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鬼(拼音:guǐ)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人身大頭的怪物,本義是某些宗教或迷信的人認為人死後的靈魂。古人認為“鬼,歸也”,人死為鬼,指人回到原來的地方。後來把鬼看做人的異化,如屈原《九歌·國殤》“魂魄毅兮為鬼雄”,為讚美之辭。現代漢語的“鬼”常用於指邪惡、恐怖的東西,含貶義。
“鬼”是漢字部首之一,從“鬼”的字大多與迷信、鬼神有關。如魑、魅、魂、魄等。
中文名
拼    音
guǐ
部    首
五    筆
RQCI
倉    頡
HUI
鄭    碼
NJ
筆    順
撇、豎、橫折、橫、橫、撇、豎彎鈎、撇折、點
字    級
一級(1573) [1] 
平水韻
上聲五尾、上聲四紙 [4] 
四角碼
2651₃
統一碼
9B3C
筆畫數
9+0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異    體
𣆠、𩲡、𤱲、𩲚
UTF-8代碼
e9 ac bc
注音字母
ㄍㄨㄟˇ

字源解詁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象形字。許慎《説文解字》認為“鬼”從人,上部象鬼頭。鬼會用陰滯之氣傷害別人,所以從厶。王筠認為鬼字當是全體象形,其物為人所不見之物,聖人知鬼神之情狀,故造為此形,不必分析説之。朱駿聲和徐灝都認為“厶”是聲旁。厶即今天私字初文。從甲骨文(圖1-3)和西周金文(圖4-6)來看,鬼字並沒有“厶”這一構件,下邊所從確實是人,上邊所從之“田”形,象徵“鬼頭”,但不是像鬼頭形。鬼字之本義當是在原始社會和商周社會中人戴一種嚇人的面具以代表人們觀念中的鬼。一説“鬼”原是頭大身小,鬼頭鬼腦的畸形人,形貌醜惡,故以為“鬼”。到了小篆(圖8)階段,“鬼”字定型了:“鬼”頭變為“田”,“田”上多了一撇以表示高突的角; 漢隸“鬼”字下部漸變為“兒”形,戰國秦系文字鬼字作圖9,一直到漢代初年鬼字形體亦如此作(圖10)。“鬼”右下的構件是否是“厶”,很難説,但從西漢中晚期文字(圖11、12)開始已經變為從“厶”了。 [2]  [5] 
古人認為人死之後還有鬼魂存在,因此“鬼”的本義是指鬼魂的意思。例如《禮記·祭義》中説:“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這裏很明確地指出了“鬼”來自哪裏。“鬼”既然是人死後的靈魂,又生活在陰間黑暗的世界中,因此從“鬼”引申出一種神秘的、不光明的含義,於是就有了“鬼怪”“鬼鬼祟祟”“神出鬼沒”“心懷鬼胎”,等等。“鬼”是看不見的、邪惡的,由此進一步引申表示錯誤、胡亂,例如“鬼話”。“鬼”既然是人身後的一種魂魄,那就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因此和天上的神靈一樣,也被認為是神靈,只是是一種具有邪惡色彩、恐懼色彩、陰暗的神靈。因此我們會用“鬼”來形容一個人,尤其是小孩子機靈、狡猾,於是就有了“鬼靈精怪”“小鬼”等説法。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蔑稱日本軍為“鬼子”,這是因為日本軍隊的邪惡、陰暗的心理和他們齷齪的行為,這和“鬼陰氣賊害”的性質是一樣的。 [18]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迷信的人認為人死後的靈魂。
devil;apparition;
ghost
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武元衡《行路難》詩:“非故敗他卻成此,蘇張終作多言鬼。”
鬼雄;鬼怪;鬼魅
萬物的精靈;鬼怪。
goblin;demon;
spirit
《詩經·小雅·何人斯》:“為鬼為蜮,則不可得。”
鬼車;鬼卒
〈文言〉祖先。

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對某些人的蔑稱。

張祜《感歸》詩:“鄉人笑我窮寒鬼,還似襄陽孟浩然。”
酒鬼;煙鬼;懶鬼;吝嗇鬼;小氣鬼
對人的暱稱(多用於小孩)。
fellow
李季《五月端陽》二九:“小小年紀伶俐鬼。”
小鬼;機靈鬼
不光明的事,不正當的心計。
dirty trick
黃庭堅《少年心》詞:“天生你要憔悴我,把心頭從前鬼,着手摩挲。”
搗鬼;心懷鬼胎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參看“鬼宿”。

通志·天文一》:“鬼四星,冊方似木櫃,中央白者積屍氣,鬼上四星是爟位。”

形容詞
躲躲閃閃;不光明。


鬼頭鬼腦;鬼鬼祟祟
〈口語〉狡黠;機靈(多指小孩或動物)。
clever;smart;
exquisite
楊朔《三千里江山》:“你覺着你鬼,我比你還鬼。咱們看看誰鬼的過誰去!”
《高玉寶·上工》:“誰有這小兔羔子長得鬼,他想吃我的飯念他的書呢。”

屬性詞。惡劣的,糟糕的。多用為詈詞。

老舍《龍鬚溝》第一幕:“這個鬼地方,一陰天,我心裏就堵上個大疙疸!”
鬼主意;鬼名堂
〈文言〉遠。

班固《典引》:“仁風翔乎海表,威靈行乎鬼區。”李善注:“蔡邕曰:‘鬼區,絕遠之區也。’”

動詞
〈文言〉指變為鬼,死亡。

洪邁《容齋五筆·李彥仙守陝》:“仙叱曰:‘吾寧鬼於宋,安用汝富貴為!’”

〈文言〉迷信鬼神。

逸周書·命訓》:“極禍則民鬼,民鬼則祭淫。”
淮南子·人間訓》:“荊人鬼,越人禨,人莫之利也。”

(以上參考資料 [6-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九】【鬼部】居偉切(guǐ)
人所歸為鬼。從人,象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凡鬼之屬皆從鬼。
𩲚,古文從示。
〖註釋〗①“陰氣”句:徐鍇《説文解字系傳》:“純陰底滯之氣著人,為害賊者,有所傷也。厶音私。” [9] 

説文解字注

人所歸為鬼。
注:以曡(疊)韻為訓。《釋言》曰:鬼之為言歸也。郭注:引屍子,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左傳》:子產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禮運》曰:䰟(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
從兒,□象鬼頭。
注:自兒而歸於鬼也。
從厶。
注:二字今補。厶讀如私。
鬼陰氣賊害,故從厶。
注:陰當作侌,此説從厶之意也。神陽鬼陰,陽公陰私。居偉切。十五部。 [10] 

廣韻

居偉切,上尾見 ‖鬼聲微2部(guǐ)
鬼,鬼之為言歸也。居偉切。一。 [11] 

康熙字典

【亥集上】【鬼字部】鬼;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0
古文:𩲡、𢇼、𣆠
《唐韻》《集韻》《韻會》竝居偉切,音詭。《説文》:人所歸為鬼。從人,象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爾雅·釋訓》:鬼之為言歸也。《詩·小雅》:為鬼為蜮。《禮·禮運》:列於鬼神。注:鬼者精魂所歸。《列子·天瑞篇》: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歸也。歸其真宅。
又《易·既濟》:高宗伐鬼方。《詩·大雅》:覃及鬼方。傳:鬼方,遠方也。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輿鬼鬼祠事,中白者為質。注:輿鬼,五星,其中白者為質。
又姓。《前漢·郊祀志》:黃帝得寶鼎,冕侯問於鬼臾區。注:黃帝臣也。
又國名。《山海經》:鬼國在負二之屍北。
又烏鬼。杜甫《遣悶》詩:家家養烏鬼。《漫叟詩話》:川人家家養豬,每呼豬作烏鬼聲,故謂之烏鬼。《夢溪筆談》:《夔州圖經》稱,峽中人皆養鸕鷀,以繩繫頸使捕魚,得則倒提出之,謂之烏鬼。元微之《江陵》詩:病賽烏稱鬼。自注:南人染病,競賽烏鬼。
又揚子《方言》:虔儇,慧也。自關而東趙魏之閒謂之黠。或謂之鬼。 [12]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圖 書寫提示圖
【規範提示】長撇從“白”內撇出,一筆寫成。
【寫法】❶“白”居上居中,上寬下窄,末橫在橫中線。❷長撇起筆“白”內豎中線撇向左下格;乚(豎彎鈎)的豎段起筆田字格中心,彎鈎段托住“厶”,鈎部超出上部。❸“厶”從橫中線起筆。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wər
王力系統
k
ǐwəi
董同龢系統
k
juə̆d
周法高系統
k
jiwər
李方桂系統
kw
jədx
西漢



東漢



隋唐
高本漢系統

k
jwe̯i
王力系統

k
ǐwəi
董同龢系統

k
juəi
周法高系統

k
iuəi
李方桂系統

k
jwĕi
以上參考資料 [15-16]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聲紐)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七尾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居偉切
kjuəi
集韻
上聲
七尾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矩偉切
kiuəi
中原音韻

上聲
齊微


合口呼

全清

kui
中州音韻


上聲
齊微






光委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七賄


全清
古委切
kuei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二威偉畏






(以上參考資料 [17]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kuei
214
上聲

北方官話
濟南
kuei
55
上聲

中原官話
西安
kuei
53
上聲

西南官話
武漢
kuei
42
上聲

西南官話
成都
kuei
53
上聲

江淮官話
合肥
kue
24
上聲

江淮官話
揚州
kuəi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kuei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kuᴇ
52
上聲
文讀
吳語
蘇州
tɕy
52
上聲
白讀
吳語
温州
tɕy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kuei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kui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kui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kui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kuɐi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kuɐi
21
上聲

閩語
廈門
kui
51
上聲

閩語
潮州
kui
53
陰上

閩語
福州
kuei
31
上聲

閩語
建甌
ky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7]  、《漢語方音字彙》 [1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5-2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05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4]
  • 4.    五尾 鬼  .搜韻[引用日期2019-05-27]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148-149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491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2卷 [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44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715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46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376
  • 11.    蔡夢麒 校釋.廣韻校釋[M].長沙:嶽麓書社,2007.06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457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18-119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09]
  • 15.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09]
  • 16.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09]
  • 17.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09]
  • 18.    鄭春蘭著.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70
  • 1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6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