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魯爾戰役

鎖定
1945年3月23日~4月1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法盟軍為合圍和粉碎德軍魯爾集團,爾後與蘇聯紅軍對進,向易北河進攻並分割德軍而實施的進攻戰役。3月24日,盟軍發起進攻。美第9集團軍在韋瑟爾以南強渡萊茵河,在盟軍第1空降集團軍配合下佔領韋瑟爾。31日,美第9集團軍沿利普河谷向東推進,4月1日佔領利普施塔特。美第1集團軍於3月25日從雷馬根橋頭堡發起進攻,28日佔領馬爾堡,4月1日佔領帕德博恩,與美第9集團軍會合於利普施塔特東南地區,形成合圍德軍的對內正面。6日,美第9、第1集團軍南北對進,14日會合於哈根,將德國“B集團軍羣”分割為二。
名    稱
魯爾戰役
地    點
德國,魯爾區
參戰方
盟軍,德軍
結    果
盟軍決定性勝利
參戰方兵力
盟軍第12、21集團軍羣
參戰方兵力
德國"B集團軍羣"
傷亡情況
全殲德國B集團軍羣,俘32.5萬人
主要指揮官
艾森豪威爾將軍,莫德爾元帥
意    義
德軍西線徹底崩潰
發生時間
1945年3月23日至4月18日

魯爾戰役事件背景

由於進行了馬斯河—萊茵河戰役,盟軍在1945年3月上半月完全攻佔了萊茵河左岸,並在其右岸奧彭海姆市地域、雷馬根市地域奪取了2個登陸場。此前,從東面進攻的蘇聯紅軍已進抵距柏林60公里的奧得河,準備對德國進行最後的突擊。在蘇聯紅軍當面防守的是德軍主力,這些主力包括戰鬥力最強的兵團。盟軍統帥部(最高統帥為艾森豪威爾將軍)決定在全線向德國腹地展開進攻。為此,它計劃首先粉碎敵軍防守魯爾工業區的西線最強大集團(莫德爾元帥指揮的“B”集團軍羣所屬坦克第5集團軍和第15集團軍,以及傘兵第1集團軍一部)。德軍魯爾集團轄29個師另1個旅,佔西線總兵力的一半。第3航空隊和“帝國”航空隊航空兵基本兵力共1704架作戰飛機,對該集團實施支援。德軍各兵團僅補充到編制的50%~75%,由於在東西線連遭失敗,這些兵團士氣低落,鬥志渙散。其油料彈藥也不足。
盟軍統帥部調來參加魯爾戰役的有:蒙哥馬利元帥指揮的第21集團軍羣基本兵力(美第9集團軍、英第2集團軍)、布萊德雷將軍指揮的第12集團軍羣(美第3、1集團軍)、獨立空降第18軍,共51個師(內14個裝甲師、2個空降師)另12個旅(內7個裝甲旅)。它們得到約9000架作戰飛機的支援。根據戰役企圖,第21集團軍羣由韋瑟爾地域實施主要突擊,第12集團軍羣由萊茵河各登陸場向卡塞爾實施輔助突擊。爾後擬向易北河總方向發展進攻。

魯爾戰役概述

魯爾戰役 魯爾戰役
魯爾戰役是繼萊茵蘭戰役結束之後,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五星上將決定立即發起進攻,向德國腹地推進,與蘇聯紅軍會師。其企圖是由英國第21集團軍羣右翼美國第9集團軍(司令威廉·胡得·辛普森中將)和美國第12集團軍羣左翼美國第1集團軍(司令考特尼·希克斯·霍奇斯中將)將德國B集團軍羣(司令莫德爾元帥,下轄德國第5裝甲集團軍和德國第15集團軍)圍殲於魯爾地區。盟軍在兵力兵器上佔絕對優勢,航空兵在戰役發起前實施了遮斷轟炸。
戰役於夜間在猛烈的炮火準備航空火力準備後開始。此前已進行長達兩週的預先航空火力準備。英第2集團軍和美第9集團軍在一夜之間強渡了萊茵河,並在其右岸奪佔了一些登陸場。1945年3月24日上午,空降第18軍在萊茵河以東敵人後方實施空降。下午,從正面進攻的英軍與空降兵會合。德軍僅進行了微弱抵抗。隨後幾天,奪佔的各登陸場被連接起來,到1945年3月28日,總登陸場正面擴大到60公里,縱深達35公里。在輔助突擊方向,美第1、3集團軍向北和東北發展進攻。1945年4月1日,美第1、第9集團軍在利普施塔特地域會合,對魯爾工業區的德軍(18個師,共約32.5萬人)構成了合圍的對內正面。該集團被合圍後,德軍的西線實際上已經瓦解。盟軍統帥部決定將主要力量轉移到中央方向,以便在合圍的對外正面發展進攻。因此,第9集團軍於1945年4月4日由第21集團軍羣轉隸向易北河中游前進的第12集團軍羣。第12集團軍羣幾乎未遇德軍抵抗,於1945年4月12日在馬格德堡地域進抵易北河,1945年4月19日攻佔了萊比錫。在其他方向,盟軍的進攻也在類似情況下發展。同時,第12集團軍羣一部對被合圍的魯爾集團進行了戰鬥,該集團於4月18日投降。

魯爾戰役過程

魯爾戰役
魯爾戰役(8張)
1945年2月初。在蘇聯紅軍對柏林構成嚴重威脅的情況下,德軍不得不把西線戰場半數以上的裝甲師和大量坦克、火炮調到蘇德戰場來對付蘇聯紅軍的強大進攻。德軍企圖以剩下的大約59個師的兵力,依託萊茵河西岸構築的“齊格菲防線”來阻擊已進入這一地區的英美加盟軍。盟軍統帥部抓住德軍兵力空虛,力量單薄這一有利時機,迅速調兵遣將,決心組織一次大規模的進攻。給德軍以“致命一擊”。
通觀全局 相機而動
德軍西線最為強大的由W·莫德爾元帥指揮的“B”集團軍羣所屬的坦克第5集團軍和第15集團軍,以及傘兵第1集團軍一部防守在既位於德國腹地,又是德軍後方基地的魯爾工業區。德軍魯爾集團共轄29個師又1個旅,佔西線戰場總兵力的一半,並有第3航空隊和“帝國”航空隊,共1704架作戰飛機實施支援。
盟軍統帥部(最高統帥為D·艾森豪威爾將軍)針對德軍的兵力部屬,進行了周密分析。盟軍估計,德軍在西線戰場雖然部署了幾十個師,但都是些“架子”師。很多部隊的缺額高達25%~50%,加之德軍在東西線戰場連遭失敗,各兵團士氣低落,鬥志渙散,油料彈藥不足,將無力防守最重要的魯爾工業區。儘管如此,盟軍為確保戰役勝利,殲滅德軍魯爾集團,仍然集中了強大兵力。盟軍調集B·蒙哥馬利元帥指揮的第21集團軍羣(轄美第9集團軍、英第2集團軍、加第1集團軍)、O·佈雷德利將軍指揮的第12集團軍羣(轄美第1、第3集團軍)、獨立第18空降軍共100個師(25%以上是裝甲師)的兵力,並由4000架飛機支援,實施戰役突擊。為了出其不意,盟軍進行了充分的戰役準備和戰役偽裝,正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魯爾戰役 魯爾戰役
掃清外圍 奪戰登陸場
為了強攻萊茵河,向德軍縱深推進,盟軍的第一步計劃是,掃清外圍。奪佔登陸場,進抵萊茵河。為此,盟軍統帥部決定:在主攻方向上,以第21集團軍羣全部31個師(內有9個裝甲師)又4個裝甲旅,在3600架飛機支援下,分兩個突擊集團實施鉗形進攻,即以英第2集團軍為北突擊集團,從奈梅根以南地域向東南方向進攻。以美第9集團軍和加第1集團軍為南突擊集團從阿享東北地域向東北方向進攻;在助攻方向上,以第12集團軍羣美第1集團軍在右翼向雷馬根進攻,美第3集團軍在左翼向斯特拉斯堡卡爾斯魯厄方向進攻。1945年2月8日,北突擊集團開始進攻,戰役第1日日終,向縱深推進了12km,但隨後進攻速度減慢,到1945年2月23日,只突破縱深25km。按計劃,南突擊集團應和北突擊集團同時進攻,但因德軍炸燬了河堤魯爾河水氾濫成災,致使同時進攻的計劃未能實現。直到1945年2月23日,南突擊集團才開始進攻。美第9集團軍搶渡魯爾河後,耗時3天才建立了一個正面32km、縱深16km的登陸場。爾後,美第9集團軍向東北及北面兩個方向發展進攻,於1945年3月2日前出到萊茵河,並於次日與北面進攻的加第1集團軍會合。到3月10日,德軍因損失慘重,無力阻擊盟軍的進攻而全部撤過萊茵河。
美第1集團軍於1945年3月7日在雷馬根(波恩以南30km)地域前出到萊茵河,並奪佔了德軍未及炸燬的“魯登道夫”鐵路大橋。美軍5個師的兵力利用這座橋很快到達了萊茵河東岸,並建立了正面達40km、縱深15km的登陸場。美第3集團軍於1945年3月25日在斯特拉斯堡卡爾斯魯厄曼海姆美因茨一線前出到萊茵河畔,並在萊茵河東岸奧彭海姆地域(美因茨以南20km)奪取了一個登陸場。至此,盟軍在萊茵河整個正面上建立了登陸場,為強渡萊茵河創造了有利條件。在萊茵河以西的作戰中,德軍損失約20個師,被俘27.5萬人,死傷6萬餘人。這時,德軍士氣更加低落,軍心更加動搖。
強行渡河 實施合圍
魯爾工業區的“B”集團軍羣 魯爾工業區的“B”集團軍羣
魯爾工業區的“B”集團軍羣盟軍因在阿登地區受到“羞辱”,所以對德軍同仇敵愾,決心在全線進抵萊茵河後乘勝前進,強渡萊茵河,直插德國腹地。其部署是:以第21集團軍羣向魯爾工業區以北地域實施主要突擊;以第12集團軍羣從科布倫茨西北地域和法蘭克雷西南地域實施輔助突擊。這兩個方向突擊的總目標是卡塞爾,目的是合圍魯爾工業區的“B”集團軍羣,然後再以其基本兵力向縱深發展勝利。為了達到強渡萊茵河的突然性,盟軍部隊都進行了偽裝,以隱真示假。為使德軍難以判斷主要渡河方向,盟軍做了許多渡河假象。整個渡河準備條分縷析,周密無間,各兵團士氣旺盛,鬥志昂揚。
1945年3月23日深夜。在航空火力準備和炮火準備之後,第21集團軍羣在烏雲般煙幕掩護下,在各選定地段實施了強渡。德軍的抵抗十分微弱。到1945年3月24上午,第21集團軍羣就與順利着陸的第18空降軍的部隊達成會合。到該日日終,盟軍已攻佔了韋瑟爾地域,並接着向縱深推進了20km。到1945年3月28日。盟軍在萊茵河東岸奪佔的登陸場正面擴大到60km,縱深也達35km。這時,由25個師(內有7個裝甲師)組成的第12集團軍羣奪佔登陸場後發起進攻,以兩個裝甲師從東南繞過魯爾,前出到姆施塔特、法蘭克富、吉森、科布倫茨一線。坦克先遣支隊則已推進到馬爾堡。4月1日,美第1集團軍繼續向東北迅猛推進,在利普施塔特與美第9集團軍在魯爾北面進攻的部隊會合,合圍了魯爾工業區的德軍21個師,共32.5萬人(含將官30人)。
全線出擊 乘虛而入
4月初,魯爾德軍被合圍後,德軍在西線的防禦也就基本崩潰。於是,盟軍統帥部決定,以一部兵力殲滅被圍德軍,將主力轉移到中央方向,實施全線攻擊。盟軍企圖以第12集團軍羣加強美第9集團軍,在中央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直插易北河中游,以便儘可能地將戰線向東推進。盟軍第21集團軍羣均以裝甲師為先導,勇猛向東北推進,1945年4月19日至月底。分別在呂內布克以東地域等幾個地段前出到易北河。易北河下游德軍士氣沮喪,無力抗擊,盟軍乘勢渡河,繼續推進,於5月初佔領了路德維希斯盧斯特、施韋臨、德卑克等地。1945年5月3日,漢堡德軍不戰而降。在中央方向,第12集團軍羣從卡塞爾、帕德博恩一線向前推進,於4月中旬在維滕貝格馬格德堡德紹一線前出到易北河。

魯爾戰役指揮官

魯爾戰役艾森豪威爾

艾森豪威爾 艾森豪威爾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Aisenhaowei’er Eisenhower Dwight David )生於1890年10月 14日,卒於1969年3月28日,美國第34任總統,陸軍五星上將。生於得克薩斯州丹尼森城。
艾森豪威爾1915年畢業於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國內服役,任科爾特坦克訓練中心主任。1922年赴巴拿馬運河區執勤。1925年入指揮與參謀學校學習。1927年入陸軍軍事學院深造。1928年隨“戰爭紀念委員會”赴法工作一年。回國後在陸軍參謀部工作。1933年任陸軍參謀長D.麥克阿瑟的副官。1935年作為顧問團成員隨麥克阿瑟前往菲律賓,幫助組建菲律賓軍隊。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回國,歷任營長、師參謀長、軍參謀長、集團軍參謀長。因工作成績優異,受陸軍參謀長G.C.馬歇爾賞識。1941年9月晉准將。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陸軍參謀部作戰計劃處副處長、處長,負責組織向太平洋戰場增調防禦力量。
1942年3月任作戰處處長,支持“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主張集中兵力於英格蘭,儘快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沿路線攻入德國本土。1942年6月任歐洲戰區美軍司令,為在法國登陸做準備。11月作為北非遠征軍總司令,指揮實施北非登陸戰役。1943年2月任地中海戰區盟軍總司令,組織實施突尼斯戰役,結束北非戰事。隨後指揮西西里島登陸戰役意大利南部戰役,迫使意大利投降並對德宣戰。12月任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司令。1944年6月組織實施諾曼底登陸戰役,指揮盟軍將德軍逐出法國,直搗德國腹地。同年12月晉陸軍五星上將。他具有卓越的組織領導能力,精於計劃,善於協同,指揮果斷,處事有方,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重要貢獻。1945年7月任美國駐德國佔領軍總司令。同年12月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48年5月退役後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50年再次服現役,任北大西洋條約組織武裝力量最高司令。
1952年11月當選為美國第34任總統。任內大力發展核武器和空軍,推行大規模報復戰略和戰爭邊緣政策。1953年7月接受《朝鮮停戰協定》。10月與韓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12月與台灣當局簽訂共同安全條約。1957年1月連任總統,提出插手中東事務的“艾森豪威爾主義”。1958年7月出兵干涉黎巴嫩。1961年離任。著有回憶錄《遠征歐陸》、《授權變革》和《爭取和平》等。

魯爾戰役莫德爾

莫德爾 莫德爾
奧托·莫里茨·瓦爾特·莫德爾(Mode’er Model,Walther)生於1891年1月24日,卒於1945年4月21日,德國元帥。1909年參加德國陸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參加凡爾登戰役並負傷。戰後歷任步兵團長、陸軍總參謀部訓練局參謀。1939年任第4軍參謀長,率部參加德波戰爭。1940年任第16集團軍參謀長,參加法國戰役。11月任第3裝甲師師長。1941年率部參加蘇德戰爭。10月任第41裝甲軍軍長。1942年1月接任第9集團軍司令,在莫斯科會戰中一度阻滯蘇聯紅軍反攻,深得希特勒賞識。1943年7月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失敗後,率部撤過第聶伯河,暫時穩住德軍防禦。1944年1月出任北方集團軍羣司令。3月晉元帥,轉任北烏克蘭集團軍羣司令。6月兼任中央集團軍羣司令。8月調任西線德軍總司令兼“B”集團軍羣司令。12月指揮阿登戰役失敗。1945年4月所部在魯爾戰役中被圍後,下令解散“B”集團軍羣並自殺。有“防禦之獅”和“元首的消防隊員”之稱。

魯爾戰役戰爭結果

魯爾戰役中的被圍德軍投降 魯爾戰役中的被圍德軍投降
魯爾戰役是盟軍實施的大規模合圍戰役,全殲德國B集團軍羣,俘32.5萬人。西線德軍防線隨之崩潰。
1945年4月25日,美第1集團軍第5軍的先遣部隊在托爾高地域的易北河上與蘇聯紅軍會師(參見易北河會師詞條)。從而使抗擊法西斯德軍的東西兩個戰場聯接起來,並將德軍分割成兩部分。第12集團軍羣的右翼部隊向東南方向推進,於4月12日佔領了埃爾富特,次日進入開姆尼茨地域,4月18日,又攻入了捷克斯洛伐克境內。至此,會戰結束。西線德軍在盟軍打擊下基本瓦解。

魯爾戰役評價

這次戰役,盟軍以強大的兵力,勇猛的行動實施了一次大規模的高速度、大縱深的殲滅戰。這次戰役盟軍所向披靡,德軍防不勝防,至戰役結束,德軍損失了38個師,共66萬餘人。開闢第二戰場以來,盟軍第一次嚐到了打殲滅戰的甜頭。魯爾戰役以盟軍的勝利告終,盟軍在此戰役中第一次合圍了德軍重兵集團。西線德軍走投無路,遂向盟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