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鳥的天堂

(巴金著散文)

鎖定
《鳥的天堂》是現代作家巴金於1933年創作的散文。此文講的是作者與朋友們在“鳥的天堂”,看了數不清的鳥,心裏戀戀不捨,在此文中,作者以清新流暢之筆,發掘和描繪了自然勝景之美,寄託了自己美好的情思,創造出一種清麗悠遠的意境。同時,作者不是孤立地描繪這“鳥的天堂”,而是把它放在南國初夏水鄉的夕照、青山、塔影、波光、田疇、朝暾的聯繫、烘托下加以凸顯的。全文雖用語簡樸無華,平鋪直敍,卻到處呈現出如詩似畫的美趣,流貫着一種祥和寧靜而又生機勃勃的田園牧歌情調。
此文後被選為2019年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材第23課的課文。 [11]  選做課文時有所刪減。
(概述圖來源 [1] 
作品名稱
鳥的天堂
作    者
巴金
創作年代
1933年
作品出處
《文學》
文學體裁
散文

鳥的天堂散文原文

鳥的天堂
我們在陳的小學校裏吃了晚飯。熱氣已經退了。太陽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燦爛的紅霞在天邊,在山頭,在樹梢。
“我們划船去!”陳提議説。我們正站在學校門前池子旁邊看山景。
“好,”別的朋友高興地接口説。
我們走過一段石子路,很快地就到了珠江邊。那裏有—個茅草搭的水閣。穿過水閣,在河邊兩棵大樹下我們找到了幾隻小船。
我們陸續跳在一隻船上。一個朋友解開繩子,拿起竹竿一撥,船緩緩地動了,向河中間流去。
三個朋友划着船,我和葉坐在船中望四周的景緻。
遠遠地一座塔聳立在山坡上,許多綠樹擁抱着它。在這附近很少有那樣的塔,那裏就是朋友葉的家鄉。
河面很寬,白茫茫的水上沒有波浪。船平靜地在水面流動。三隻槳有規律地在水裏撥動。
在一個地方河面變窄了。一簇簇的綠葉伸到水面來。樹葉綠得可愛。這是許多棵茂盛的榕樹,但是我看不出樹幹在什麼地方。
我説許多棵榕樹的時候,我的錯誤馬上就給朋友們糾正了,一個朋友説那裏只有一棵榕樹,另一個朋友説那裏的榕樹是兩棵。我見過不少的大榕樹,但是像這樣大的榕樹我卻是第一次看見。
我們的船漸漸地逼近榕樹了。我有了機會看見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樹,有着數不清的椏枝,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一直垂到地上,進了泥土裏。一部分的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棵大樹躺在水上一樣。
現在正是枝葉繁茂的時節(樹上已經結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許多落下來了。)這棵榕樹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覽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船在樹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濕,我們沒有上去。朋友説這裏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隻鳥在這棵樹上做窩,農民不許人捉它們。我彷彿聽見幾只鳥撲翅的聲音,但是等到我的眼睛注意地看那裏時,我卻看不見一隻鳥的影子。只有無數的樹根立在地上,像許多根木樁。地是濕的,大概漲潮時河水常常衝上岸去。“鳥的天堂”裏沒有一隻鳥,我這樣想道。船開了。一個朋友撥着船,緩緩地流到河中間去。
在河邊田畔的小徑裏有幾棵荔枝樹。綠葉叢中垂着累累的紅色果子。我們的船就往那裏流去。一個朋友拿起槳把船撥進一條小溝。在小徑旁邊,船停住了,我們都跳上了岸。
兩個朋友很快地爬到樹上去,從樹上拋下幾枝帶葉的荔枝,我同陳和葉三個人站在樹下接。等到他們下地以後,我們大家一面吃荔枝,一面走回船上去。
第二天我們划着船到葉的家鄉去,就是那個有山有塔的地方。從陳的小學校出發,我們又經過那個“鳥的天堂”。
這一次是在早晨,陽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樹梢。一切都顯得非常明亮。我們的船也在樹下泊了片刻。
起初四周非常清靜。後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朋友陳把手一拍,我們便看見一隻大鳥飛起來,接着又看見第二隻,第三隻。我們繼續拍掌。很快地這個樹林變得很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我注意地看。我的眼睛真是應接不暇,看清楚這隻,又看漏了那隻,看見了那隻,第三隻又飛走了。一隻畫眉鳥飛了出來,給我們的拍掌聲一驚,又飛進樹林,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唱着,它的歌聲真好聽。
“走吧,”葉催我道。
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鄉村流去的時候,我還回過頭去看留在後面的茂盛的榕樹。我有一點的留戀的心情。昨天我的眼睛騙了我。“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2] 

鳥的天堂創作背景

1933年4月,西江鄉村師範學校校長陳洪有北上進行教育考察,5月底經過上海時約同巴金一起回新會。當時,巴金還不滿30歲,已是著名作家。他南下廣東,“到另一些未曾有過我的腳跡的地方去”(巴金語),並看看一班獻身教育事業的青年朋友。5月31日,巴金同陳洪有一起到西江鄉村師範學校,先在學校住了3天,隨後就到新會縣城近郊的天祿、天馬、茶坑等鄉村遊訪了3天,後在新會坐當時新寧鐵路的火車到台山公益住了一晚,6月7日傍晚回到西江師範學校參加座談會,9日當晚離校返穗,在那裏逗留了10天。
巴金與小鳥天堂結緣可説是天作之合。他遊訪新會天祿、天馬、茶坑三個鄉時,由於陳洪有校長校務繁忙,他囑咐天祿人葉渠均,天馬人陳毓就,茶坑人梁朝令三位同學兼同事陪巴金遊三鄉。此時,正值南國水鄉的初夏。一個傍晚,在天馬鄉務本小學(現在近天馬村委的祖祠堂“務本堂”)吃過晚飯,陳毓就邀請巴金划船繞遊“雀墩”。像巴金文中所説的那樣,當晚並見不到鳥,讓他有點失望。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鄉,山是“鳳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一起探訪梁啓超舊居,此時再經過“雀墩”,令他驚喜地見到漫天飛舞的小鳥,心情雀躍,停船觀賞鳥飛鳥落,出入於大榕樹之中,讓他久久不願離去。
巴金回到上海後,懷着這種心情寫成了《鳥的天堂》這篇優美的散文,記述了這段愉快的旅程。這篇散文最初發表在《文學》季刊(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號)上。由於當時中國處於動盪的年代,名家筆下描述的這一方樂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和嚮往。 [3-4] 

鳥的天堂作品賞析

鳥的天堂主題思想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以精巧縝密的藝術構思和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奇特幽美、別具洞天的“鳥的天堂”的畫卷。同時,此文細膩的描繪中,透露出一種濃郁的自然氣息,抒發着一顆寧靜悠遠的心,使人讀了有一種感情上的解放。三十年代初,人心趨向返歸自然。遠離市聲,獨處幽境的鳥兒,正是作者一種熱愛自然的心境寫照。 [5]  [6] 

鳥的天堂藝術特色

此文的藝術特色主要突出地表現為以下幾個地方:
  • 平鋪直敍,層次簡潔
從開頭的敍述來看,作者故意不寫到與鳥有關的東西,只寫幾個盪舟的場面,好像一幅畫的色彩層次,起先淡淡地鋪染,繼而層層地加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鳥的天堂至此呈現出來。將一件小小的見聞過程表現得如此層次簡潔,這是正是此文的第一大突出特色。而作者此時的心境,正是在層層遞進的結構中和最終烘托出來的場景上體現出來的:
第一層結構,交待了時間、地點和人物(散文化的交待),筆調簡潔;
第二層結構,描寫景色和鋪墊是“船平靜地在水面流動,三隻槳有規律地在水裏划動…”然後一步步船到樹下,樹進眼中,這時候,作者的筆一改清淡的調子,寫道:“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此處用筆較多。
第三層結構,一聲鳥鳴忽起,於是“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順時間秩序,似乎將要引到全文高潮的場景——鳥的天堂,但此處,作者將所寫空間放緩進展,故意將話題引開,寫到荔枝和歡悦的心情;
第四層結構,“鳥的天堂”出現,作聲隨勢將筆一收,只留下淡淡的幾句餘興未盡的話,來結束全文。 [5]  [6] 
  • 準確傳神,生動形象
巴金善於運用確切的詞語,描繪事物的性質、狀貌,恰到好處地抒情表意。在表現榕樹生命力之美時,這樣寫道“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裏如果去掉“似乎”變成寫實,就顯得不真實了;如果換成“我覺得”就把感覺和景物截然分開,語氣平淡。“顫動”如果變成“湧動、跳動、顫抖”,就不能把綠葉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狀態準確地刻畫出來。“似乎、顫動”傳神地把當時作者的感受、聯想融入於景,具有“物我兩忘”的心態,意境深遠,妙不可言。寫榕樹的葉子亮麗,又反客為主,寫成“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葉子對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讓人不得不看,榕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
作者第二次去看榕樹時,寫羣鳥嬉戲,“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可知場面之廣大。從聽覺寫“聲”,從視覺寫“影”,寫影比寫鳥本身更能體現當時的熱鬧紛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這句話充分寫出形態的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5]  [6] 
  • 節奏明快,情深意厚
《鳥的天堂》全文節奏鮮明,聲音鏗鏘,自然流暢,琅琅上口。課文開頭多用短句,簡潔明快,令人漸入佳境。寫靜態的榕樹,多用長句,具體生動,情深意厚,耐人尋味。寫羣鳥嬉戲,以詞為句,長短錯落,生動熱鬧,給人以急促的動感。作者又用“連環”“頂真”等寫法,“看清楚了這隻,又錯過了那隻,看見了那隻,另一隻又飛起來了”。讀時就給人以“應接不暇”的感覺。作者又較多運用排比、復迭的句子,體現熱鬧歡騰的景象。
在感情上,作者善於運用多種方式表達。如在划船途中“三隻槳有規律地在水裏劃,那聲音就像一支樂曲”。寫景抒發內心的愉快。當沒看到鳥後失望、迷惑,“鳥的天堂裏沒有一隻鳥,我不禁這樣想”。明寫想法暗寫心情。當被大榕樹生命力所傾倒和被羣鳥的歡樂所感染時,直接抒情:“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那歌聲真好聽”前面的間接抒情對後面的直接抒情又給予襯托鋪墊,使結尾的抒情顯得異常強烈,震撼人心,結尾如豹尾般有力:“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5]  [6] 
  • 欲揚先抑,氣韻貫通
文貴曲忌直,此文圍繞作者的思想變化,欲揚先抑。先寫第一次看到是幾株大榕樹的錯覺,先抑,後寫真是一株大榕樹,後揚;先寫沒有看到鳥的遺憾,又抑,後又突出寫羣鳥嬉戲的場面,再揚。證實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前後對比,波瀾起伏,產生動人的藝術效果。
而且,全文讀之自然流暢,誦之琅琅上口,也歸功於文章的氣韻貫通,寫動態的第一段,作者用兩個表時間的名詞“起初”“後來”,用兩個寫拍手的短句,連起了由靜寂到有鳥,再到鳥開始飛起,最後到處是鳥,各具情態的整個場面變化過程。下面的一段,則體現了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描寫到局部刻畫的連通:由“眼睛應接不暇”的概寫,到“看清楚了這隻,又錯過了那隻,看見了那隻,另一隻又飛起來”,再到一隻畫眉鳥的細寫,連貫流暢,緊湊而又有變化。 [6]  [5] 

鳥的天堂名家點評

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吳周文《現代抒情美文100篇》:“巴金在創作中一貫追求水清沙淨、澄明透澈的境界,其散文也是如此。不裝門面,不拿架子,不事藻飾與形容,創作一種自然質樸的藝術風格,此文可窺其風格之一斑。” [7] 
福建師範大學袁勇麟《中國現當代散文導讀》:“《鳥的天堂》記述的是1933年巴金偕友人觀賞廣東新會“鳥的天堂”的經歷,是一曲優美動人的田園牧歌,也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寫景抒情的名篇佳作。” [8] 
武漢音樂學院副教授李豔霞《中國最美散文》:“在作者筆下,“鳥的天堂”是名副其實的人間美景,同時也象徵着作家理想中的人間樂園。作者當時身處黑暗年代,他所渴望的美好並不存在,他於此文中的描寫便也寄託了其對寧靜、祥和的渴望。” [9] 

鳥的天堂後世影響

《鳥的天堂》被選為2004年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3課課文。 [1] 
2018年人教(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第23課。

鳥的天堂作者簡介

作者巴金 作者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1年於成都外語專門學校肄業。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畢業。1927年赴法國留學。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説《死亡》。1928年冬回國。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赴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於上海、廣州、桂林、重慶,完成長篇小説《》、《》、《秋》,中篇小説《憩園》、《第四病室》。抗日戰爭勝利後曾任平明出版社總編輯。1946年創作長篇小説《寒夜》。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文藝月報》、《收穫》、《上海文學》主編。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勳章;1985年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授予國外名譽院士稱號。巴金是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主要著作收入《巴金文集》;2005年10月17日逝世。 [10] 
參考資料
  • 1.    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語文 四年級 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6:第10頁
  • 2.    石偉坤主編. 最受讀者喜愛的文章大全集[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2.05.第165頁
  • 3.    江門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小組. 江門文史 第27輯[M].第73頁
  • 4.    江門日報等主編. 西江歷史文化之旅[M]. 珠海:珠海出版社, 2009.11.第198頁
  • 5.    宋建忠主編. 現代散文鑑賞[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05. 第23頁
  • 6.    “全國名師新秀大課堂”叢書編寫組編. 全國名師新秀大課堂 小學語文經典案例[M]. 鄭州:大象出版社, 2013.01.第174-176頁
  • 7.    曾華鵬等主編. 現代抒情美文100篇[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4.第209頁
  • 8.    袁勇麟主編. 中國現當代散文導讀 第3版[M]. 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 2015.03.第60頁
  • 9.    李豔霞編. 中國最美散文[M].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2015.05.第130頁
  • 10.    王餘光,徐雁主編. 中國閲讀大辭典[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6.04.第1118-1119頁
  • 11.    教育部組織編寫 總主編温儒敏.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五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6:96-9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