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鹽池之變

鎖定
鹽池之變,是契丹歷史上的一次流血政變。時任契丹族可汗的耶律阿保機邀請反對自己繼續擔任可汗的其他七部貴族來鹽池(在今河北省灤南縣境內)赴宴,設下伏兵殺死七部貴族,從而一舉消滅所有反對勢力。
這場政變過後,阿保機成功統一了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機不再稱“可汗”,正式改稱“皇帝”,建立大契丹國,建年號神冊元年,將部落聯盟轉變為國家 [1] 
遼史》中未提及此事,可能是由於此事不甚光彩,故不書。
中文名
鹽池之變
發生地點
鹽池(在今河北省灤南縣境內)
發動者
耶律阿保機、述律平
影    響
統一契丹各部
發生時間
915年底到916年初

鹽池之變發生過程

鹽池之變起因

契丹部落聯盟首領被稱為“可汗”,由選舉產生,三年一屆,可連選連任,但不能終身和世襲。
耶律阿保機907年被選舉為可汗後,由於羨慕中原皇帝,到換屆年份拒絕改選,從而引起家族內部和其他七部貴族的不滿。
阿保機擔任可汗的第五年至第七年,他的弟弟們發動三次叛亂,史稱“諸弟之亂”,都被阿保機挫敗。
由於阿保機遲遲不卸任,其他七部貴族很不滿。

鹽池之變過程

七部貴族聯合對阿保機施加壓力,阿保機不得已只好妥協。他先是交出了代表可汗身份和權威的旗鼓儀仗,表示自己讓出可汗職位的誠意,同時又讓出了他佔有的水草比較豐美的土地。然後他對七部貴族説:“我手下有很多漢人,咱們契丹人可以在草原上放牧縱馬馳騁,漢人不習慣這種生活。你們看這樣好不好,你們要的好的草場我都讓給你們,我去漢地築一座城,讓漢人們住裏面,我也和他們一起住。”七部貴族都同意。
阿保機選擇築城的地方好,鹽池盛產食鹽,而各部要吃鹽都必須來找阿保機。阿保機就對他們説,鹽不能白給他們,要用東西來和他交換,所以阿保機的實力越來越大。
阿保機就想該如何除掉這些人,於是他的妻子述律平就給他出了個主意。於是,阿保機就對七部貴族説:“咱們不是同族兄弟嗎?你們只知道吃我的鹽,不懂得感恩啊?”七部貴族覺得是應該來犒勞阿保機,於是就抬着禮物來參加宴會。
阿保機一方面擺下酒宴,款待眾人;另一方面則提前準備好了伏兵。七部貴族喝得酩酊大醉,這個時候阿保機伏兵四起,把七部貴族全部殺死。

鹽池之變結果

阿保機殺掉這些人後,很快征服了七部,可汗的位子又回到了阿保機手中。
916年又是個選舉可汗之年,本來阿保機還要進行可汗選舉,當然候選人只有阿保機一名。但是漢族謀士韓延徽對他説,不要再進行選舉,而且不要再叫可汗了,因為只要叫可汗,就必須進行選舉,改稱皇帝,因為只有皇帝才可以終生擔任。阿保機這才決定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大契丹,君主稱為皇帝,契丹的可汗制度成為歷史。

鹽池之變可汗制度

旗鼓
唐太宗時期,契丹族首領大賀摩會朝見唐太宗,太宗賜給摩會一套旗鼓。後來旗鼓就成為契丹族首領或可汗權威的象徵,作用相當於中原皇帝的玉璽。理論上,誰持有旗鼓,誰就在成為最高領袖。因此第三次諸弟之亂時叛軍搶奪旗鼓和鹽池之變前七部貴族逼阿保機交出旗鼓,都是為了證明可汗的合法性。
契丹可汗的由來
連年的戰爭中,契丹族由原來鬆散的各自為政的部落,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而部落聯盟的首領實際上就是可汗。契丹人第一次正式稱可汗發生在武周時期,當時幽州刺史趙文翽暴虐貪婪,契丹人逐漸承受不了他的壓迫。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決定起兵反對武周,殺死趙文翽,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要求武則天還政廬陵王李顯,武則天於是大怒,派大軍討伐契丹,並改李盡忠名為李盡滅,改孫萬榮名為孫萬斬,這是契丹人第一次稱可汗。
可汗的產生
契丹的可汗並不像中原王朝的皇帝那樣,不能終身和世襲。可汗由部落聯盟會議選出,可汗是有任期的,三年一屆,到了時間要改選,但是可以連選連任。而且一旦選舉可汗的權力轉入任何一個家族,那麼這個的所有成年貴族男子都有機會被選舉為可汗。因此在阿保機遲遲不卸任的情況下,他的弟弟和七部貴族才會反對他。
燔柴禮
燔柴禮,又稱柴冊禮,是契丹新任可汗登基時的儀式。一位新的可汗被選出後,就召集大家點上一堆柴火,在火光熊熊中,所有人都面向東方,因為他們有東向拜日的習慣。然後新可汗騎上馬,部落長老牽着他的馬頭,表示大家擁護他。柴冊禮是可汗合法的標誌,只要這個人舉行了柴冊禮,那麼他就是可汗,大家就必須承認他的地位是合法的,就必須服從他的領導,而且無論這個可汗是不是部落聯盟會議選舉出來的,他都是可汗,就是合法的可汗。因此當第二次諸弟之亂時正是選汗之年,阿保機自行舉行燔柴禮,那麼他就繼任可汗了,所以諸弟沒有理由反對他,只好承認他的地位並承認錯誤。

鹽池之變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外國列傳一》
······
及沁丹政衰,有別部長耶律安巴堅,最推雄勁,族帳漸盛,遂代沁丹為主。先是,契丹之先大賀氏有勝兵四萬,分為八部,每部皆號大人,內推一人為主,建旗鼓以尊之,每三年第其名以代之。及安巴堅為主,乃怙強恃勇,不受諸族之代,遂自稱國主。 [2]  (沁丹即為痕德堇可汗,阿保機的前任。安巴堅即為阿保機的另一種音譯)
《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錄第一》
······
契丹自後魏以來,名見中國。或曰與庫莫奚同類而異種。其居曰梟羅個沒裏。沒裏者,河也。是謂黃水之南,黃龍之北,得鮮卑之故地,故又以為鮮卑之遺種。當唐之世,其地北接室韋,東鄰高麗,西界奚國,而南至營州。其部族之大者曰大賀氏,後分為八部,其一曰伹皆利部,二曰乙室活部,三曰實活部,四曰納尾部,五曰頻沒部,六曰內會雞部,七曰集解部,八曰奚枿部。部之長號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統八部。至其歲久,或其國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被代者以為約本如此,不敢爭。某部大人遙輦次立,時劉仁恭據有幽州,數出兵摘星嶺攻之,每歲秋霜落,則燒其野草,契丹馬多飢死,即以良馬賂仁恭求市牧地,請聽盟約甚謹。八部之人以為遙輦不任事,選於其眾,以阿保機代之。 [1] 
阿保機,亦不知其何部人也,為人多智勇而善騎射。是時,劉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阿保機乘間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縣置城以居之。漢人教阿保機曰:“中國之王無代立者。”由是阿保機益以威制諸部而不肯代。其立九年,諸部以其久不代,共責誚之。阿保機不得已,傳其旗鼓,而謂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漢人多矣,吾欲自為一部以治漢城,可乎?”諸部許之。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有鹽鐵之利,乃後魏滑鹽縣也。其地可植五穀,阿保機率漢人耕種,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漢人安之,不復思歸。阿保機知眾可用,用其妻述律策,使人告諸部大人曰:“我有鹽池,諸部所食。然諸部知食鹽之利,而不知鹽有主人,可乎?當來犒我。”諸部以為然,共以牛酒會鹽池。阿保機伏兵其旁,酒酣伏發,盡殺諸部大人,遂立,不復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