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雅·鴻雁

鎖定
《小雅·鴻雁》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為典型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作品。詩分三章,每章六句,首章寫出行野外,次章寫工地築牆,末章表述哀怨,通篇以鴻雁于飛起興或自比,渲染了一種悲鳴低徊的氣氛。全詩感情深沉,語言質樸,韻調諧暢,而比興結合與重章疊唱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藝術表現力。
作品名稱
小雅·鴻雁
作品別名
鴻雁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西周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四言詩

小雅·鴻雁作品原文

小雅·鴻雁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徵,劬勞於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鴻雁于飛,集於中澤。之子於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1] 

小雅·鴻雁註釋譯文

小雅·鴻雁詞句註釋

⑴小雅:《詩經》中“雅”部分,分為大雅、小雅,合稱“二雅”。雅,雅樂,即正調,指當時西周都城鎬京地區的詩歌樂調。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
⑵鴻雁:水鳥名,即大雁;或謂大者叫鴻,小者叫雁。
⑶於:語助詞。
⑷肅肅:鳥飛時扇動翅膀的聲音。
⑸之子:那人,指服勞役的人,一説指使臣。徵:遠行。
⑹劬(qú)勞:勤勞辛苦。
⑺爰(yuán):在此。於焉的合音。及:陳奐《傳疏》:“猶汲汲也。”矜(jīn)人:窮苦的人。一説矜即憐憫。
⑻哀:憐。鰥(guān)寡:孤苦無依之人。鰥,老而無妻者。寡,老而無夫者。
⑼集:停。中澤:即澤中。
⑽垣:牆。此處指築牆。
⑾堵:一面牆。古代夯土築牆,一丈長為一版,五版疊加即為一堵。百堵言築牆之多。作:築起。
⑿究:終將。宅:居住。
⒀嗷(áo)嗷:鴻雁的哀鳴聲。
⒁哲人:明智之人,通情達理之人。
⒂我:或指使臣。
⒃宣:宣示,表現。驕:驕傲,驕氣,驕奢。一説通“矯”。 [2]  [3]  [4]  [5]  [6] 

小雅·鴻雁白話譯文

鴻雁翩翩空中飛,扇動雙翅嗖嗖響。那人離家出遠門,野外奔波苦盡嘗。可憐都是窮苦人,鰥寡孤獨心悲傷。
鴻雁翩翩空中飛,聚在沼澤的中央。那人築牆服苦役,先後築起百堵牆。雖然辛苦又勞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鴻雁翩翩空中飛,陣陣哀鳴聲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勞。惟有那些糊塗蟲,説我閒暇發牢騷。 [3]  [4] 

小雅·鴻雁創作背景

《小雅·鴻雁》當作於周厲王或周宣王時期。西周晚期,內有厲王之亂,外有玁狁入侵,加之持續天旱,導致大量民眾流離失所,王朝加以安頓,或是此詩的背景。
關於此詩主旨,歷來看法不一。有認為是讚美周宣王的,如《毛詩序》雲:“美宣王也。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所焉。”有認為是流民自敍悲苦的,如朱熹詩集傳》雲:“流民以鴻雁哀鳴自比而作此歌也。”有認為是寫周王派遣使者到各處救濟流民的,如方玉潤詩經原始》雲:“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費盡辛苦,民不能知,頗有煩言,感而作此。” [2]  [3]  [4]  [5] 

小雅·鴻雁作品鑑賞

小雅·鴻雁整體賞析

《小雅·鴻雁》是一首“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詩作,具有國風民歌的特點。全詩三章,每章均以“鴻雁”起興,並藉以自喻。
首章寫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勞役,連鰥寡之人也不能倖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廣泛,揭露了統治者的殘酷無情。振翅高飛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顛沛流離無處安身的感嘆,感嘆中包含着對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
次章承接上章,具體描寫流民服勞役築牆的情景。鴻雁聚集澤中,象徵着流民在工地上集體勞作,協同築起很多堵高牆,然而自己卻無安身之地。“雖則劬勞,其究安宅”的發問,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憤慨。
末章寫流民悲哀作歌,訴説悲慘的命運,反而遭到那些貴族富人的嘲弄和譏笑。大雁一聲聲的哀叫引起了流民悽苦的共鳴,他們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這首歌,表達了心中的怨憤。
這首詩感情深沉,語言質樸,韻調諧暢,雖是一首抒情詩,但又兼有敍事、議論的成分。然而此詩最大的特點是比興手法的運用,每章開頭都以鴻雁起興,不僅可以引起豐富的聯想,而且兼有比義。鴻雁是一種候鳥,秋來南去,春來北遷,這與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勞役,四方奔走,居無定處的境況十分相似。鴻雁長途旅行中的鳴叫,聲音淒厲,聽起來十分悲苦,使人觸景生情,平添愁緒。所以以之起興,是再貼切不過的了。全詩三章根據所述內容的不同,或是興而比,或是比而興。一章以鴻雁振羽高飛興流民遠行的劬勞,二章以鴻雁集於澤中,興流民聚集一處築牆。這兩章都是興中有比,具有象徵意味。第三章以鴻雁哀鳴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興。比興意藴的交融滲透,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藝術表現力。由於此詩貼切的喻意,以後“哀鴻”“鴻雁”即成了苦難流民的代名詞。
另外,此詩每章所寫的具體內容雖各不相同,但卻有內在的邏輯聯繫。首章寫出行野外,次章寫工地築牆,末章表述哀怨,內容逐層展開,主題得到了昇華。再加上“鴻雁”“劬勞”等詞在詩中反覆出現,形成了重章疊唱的特點,有一唱三嘆的韻味。 [4] 

小雅·鴻雁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興也。舊説周室中衰,萬民離散,而宣王能勞來遠定安集之,故流民喜之而作此詩,追敍其始而言曰:鴻雁于飛,則肅肅其羽矣。之子於徵,則劬勞於野矣。且其劬勞者,皆鰥寡可哀憐之人也。然今亦未有以見其為宣王之詩。” [1]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且詩言‘哀鳴’,而釋者乃雲‘閒歌’,非惟與詩不類,事亦並出情理之外矣,其可乎哉?” [2]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1
  • 2.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269-270
  • 3.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389-391
  • 4.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66-368
  • 5.    李 山解讀.詩經(節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235-236
  • 6.    周明初等註釋.詩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