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樓村

(江蘇省睢寧縣官山鎮下轄村)

鎖定
魏樓村,位於官山鎮政府西北部3公里處。北緯30°49′,東經117°52′。北抵老龍河,東與吳橋村接壤,南與龍山村相連,西部和北部均與桃園鎮為鄰。佔地總面積3.66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4400畝,現有社會人口3500人,民族,漢。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等。私營企業有板材加工廠一個,水泥制磚廠15家。設有兩個衞生室(魏樓莊、張開莊),方便羣眾就醫。村委會居住地設在張開莊南湖公路南側。
該村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魏樓莊隸屬張橋大隊,張開莊和揚湖莊屬龍山大隊;1964年,魏樓莊、張開莊和揚湖莊劃為魏樓大隊;1974年又分開為魏樓大隊和張開大隊,2009年,魏樓大隊和張開大隊合併為魏樓村,含魏樓莊、揚湖莊和張開莊三個自然村。
張開莊和魏樓莊,原各設學校一所,均與2005年撤併到官山中心小學。
中文名
魏樓村
所屬地區
中國山東
面    積
3.66 km²
下轄地區
聊城東南部
人口數量
3500人

魏樓村簡介

魏樓村,位於官山鎮政府西北部3公里處。北緯30°49′,東經117°52′。北抵老龍河,東與吳橋村接壤,南與龍山村相連,西部和北部均與桃園鎮為鄰。佔地總面積3.66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4400畝,現有社會人口3500人,民族,漢。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等。私營企業有板材加工廠一個,水泥制磚廠15家。設有兩個衞生室(魏樓莊、張開莊),方便羣眾就醫。村委會居住地設在張開莊南湖公路南側。
該村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魏樓莊隸屬張橋大隊,張開莊和揚湖莊屬龍山大隊;1964年,魏樓莊、張開莊和揚湖莊劃為魏樓大隊;1974年又分開為魏樓大隊和張開大隊,2009年,魏樓大隊和張開大隊合併為魏樓村,含魏樓莊、揚湖莊和張開莊三個自然村。
張開莊和魏樓莊,原各設學校一所,均與2005年撤併到官山中心小學。

魏樓村自然村、張開莊

張開莊,張姓佔絕大多數,另有姓氏楊、宋、朱、陳、王、邱。東靠吳橋村,西接揚湖莊,南到龍山,北抵新龍河,距官山鎮政府3公里。佔地面積1.4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1800畝,現有社會人口1330人,主要農作物是小麥、水稻及少數雜糧。原屬張開村所轄,1983年村合併,屬魏樓村(社區)所轄,民族:漢。
張開莊張姓均系“三山堂”,其始祖於元末明初因避賦役,由河南率三子卜居此地,指山為姓,長子居張山,次子居宋山,三子居趙山。三姓同源同宗,後各立支譜。因張開莊的始遷祖名叫張子開,為簡便,後稱張開莊,以人名為莊名。
傳説在該莊東南半里地,有兩景:“二碑零三孔”即有兩座大墳,墳前各立一塊高大石碑;自睢寧縣城通往大李集的古道上,在此河上架起三孔大橋,很宏大壯觀,遠近聞名。
在村莊中間,很早就有祠堂、會屋,每當春節、清明節,全莊老少都要到祠堂拜祖、燒香、磕頭、禱告保家家平安、人壽年豐。該莊有舞“龍”的歷史。一條白龍、一條青龍,很有名氣,當時流傳順口溜:“前黃獅子,後黃龍,張開兩條大長蟲。”1992年在縣比賽中獲二等獎。解放後,祠堂改做學校,後搬遷到莊西與揚湖莊之間,2005年撤併到官山中心小學。
據説,1943年,國民黨殘餘部隊騷擾進犯該村,村裏百姓奮起反抗,一個多小時就擊敗50多人的來犯之敵。張以清在戰鬥中犧牲,年僅30歲,後來人們一直懷念他,每年清明節搞隆重的祭掃活動,寄託哀思。

魏樓村自然村、楊家湖莊

楊家湖莊,起源於明末清初,居老龍頭山北三里地,東臨張開莊,西與小戚莊為鄰,北與桃園鎮小王莊、袁店莊接壤。該莊自古以來地勢低窪,每逢汛期,莊四周一片湖海,有湖之稱,又因該莊楊姓居多,故叫楊家湖莊。佔地面積0.48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600畝,現有社會人口610人。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小麥、大豆等。姓氏有:楊、尹、張、王、李、趙、朱、馬、牛、孟、葛、彭、胡,民族:漢。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該村屬龍山大隊所轄。1978年又隸屬張開大隊所轄,1995年後,改為魏樓村所屬,沿用至今。
該莊於清光緒年間(1863年),在該莊東建起楊姓祠堂,供清明節祭祖。解放前曾在此辦過私塾,後又辦過初小班。約1823年,該莊建立一座廟宇,殿內設有菩薩、關公、張果老等泥塑像。1958年在廟裏開辦大食堂。文革期間,泥塑像全部被砸爛。

魏樓村自然村、魏樓莊

魏樓莊,地處官山鎮西北大門要衝,西北部都與桃園鎮接壤,東與張開村為鄰。東有田河、西有白馬河,兩河相距一公里。佔地總面積1.78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2000畝,現有人口1800人。姓氏有彭、張、趙居多,尹、周、郭、葛、金、吳、姜居少。魏樓來歷是因清朝有家姓魏的兄弟8人,其中老二很有錢勢,在本莊修起一座土樓,因而得莊名魏樓。民族:漢。主要農作物以小麥、水稻為主。(其中含趙莊、小王、小戚等小莊)。

魏樓村歷史遺存

舊式四輪大鐵車,它是過去唯一的重載運輸工具用四隻牛拉車,較富裕户才能用得起,用得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