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鱗柄白鵝膏

鎖定
鱗柄白鵝膏學名Amanita virosa),又稱招魂天使[1]、破壞天使,是一個隸屬於傘菌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下的有毒真菌種。其為中至大型的菇菌,全體白色,只是菌蓋的中央為淡黃色圓頂狀突起,濕時具黏性。[3],而有膜質菌環,極易脱落[1]。此菇外貌似可食用的洋菇,但是毒性極強,會對肝臟造成損壞,是致死率極高的毒蕈
拉丁學名
Amanita virosa
別    名
招魂天使
真菌界
傘菌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
有毒真菌
分佈區域
廣泛分佈於北半球
中文學名
鱗柄白鵝膏
二名法
破壞天使
毒    性
劇毒

目錄

鱗柄白鵝膏特徵

廣泛分佈於北半球,初夏到秋季時,可在闊葉林或針葉林地上發現散生或羣生的子實體。中型至大型、純白色。菌柄上有鱗片,有膜質菌環、根部有菌托。在菌蓋上滴3%的氫氧化鉀溶液會變黃色。孢子接近球形。與一樣是劇毒的白毒鵝膏菌Amanita verna)很相似,但可以在其上滴氫氧化鉀溶液並不會變色、菌柄上也沒有鱗片、且屬小型來做區別。

鱗柄白鵝膏毒性

在歐洲、北美被稱為“Destroying Angel”(毀滅天使),可見其毒性。在日本與“白毒鵝膏菌”(A. verna)、“毒鵝膏”(A. phalloides)合稱“猛毒菌御三家”,因此三種真菌常均被誤認為外觀相似的白色食用真菌,而誤食造成中毒。由於危險性太高,建議一般人別摘採白色的真菌來食用。

鱗柄白鵝膏中毒症狀

毒性極強,食用一小株就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食用後6~24小時會有腹痛、嘔吐、下痢等腸胃性毒菌的症狀,大約一天就完全消失,但24~72小時的“假痊癒”後,會出現更嚴重的肝臟腎臟等內臟機能障礙以至衰竭的症狀,如黃疸、肝臟肥大、消化器官出血等,如未即時做消化道洗淨、血液透析則有可能死亡。 [1] 
參考資料
  • 1.    1.0 1.1 1.2 tesri.coa.gov.tw/show_mushroom.php?id=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