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鷹(拼音:yī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鷹”的古字寫作“䧹”,最早見於西周金文。“鷹”本義是鳥名,屬猛禽一類,上喙鈎形,足趾有利爪。 [15] 
中文名
拼    音
yīng
繁    體
部    首
廣、鳥 [11] 
五    筆
YWWG(86);OWWG(98) [1] 
倉    頡
IOGM [1] 
鄭    碼
TGNR [1] 
筆    順
點、橫、撇、撇、豎、撇、豎、點、橫、橫、橫、豎、橫、撇、橫折鈎、點、豎折折鈎、橫
字    級
一級(編號:3447) [2] 
平水韻
下平聲·十蒸 [4] 
四角碼
0022₇
統一碼
9E70 [1] 
筆順編號
413323241112135451
注音字母
ㄧㄥ
筆畫數
3+15;5+13(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異體字
䧹、𤸰、𤼡、𨿳、𪇿、𫠕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5]
“鷹”在西周金文中寫作圖1-4,隸定作“䧹”。金文右下部是“”字(圖B),是禽鳥的象形。左上的“圖A”,一説是“膺”的初文,其字形是在人胸前加一短豎,表示胸前的部位,是指事字。“膺”在這裏是起表示讀音的作用的 [15]  。也有人認為“圖A”是個“人”字。古人有訓練鷹來狩獵的習慣,整個字形描繪的是訓練獵鷹的情形。 [16] 
到了戰國時期,“圖A”左上的人形演變為“疒”,右下一點拉長變為一豎(圖6)。發展至小篆階段,右下一豎變為“人”字(圖9)。《説文》籀文又於小篆基礎上加“鳥”作圖5,以凸顯該字與鳥類的關係。漢代隸書在籀文的基礎上省去“疒”左邊的兩個短畫,再將筆畫平直化,就是繁體字“鷹”字。由於偏旁“鳥”一律簡化為“鳥”,因此“鷹”也據此簡化為“鷹”。 [15] 
鷹指鷹屬各鳥類,如蒼鷹、雀鷹等。鷹有猛氣,它有其他鳥類無可媲美的雄健的氣質。在一些場合中,鷹是勇猛的象徵。如漢代班固《十八侯銘·將軍汝陰侯夏侯嬰》:“斌斌將軍,鷹武是揚,內康王室,外鎮四方。”另一方面,獵鷹為人使喚,再加上鷹是猛禽,性情兇猛,因此鷹有時帶有貶義。如人們常把蒼鷹比喻酷吏。唐駱賓王有詩:“題馬刑章峻,蒼鷹獄吏猜。”《明史·劉宗周傳》:“司法必以鍛鍊為忠直,蒼鷹乳虎集中於天下。”至於“鷹犬”,其貶義就更清楚了。 [14]  [1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鳥類的一科。一般指鷹屬的鳥類。上嘴呈鈎形,腳部有長毛,足趾有長而鋭利的爪。性兇猛,捕食小獸及其他鳥類
hawk;
eagle
唐·白居易《放鷹》詩:“鷹翅疾如風,鷹爪利如錐。”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三·鷹》:“鷹出遼海者上,北地及東北胡者次之。北人多取雛養之,南人八九月以媒取之。乃鳥之疏暴者。”
魯迅《阿Q正傳》:“有些勝利者,願意敵手如虎,如鷹,他才感得勝利的歡喜。”
老鷹;蒼鷹;鷹犬;鷹隼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四】【隹部】於淩切(yīng)
𨿳,鳥也。從隹,瘖(yīn)省聲。或從人,人亦聲。
𪇿,籀文𨿳從鳥。
〖註釋〗徐鍇注:“鷹隨人所指𨌰,故從人。” [7] 

説文解字注

“(𨿳)𤸰鳥也”注:《左傳》:“如鷹鸇之逐鳥雀。”《釋鳥》:“鷹來鳩。”郭雲:“來當為爽。”按,《左傳》:“爽鳩氏司宼也。”杜曰:“爽鳩,鷹也。”
“從隹,從人”注:鍇曰:“鷹隨人所指䡮,故從人。”按,雁、鴈亦從人。
“瘖省聲”注:此七字依《韻會》訂。瘖在七部而𨿳在六部者,合韻最近也。於陵切。
“𪇿,籀文𨿳,從鳥”注:按,𨿳蓋古文也。小篆從之,從隹、從瘖省聲,籀文則從鳥而應省聲,非兼用隹鳥也。 [8] 

廣韻

於陵切,平蒸影 ‖ 鷹聲蒸部(yīng)
鷹,鳥名。《月令》曰:“驚蟄之日,鷹化為鳩。” [9] 

康熙字典

【亥集中】【鳥部】 鷹;部外筆畫:12
《廣韻》《集韻》《韻會》並於陵切,音膺。《玉篇》:鷙鳥。李時珍曰:鷹以膺擊,故謂之鷹。陸佃雲:一歲曰黃鷹,二歲曰鴘鷹,鴘次赤也。三歲曰鶬鷹,今通謂之角鷹,頂有毛角微起。一曰題肩,一曰徵鳥,一曰爽鳩。《左傳·昭十七年》爽鳩氏注:鷹也,一作鶆鳩。《爾雅·釋鳥》:鷹鶆鳩。又《本草》:虎鷹,翼廣丈餘,能搏虎。裴氏《新書》:鷹在眾鳥間,若睡寐然,故積怒而後全剛生焉。《詩·大雅》:維師尚父,時維鷹揚。言其武之奮揚也。《正字通》:鷹雄形小雌體大,生於窟者好眠,巢於木者常立,雙骹長者起遲,六翮短者飛急。《禮·月令》:季夏,鷹乃學習。注:鶵學飛。又:季秋,鷹乃祭鳥。注:欲食鳥,先殺鳥不食。
毛氏曰:本作䧹,後人加鳥字,不知䧹已從隹矣。徐鍇曰:鷹隨人指縱,故從人。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9E70;下:U+9DF9) 字形對比(上:U+9E70;下:U+9DF9)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鳥”5畫,第四筆㇉(豎折折鈎)一筆寫成。
【寫法】“䧹”從上、左包圍“鳥”,底部“䧹”高。“䧹”,點筆在豎中線上端右側,長撇從左上格上部撇至左下格下部;“〔⿰亻隹〕”居上半格,左“亻”在豎中線左側,右“隹”主體在右上格,首筆撇斜跨豎中線,豎在豎中線右側;第一、四橫筆右端超出“廣”的右側。“鳥”,居下半格略偏右;短撇起筆於橫中線,第三筆點在豎中線。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əŋ
先秦
王力系統
0
ǐə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ʔ
jə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ʔ
iə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
jəng
西漢



東漢





jəŋ


jəŋ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ə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i̯ə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0
ǐə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jə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e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jə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ǐəŋ
(參考資料:漢典 [10]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全清
於陵切
ʔjə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六蒸
開口呼
全清
於陵切
ʔieŋ
禮部韻略

平聲





於陵切

增韻

平聲





於陵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衣京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於京切
ʔiə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i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ia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i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i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i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i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jɪ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jɪ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ɪŋ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44
陰平
文讀
eiŋ
44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ai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2]  、漢典 [1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11]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8-24]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10-08]
  • 4.    平水韻 十蒸 鷹  .搜韻[引用日期2023-10-08]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571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975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97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524-525
  • 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99
  • 10.    鷹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10-08]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20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57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501
  • 14.    黃金貴主編;曾昭聰副主編.古代漢語文化百科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01:1106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06
  • 16.    紀德裕編著.漢字拾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428-43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