿)幼時經常隨父親出入舞場,所以對老上海的舞業是有一些見聞的。當時的上海流行着一句詞,即“大舞廳——五大廳”,指的是五家一流舞廳,也就是百樂門、仙樂斯、米高美、麗都和五層樓。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地段好、場地大、設施好、樂隊好、舞女紅、層次高。百樂門(位於今愚園路、華山路)是Paramount的音譯,原意是雄偉、壯觀。仙樂斯(位於今南京西路、成都路),是像仙人一樣快樂的意思,門面很漂亮,掛有很大的霓虹燈,來此尋歡的外國人較多,價格昂貴,廳內氣氛幽靜,點了不少蠟燭。米高美(位於今西藏路、南京路)的特點是樂隊好,是上海最早採用康鈉貝司和鋼刷樂隊的舞廳。麗都花園層次高,是社會名流高檔的交際之所。 [2] 

麗都花園共和國初期的文化俱樂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麗都花園成為上海市靜安區文化俱樂部。1960年因上海市茂名南路58號的上海市政協文化俱樂部(原法國總會)關閉,上海市政協文化俱樂部就搬遷到了麗都花園,開放對象僅限於被指定為會員的上海文化和其他各界少數上層人士。當年得以成為文化俱樂部成員的,大致須具備下列幾種身份之一: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上海市屬各區政協的正副主任(席)及秘書長;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包括文聯、作家協會等)市級機構理事(委員)以上的領導成員;擁有三級(或二級)以上技術職級的高級專業人員如教授、醫師、工程師、藝術家等;市政府參事室的參事,等等。
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這個俱樂部就成為特供社會精英會員之地。俱樂部的餐廳向每位會員每月發放15張餐券,每次就餐,每人至少用券一張,多用不限,每張券可點一道菜,每道菜的質量高、數量多,價格比外面便宜。在那個吃飯要糧票的年代,文化俱樂部不僅不收糧票,每人只需付一角錢,大米飯就可以敞開肚皮吃。在這裏,常可看到社會名流如蔡元培先生的夫人、西北軍將領張之江等。這一時期,麗都花園的主人依然是鎮海方家。因為歷史原因,方家作為麗都花園的股東身份到1966年為止,但麗都的故事卻一直在繼續。
1975年,麗都花園曾經成為拍攝內部片的秘密場所。葉永烈先生寫過一篇文章《葉永烈為毛澤東拍“內片”》,作者寫了他從1975年秋天開始,住進麗都花園直到1976年9月9日,為中央領導拍攝整理傳統劇目的事情。據葉永烈回憶,“這是一座花園式的別墅庭院,門口有大鐵門,院子裏很寬敞,有游泳池、辦公樓、會議廳、放映廳等,大門一關,即與外界隔絕,確是一個理想的拍攝點。按照拍攝計劃,各路人員很快進入拍攝點,成立由我擔任組長、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廠長齊聞韶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參加拍攝的人員都按照樣板團的伙食標準,免費供應中、晚兩餐,菜餚不錯,這在‘36元萬歲’的年代,還是頗為實惠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