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哲

(歷史人物、甘肅歷史名人)

鎖定
魏哲,字知人,祖籍鉅鹿曲陽,前秦時其七世祖魏靖非任徵北大將軍,後世子孫因而居於寧州襄樂縣,即當代的甘肅省合水縣肖咀鄉境內。魏哲是唐朝首任安東都護,替其任者為薛仁貴。死後詔贈右監門將軍,從三品。魏哲墓在甘肅省合水縣肖咀鄉肖咀村 [1]  ,其《神道碑》由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撰寫,收在《全唐文》卷一九四。
本    名
魏哲
知人
所處時代
初唐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甘肅慶陽合水
出生日期
616年
逝世日期
669年
主要成就
檢校安東都護

魏哲人物生平

魏哲,字知人,鉅鹿曲陽人。七世祖魏靖非前秦時任徵北大將軍,鎮北地上郡,其後子孫因家於寧州襄樂縣。生於隋大業十二年(616),卒於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54。
魏哲的祖父名唐,隋天水郡丞,丹陽都尉。其父名寶,皇朝通議大夫,總管府司兵參軍事。
貞觀十五年(641),魏哲以其門蔭入任,補國子博士,時年27歲。翌年敕授左翊衞北門長上,為飛騎等講禮。貞觀十八年至十九年隨太宗出征高麗,頗建戰功。戰爭結束後升任遊擊將軍、右武候信義府右果毅都尉。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丁母憂。顯慶三年詔除左衞清宮府左果毅都尉,後升圉谷府折衝都尉。顯慶四年詔為鐵勒道行軍總管,出征漠北鐵勒。“揚旌馬窟,按劍龍堆。一戰而掃天山,再舉而窮地絡。”
麟德元年(664)詔遷左驍騎中郎將,尋檢校右監門左武衞將軍。麟德三年,隨高宗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之後詔加明威將軍。同年,詔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征伐高麗。隋唐時屢有徵伐高麗之戰,唯獨這一次取得了勝利。平定高麗之後,賜勳上柱國,為武官最高勳級,視同正二品,並以本官檢校安東都護。
總章二年(669)因病死於安東都護任上,詔贈右監門衞將軍,從三品。安東都護一職由薛仁貴接任。
魏哲先後共娶兩位婦人,先娶隋濠州刺史馬圓之孫,年不滿三十即卒。後續娶王氏,也先於魏哲而亡。魏哲去世後於咸亨元年十一月與馬氏、王氏合葬於寧州襄樂縣的祖瑩。 [2] 

魏哲主要功績

1、征討漠北鐵勒;
2、參與封禪大典
3、平定高麗;
4、首任安東都護。

魏哲人物評價

一、魏哲墓誌銘
大唐故右監門衞將軍魏公墓誌銘並序
公諱悊(哲),字知人。河陽都尉之孫,通議大夫之子。山廷月角,河目龜紋。參獸蔚其光芒,天狼焯其符彩。公明綺日,即覽星圖;平叔齠時,懸知戰冊。雷警筆海,長鯨由是暴鱗;日薄情峯,高鳥為之回翼。尹翁歸之茂實,道光文武;杜元凱之英聲,材兼將相。若夫投筆從戎之歲,彈冠莁仕之年,將軍校尉之名,建國承家之號,諒以街談巷議,布在甿謠,直筆方書,詳於帝籙。
太宗以英雄立隧,神武開階。集丹浦以陳兵,指青丘而頓綱。天子之劍,代鍔燕鋒;王者之師,有征無戰。公體仁成勇,資父事君。來乾肉食之謀,即預戎衣之業。宏圖遠略,氣慴千夫;考績論功,榮參五校。昔者朝稱多士,非無白首之郎;年號得人,猶有青谿之隱。是以羣公下闢,馳鶴板而徵賢。大帝臨軒,御鴻都而策秀。公才優上席,學富中經。宣室賓王,承明謁帝。禰衡無媿,四門之譽克彰;朝錯當仁,三道之名允洽。天街北望,月竁西臨。玄塞百重,黃沙千里。寒膠甫折,遂聞鳴鏑之喧;夜魄初圓,仍聽哀笳之響。公揚旌馬窟,按劍龍堆。一戰而掃天山,再舉而窮地絡。璿衡台上,恆沉野之氣;玉樹宮前,永滅幽都之火。
乘輿以風雲律呂,河洛圖書。稽作樂之遺塵,按升中之往事。歷吉日、協靈辰;封太山、禪梁甫。公榮登上將,秩亞通候。親陪日觀之祠,躬覩雲封之慶。豈若文圓既沒,可嘆時乖;太史猶存,終悲禮隔。日壑扶之野,天津析木之墟。扙深谷以纓城,憑太山而舉斧。箕子之餘風,歇滅寧有八條;漢家之舊跡,推移曾無四郡。公登壇拜將,出閫行師。擊戰鼓者雷奔,馳兵車者雲集。一夫之隘,指麾則山嶽崩頹;三板之危,嘯吒則城隍圮坼。敍彝倫於舊國,用輕典於新邦。文德載覃,夷哥成頌。山標左鎮,行辭複道之功;星裂東蕃,坐見雲台之像。以總章二年春三月乙未,薨於安東都護府之官第,越咸亨元年冬十一月壬寅,與夫人馬氏、王氏祔於寧州襄樂縣之平原,禮也!
惟公大才鄰聖,上德參玄。元者善之長,亨者嘉之會。肅肅如宗廟之器,森森若武庫之兵。郄詵則嚴桂一枝,和嶠則嶺松千丈。事親以禮,屢回曾子之車;事君以忠,每叱王尊之馭。清虛直置,與莊老而懸符;方略天然,共孫吳而暗合。依依柳葉,帷碎珧弓;灼灼桃花,綬分金埒。遠標銅柱,唯餘馬援之勳;長想玉關,非復班超之望。已矣哉!春日竟兮秋風翻,秋風罷兮春日暄。賓階兮寥客位,荒竹林兮蕪果園。煙歸柏寢,月吊松軒。千齡兮萬代,共盡兮何言!其銘曰:
惟王建國,周宅天下。 惟帝設官,魏分茅社。制禮作樂,裁風韻雅。荀氏八龍,於公駟馬。星精發貺, 雷氣騰符。劍則千里,兵惟萬夫。高談玉振,麗藻瓊敷。鶴鳴山岊,鴻漸雲衢。天子聞鼙,將軍受律。長轂橫野,高旗蔽日。鴈塞塵歸,狼河霧失。紫泥凝渙,丹書啓袟。古往今來,生榮死哀。不聞哥管,猶識池台。煙愁氾濫,月思俳徊。天命如此,心傷以摧。 [3] 
二、楊炯撰《魏哲墓神道碑》
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
經天緯地之帝,求制禮作樂之才;撥亂反正之君,資拔山超海之力。繼韶夏而崇諡號,非無陣戰之風;披皇圖而稽文武,或用干戈之道。故能彌綸宗廟,彈壓山川,苞四海以為家,一六合而光宅。是以二十八宿,懸列將而察休徵;三十五星,聚天軍而赫符彩。呂望垂竿於渭涘,道峻匡周;張良授策於圯橋,功崇佐漢。乃有心如鐵石,氣若風雲,洛讖書名,河圖秘象。青絲電燭,歷大塊以三休;碧羽霜悽,倚渾天而一息。岑彭、許允,徵南、鎮北之名;馮異、王昌,大樹、中軍之號。杜太行而泥函谷,猛氣無前;戮封豕而斬長鯨,雄圖不測。元戎十乘,驅衞、霍於前軍;甲士三千,列孫、吳於後殿。秋風白露,執金鼓而齊六軍;泰山黃河,折銅符而光百代。建廟堂之策,為社稷之臣,孰能與於此乎?在我右將軍矣。
公諱哲,字知人,鉅鹿曲陽人也。七代祖靖非,前秦徵北大將軍,鎮北地上郡,其後子孫因家於寧州襄樂縣。開國承家之始,誕姓命氏之源;大名發於本支,當塗峻於層構。三辰鬱郁,天街分畢昴之都;九野茫茫,地險列山河之境。丞相以萬機論道,匡大運以震威嚴;尚書以八座當官,贊金行而標領袖。文昭武穆,方駕齊驅;公子王孫,朱輪華轂。大鵬垂翰,馭風伯而指南溟;天馬騰姿,偶雲師而集東道。祖唐,隋天水郡丞、河陽都尉。瑤林瓊樹,擢標格以千尋;圓折方流,委波濤而萬頃。雄飛有望,豈惟京兆之丞;陰德不愆,何直丹陽之尉。父寶,皇朝通議大夫、總管府司兵參軍事。東家孔子,至德生於上天;南國申侯,明靈誕於中嶽。
君升朝翊贊,道先王之法言;公府弼諧,對上天之休命。若夫聖人作而萬物睹,元首明而庶事康;日月粲其光華,山川鬱其雲雨。則有英靈間出,丹陵諧白獸之祥;符瑞挺生,黑帝感蒼龍之傑。隋珠一寸,魏後揚眉;和璧千金,秦王動色。顏生殆庶,聞於竹馬之年。揚子參玄,發自銅車之歲。建情峯而直上,疏筆海以橫流。雕牆則百堵皆興,峻宇則千門並列。可大可久,無忘簡易之途;為子為臣,率由忠孝之境。郭林宗之披霧,豈敢名言;孔文舉之欽風,每相推薦。若乃五材並用,誰能去兵;七德兼施,止戈為武。出師於九天之上,暗合兵書;取睽於十日之前,懸符射法。固以文武之道,揄揚滿於域中;將相之才,籍甚聞於海內。
貞觀十五年,起家補國子博士。喬林掃日,驚白鳳於詞條;璧水澄天,駭雕龍於義壑。班超慷慨,常懷萬里之心;季路平生,每負三軍之氣。十六年,敕授左翊衞北門長上,祿賜同京官,仍令為飛騎等講禮。鄧司徒之舊事,馬上讀書;祭徵虜之前聞,營中習禮。宮花如錦,還臨拜將之壇;槐葉成帷,復對閲軍之市。自皇王眷命,大帝應期,運璇衡而制八方,調玉燭而臨四極。玄菟白狼之野,來奉衣簪;蟠桃析木之鄉,尚迷聲教。太宗文皇帝操斗極,把鈎陳,因百姓之心,問三韓之罪。勝殘去殺,上憑宗廟之威;禁暴戢奸,下籍熊羆之用。公丹心白刃,本自輕生;六郡三河,由來重氣。烏江討逆,剖項籍於五侯;鹿野懲奸,磔蚩尤於四宰。二十年,詔除遊擊將軍、右武候信義府右果毅都尉,長上如故。顯慶二年,以內憂解職。痛深吳隱,哀極顏丁。蹐厚地以崩魂,訴高天而泣血。紫泥垂渙,頻降璽書;墨縗臨戎,遂從金革。三年,詔除左衞清宮府左果毅都尉,尋圉谷府折衝都尉,並長上如故。又以應詔舉,對策甲科,遷左騎衞郎將。於時長榆歷歷,烽火猶驚;高柳依依,邊風尚急。關山夜月,遂為丹徼之秋;西北浮雲,翻作穹廬之景。四年,詔公為鐵勒道行軍總管。陳兵玉塞,按節金微。學常山之蛇,擬麗譙之鶴。鐘鼓嘈贊,上聞於天;旌旗繽紛,下蟠於地。伏屍百萬,因瀚海而藏舟;闢地數千,即燕山而築觀。武臣雄略,氣懾西零;神將宏圖,威加北狄。
麟德元年,詔遷左驍騎中郎將,尋檢校右監門左武衞將軍,本官如故。昔者封禪陟雲亭之後,七十二君;圖書出河洛以還,三千餘歲。振兵釋旅,方崇薦帝之儀;道洽功成,必致禋天之禮。粵以皇家闢統之五十年,今上開基之十七載,登封告禪,玉牒金繩。建顯號而施尊名,揚英聲而騰茂實。華夷輯睦,皆承萬歲之恩;朝野歡娛,鹹奉千年之慶。幹封元年,詔加明威將軍,本官如故。大風遺孽,叛渙青丘;小水殘魂,憑陵碧海。率百官於文祖,尚興彭蠡之師;會萬國於塗山,猶有防風之戮。是歲也,詔公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軍營對日,兵氣橫天。開玉堂而按部,坐金城而勒陣。關鞏之甲,犀兕七重;艅艎之船,舳艫千里。駕鼉梁於聖海,秦皇息鞭石之威;泛鰲釣於仙洲,愚叟罷移山之力。然後風行電卷,斬將屠城。塞丹浦之遙源,伐黑林之奧本。王孫公子,名沾皂隸之臣;深谷大山,境入樵漁之囿。二年,詔加上柱國,仍檢校安東都護。導之以德,齊之以刑,威振六官,風揚五部。兵戈載戢,無勞尉候之虞;桴鼓希聞,寧有穿窬之盜?仰太陽而晞湛露,方預四朝;臨逝水而急寒風,俄悲一去。齊孟嘗之下淚,高榭曲池;魯司寇之悲歌,頹山壞木。長安杳杳,還符日近之言;京兆悠悠,竟絕天高之問。玉關生入,自判無期;繡服晨還,竟知何日?總章二年三月十六日,遘疾薨於府第,春秋五十有四。嗚乎哀哉!詔贈左監門將軍,禮也。
唯公被服忠孝,周旋禮樂。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研幾冊府,金縢玉版之書;索隱兵鈴,玄女黃公之法。每建旟推轂,三令五申;躬擐甲冑,親當矢石。軍井未建,如臨盜水之源;軍灶未炊,似對嗟來之食。由是南馳北走,東討西伐,運之無旁,按之無下。戴筐宮裏,遙登大將之階;飛閣星邊,獨列中軍之位。雖龍泉匿字,燻歇光沈;而鱗閣飛名,天長地久。
夫人扶風馬氏,隋濠州刺史圓之孫也。五松春豔,牽少女之祥風;八桂秋雲,降仙娥之寶魄。謝家之子,歌柳絮而知慚;劉氏之妻,頌椒花而自恥。三週按禮,無虧內則之風;四德揚蕤,載闡中閨之訓。宿盤龍於月鏡,早沒鸞牀;矯飛翼於霞樓,先沉鳳穴。珠星璧月,終陪季子之階;金鼎銀鐏,竟列齊侯之寢。以貞觀十五年五月五日,終於某所。越咸亨元年某月日,祔於某原。長子瓜州司倉擇木、次子右衞親衞玄封等,門傳萬石,庭列雙珠。花萼爭榮,芝蘭藹秀。天經地義,欽承避席之談;日就月將,虔奉趨庭之教。變槐檀而瀝膽,木石悲酸;伐露霜以崩心,幽明感動。葬之以禮,祭之以時,生人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於是門生故吏,共緝家聲;才子文人,思傳盛德。庶使藺相如之生氣,歷千載而猶存;隨武子之餘風,盡九原而可作。其詞曰:
文王受命,畢公餘慶。玉樹連芳,金枝疊映。三分並列,七雄齊競。建國承家,重熙累盛。功宣蹈舞,德流歌詠。河洛垂文,山川出雲。驪珠育照,虹玉呈文。直立孤聳,天然不羣。棲遲膠塾,悦懌丘墳。恥為儒者,自許將軍。伊祁不懌,軒轅討逆。陣擁遼河,兵屯碣石。班超投翰,揚雄執戟。弓合三才,刀長四尺。爰清尉候,載澄疆場。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皇恩俾乂,帝曰明揚。幽桂含馥,滋蘭吐芳。承天待詔,觀國賓王。茂績斯遠,英聲克彰。鵬池淼漫,雞山禍亂。出閫辭家,夷兇靜難。金微瓦解,玉亭冰泮。扈駕天門,陪祠日觀。萬邦胥悦,千齡啓旦。鬥骨危城,佔蹄舉兵。丸山霧塞,渤海波驚。帝赫斯怒,王師有徵。虔劉北貊,戡翦東明。導以文軌,宣其德刑。太微上將,文昌貴相。非熊非羆,令聞令望。寵逾軍幕,榮參武帳。本謂來朝,何期返葬?原野蕭瑟,風煙悽愴。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松風夜響,薤露晨歌。秋月如練,春雲似羅。榮華滅後,寒暑經過。青烏丘壟,白馬山河。
(按, 此據徐明霞點校本《楊炯集》,中華書局,1980年11月版。按《舊唐書·經籍志》著錄《楊炯集》三十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盈川集》三十卷,後並亡佚。今本《盈川集》是明萬曆時龍游人童佩從類書、叢書中搜裒遺文而成,共十卷,並附錄一卷,清修《四庫全書》所收《盈川集》即童佩編定本。《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一文另見於北宋李昉等人所編《文苑英華》和明人張燮輯錄的《初唐四子集》等書,其後又被清人收入《欽定盛京通志》(卷一百三十《國朝藝文·碑》,題名為《安東都護魏哲神道碑》)和《全唐文》(卷一百九十四)等書,各本文字互有異同。)
唐故鉅鹿魏府君昆季墓誌
[4] 
公昆季天倫也,諱敏,字敏。令弟諱端,字端。鉅鹿曲陽人也。昔周姬之後,畢公之裔。曾祖寶,媯州刺史。祖操,幽州良鄉縣丞。考遠望,中散大夫,瓜州刺史。公昆季即中散府君之次子也。公以開元中寖疾於河朔之私第,享年三十有五。令弟以至德二年夏五月六日終於洛陽之官舍,享年四十有一。以大曆九年夏五月四日祠,遷殯於洛陽邙山之東原,禮也。
公昆季允文允武,難弟難兄。生也同氣,死也同穴。嗟有才而無命,嘆身歿而絕嗣。賴令弟堅,性惟仁孝,情切友于,與嫂南陽郡君夫人張氏自定州改卜於此,恐陵谷之遷易,刊貞石以紀時。
參考資料
  • 1.    吳葒、張存良.《甘肅合水唐魏哲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12年第4期
  • 2.    張存良.《新出〈魏哲墓誌銘〉及其相關問題》:《敦煌學輯刊》,2014年第1期:76-84
  • 3.    張存良.《新出〈魏哲墓誌銘〉及其相關問題》:《敦煌學輯刊》,2014年第1期:76-77
  • 4.    張存良.《新出〈魏哲墓誌銘〉及其相關問題》:《敦煌學輯刊》,2014年第1期: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