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魚山唄

鎖定
魚山唄,全稱魚山梵唄,通稱梵唄。和尚唸經的聲音,是佛教中國化重要成果。
魚山梵唄屬佛教三學的“定”學傳統漢傳佛教音樂;是等同古印度五明之聲明學的中國佛教唸經梵唄標準的原聲;是解決漢梵單奇、重複唱誦方法體系唯一特稱;是歌詠贊嘆、供養三寶清淨三業修持的主要法門。中國梵唄始肈陳思王,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即今浴佛贊)及《睒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為後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將佛法傳播開來。盛於齊梁,普及隋唐。
唐朝年間,日僧空海、圓仁等大師請至日本,謂之“魚山聲明”。真鑑大師請至韓國,稱之“魚山”。進而流播到整個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故曹植一直被尊為佛教音樂始祖-----梵唄創始人,魚山也成為梵唄標準“叢林腔”的代名詞。
流失千年,經肩負傳承使命的梵唄高僧永悟禪師正本清源,傳承重輝,2008年6月,國務院批准公佈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現全稱“魚山梵唄”。
著名的魚山梵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定傳承保護的五大要素:一傳承人釋永悟、二代表作太子贊、三傳承堂號聲明堂、四傳承日佛誕節、五傳承方式的譜系五十字輩。代表作是《釋迦大讚》。永悟禪師按原贊填詞《東阿王贊》並重建“梵唄祖庭”魚山梵唄寺與聲明堂,承傳梵唄文化的使命,對復興文化、弘揚佛法起着深遠重大意義!可謂功德無量!
中文名
魚山唄
別    名
魚山梵
魚山梵唄
梵唄
類    別
傳統音樂
申報地區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
文化遺產級別
國家級
編    號
Ⅱ-8
申報日期
2008年
創始人
曹植
傳承人
釋永悟 禪師
代表作
太子頌《釋迦大讚》
傳承日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
保護單位
山東魚山梵唄寺

目錄

魚山唄歷史

梵唄”是指佛教徒做法事時念誦經文的聲音,後世泛指傳統佛教音樂魚山是中國佛教梵唄的發源地,中國的佛教音樂源於“魚山梵唄”。我國最早的佛教梵唄是從曹魏時代開始的,曹植就是中國化佛曲——梵唄的創始者。中國佛教協會編的《中國佛教儀軌制度》記載,“我國曹魏陳思王誦讀佛經,‘制轉贊七聲降曲折之響’,又作《魚山梵》(亦稱《魚山唄》)六章,‘纂文制音,傳為後世’”。所以歷史上有“魚山梵唄”之稱。魚山梵唄是成功開啓佛教中國化弘揚的重要成果與標誌,為中國佛教東漸的傳播而傳入韓國、日本,進而流播到整個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對中國佛教的弘揚推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中國佛教史及佛教音樂發展史上,魚山梵唄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對象,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由梵唄高僧永悟禪師傳承復興,隨着社會的變遷,魚山梵唄的發展傳承出現危機,亟待搶救保護。
魚山梵唄是中國最早的梵唄,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而始創“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解決了一直“梵音重複,漢語單奇”之予盾,“貴在聲文兩得”,歷經支謙、康僧會、覓歷及“亦云祖述陳思”的帛法橋、支曇鑰、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將梵唄提倡傳承發展光大,盛於齊梁,普及隋唐。
梵唄是中國佛教音樂原聲的特稱。三國時,曹植游魚山,聲聞“空中梵響”而始創“梵唄”。曹植因此被尊為梵唄創始人、中國佛教音樂鼻祖,魚山梵唄也成為佛教正宗“叢林腔”標準典範的代名詞。魚山梵唄普及於齊梁,興盛於隋唐,傳承於宋元,瀕危於明朝,迴歸於清朝中期。 [1] 
魚山梵唄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梵音和漢語的構造有異,無論用梵腔以詠漢語,還是用漢曲而歌梵聲,都有困難,故佛教傳入中國之初,譯經事業雖漸發達,而梵土歌唄卻未獲傳授,此後始有《陳思王感魚山梵聲制唄記》的出世。
三國時期的支謙、康僧會,以及之後“亦云祖述陳思”的帛法橋、支曇籥、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將梵唄文化發揚光大,促進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 [1] 
南北朝時,蕭子良召集眾多“善聲沙門”參與魚山傳統梵唄的整理、校勘。他們“集第作聲”,分別展示。最終,建康(今南京)安樂寺的僧辯脱穎而出,其所傳《古維摩》和《瑞應》成為“命家之作”。此時距曹植創制梵唄已近260年。僧辯之後,支謙據《無量壽經》《中本起經》製成菩薩連句梵唄三契,康僧會傳泥洹唄,覓歷作高聲梵,支曇籥制六言唄,但皆湮沒不存。 [1] 
唐朝年間(804—850),日僧空海、圓仁等大師將梵唄請至日本大原生根,謂之“魚山聲明”。真鑑禪師(840年)請至韓國,稱之“魚山”。流失1777年,經梵唄傳承人沙門永悟禪師,發弘誓願、挖掘整理、正本清源,傳承重輝, 於2008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  ,現稱“魚山梵唄”。唐以來歷有《魚山聲明集》《魚山私鈔》《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論文集》、《魚山梵唄聲明集》、《中國梵唄傳承法要》等專著行世。2012年永悟禪師被國務院批准、文化部命名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3] 

魚山唄地位

魚山梵唄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魚山梵唄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魚山梵唄是中國最早的梵唄,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而始創“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解決了一直“梵音重複,漢語單奇”之予盾,“貴在聲文兩得”,歷經支謙、康僧會、覓歷及“亦云祖述陳思”的帛法橋、支曇鑰、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將梵唄提倡傳承發展光大,盛於齊梁,普及隋唐。
梵唄是中國佛教音樂原聲的特稱。三國時,曹植游魚山,聲聞“空中梵響”而始創“梵唄”。曹植因此被尊為梵唄創始人、中國佛教音樂鼻祖,魚山梵唄也成為佛教正宗“叢林腔”標準典範的代名詞。魚山梵唄普及於齊梁,興盛於隋唐,傳承於宋元,瀕危於明朝,迴歸於清朝中期。 [1] 
魚山梵唄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梵音和漢語的構造有異,無論用梵腔以詠漢語,還是用漢曲而歌梵聲,都有困難,故佛教傳入中國之初,譯經事業雖漸發達,而梵土歌唄卻未獲傳授,此後始有《陳思王感魚山梵聲制唄記》的出世。
三國時期的支謙、康僧會,以及之後“亦云祖述陳思”的帛法橋、支曇籥、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將梵唄文化發揚光大,促進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 [1] 
南北朝時,蕭子良召集眾多“善聲沙門”參與魚山傳統梵唄的整理、校勘。他們“集第作聲”,分別展示。最終,建康(今南京)安樂寺的僧辯脱穎而出,其所傳《古維摩》和《瑞應》成為“命家之作”。此時距曹植創制梵唄已近260年。僧辯之後,支謙據《無量壽經》《中本起經》製成菩薩連句梵唄三契,康僧會傳泥洹唄,覓歷作高聲梵,支曇籥制六言唄,但皆湮沒不存。 [1] 
唐朝年間(804—850),日僧空海、圓仁等大師將梵唄請至日本大原生根,謂之“魚山聲明”。真鑑禪師(840年)請至韓國,稱之“魚山”。流失1777年,經梵唄傳承人沙門永悟禪師,發弘誓願、挖掘整理、正本清源,傳承重輝, 於2008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  ,現稱“魚山梵唄”。唐以來歷有《魚山聲明集》《魚山私鈔》《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論文集》、《魚山梵唄聲明集》、《中國梵唄傳承法要》等專著行世。2012年永悟禪師被國務院批准、文化部命名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3] 

魚山唄復興

東阿王曹植不僅在文學上的成就熠熠生輝,引人注目,他還是我國佛教音樂——梵唄之音的創始者,被尊為中國佛教音樂的始祖,亦稱“梵唄始祖”。公元229年,曹植封東阿王之後,在阿潛心著作,研讀佛經。在古東阿城約三十里處有一座山,叫吾山,又名魚山。魚山,乃佛教之聖地,植寫作、讀書之餘,常去觀光遊覽。釋道世《法苑珠林》卷34記載,曹植“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於是“乃摹其音”,寫成《太子頌》等梵唄。又據《法華玄贊》(897年)卷四曰:“陳思王登魚山,聞巖岫誦經,清婉遒亮,遠谷流聲,而制梵唄。”這些文字記載,都形象而生動地證明了曹植在魚山聽了梵天之音,將其製成梵歌的事實。在當時崇尚武力的時代背景下,曹植是一個愛好佛典、只將佛教當成最好學問的人,誦讀經文時,他的聲音自然而然地出現七種聲調,那種旋律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從而開始廣泛傳唱。今魚山西側,有一石壁,上書“聞梵”兩個硃紅大字。相傳,此處便便是曹植當年聞聽梵天之樂的地方。在“聞梵”處的下方,有一石洞,名曰“梵音洞”,據説曹植當年聽到的聲音就是從這個洞裏傳出來的。
曹植在魚山製成的梵唄,後世稱之為“魚山梵唄”、“魚山唄”,是中國最早的佛教音樂。公元 230年曹植登臨魚山,聞巖洞內傳有梵音歌唱,便擬寫音調並依《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撰唱詞填入曲調,“以學者之宗”的“魚山梵唄”後被稱為第一唄。在1200餘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日本真言宗創始人弘法大師空海(774--835)、天台宗圓仁慈覺大師分別來中國求法,並將魚山唄請到日本廣為流傳。魚山唄,在日本稱之為“聲明”,系佛教五明之一;即梵唄為聲明的“原聲態”。1996年6月19日,日本東寺真言宗“中國·魚山參拜團”來到山東東阿縣竭誠參拜中國佛教音樂的創始人曹植的陵墓,並在魚山示範演奏了曹植當年創作的佛教音樂--魚山唄。日本佛教界不忘根源所在,組織友好代表團來中國魚山參拜,朝山拜祖。充分表達了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意
通過圓仁慈覺大師傳承的《魚山聲明集》(相傳曹植著)和民國音像資料遺留,梵唄寺永悟法師多年數次與其再傳弟子夢江(83歲)、其愛徒正明等梵唄學人交流與參學,發現由於佛教興盛衰敗、佛宗派區分和修行法門等原因,原始的魚山梵唄一一被分散在中國佛教各個大小佛事活動中。在著名音樂學家田青及袁靜芳教授等教學兩界的努力支持幫助下,傳承人永悟法師帶頭認真查找收集,發現大部分魚山梵唄健在,便將魚山梵唄原有的“五音、五行、五氣”與國內傳統“一板三眼”等特徵完美結合,恢復了魚山梵唄的基本原始面貌。永悟法師及眾人的付出,不但使梵唄得到了迴歸的繼承,還使弘揚有了新的方向。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努力下,梵唄重輝人間。
距梵唄創造以來已1777年的,2006年9月8日 [4]  ,傳承人梵唄寺住持永悟法師在東阿迎接了海內外佛教界高僧、學術界專家、文藝界歌星等5000餘人的歡聚一堂-----朝山法會,出力獻策。中國魚山梵唄節盛況空前。
堅持中國化方向保護傳承活動
魚山梵唄從曹植的魚山梵唄四十二契漢語反切、四聲、五音的出現,還是到五言七言律、十二呂律的聲律及格律等,漢語言韻體系及詩詞格律的發明與成熟運用,皆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 [4]  是中國傳統文化闡釋佛教的重要成果傳承保護,防止印度化了。 [5] 
2003年,魚山梵唄寺將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確定為“太極蟬(TaiJiZen)”夏令營安居禪修活動紀念日。 [4] 
2006年9月,魚山梵唄寺舉辦了首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旨在繼承和弘揚這一中國傳統文化。 [4] 
2019年5月,第十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傳承日暨浴佛節活動在山東梵唄寺舉行。 [6] 
2020年5月,第十一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傳承日暨浴佛節活動在山東梵唄寺舉行一個人的傳承日。 [7] 
魚山唄代表作與傳承著作
著名的魚山梵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永悟禪師確定代表作是“佛誕節”唱誦的太子頌《釋迦大讚》,每年農曆四月八日佛誕節為 “魚山梵唄傳承日”,按原贊填詞《東阿王贊》,既可讚歎創始人練習梵唄,又不褻瀆佛法違背戒律,且對更好的保護文化遺產傳承的內涵起着深遠重大的意義!可謂功德無量!
東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宮。雲高天籟連竺中,魚山接長空
瑞應本起得刪治,七步詩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唄源真宗.
載自國家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論文集》釋永悟〈綜述〉一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