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鬱金香熱

(歷史)

鎖定
指在1636年到1637年間,荷蘭出現了一股爭相求購鬱金香的熱潮,導致鬱金香價格急速上升,當時很多人變賣家財,參與到投機鬱金香上。到1637年後期,鬱金香泡沫爆破,很多人蒙受巨大損失,引發起歷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機。也就是第一次金融泡沫的誕生。
中文名
鬱金香熱
外文名
tulip mania
簡    介
投機活動必將導致金融泡沫
源    起
這段歷史要從1562年講起
歷史沿革
一朵鬱金香價值一兩萬荷蘭盾

鬱金香熱鬱金香熱簡介

人性是貪婪的,過度的投機活動必將導致金融泡沫。

鬱金香熱源起

這段歷史要從1562年講起,不知是誰從地中海東岸的康斯坦丁運了一箱鬱金香到安特衞普。那獨特、豔麗的色彩和奇妙的花型逐漸吸引了荷蘭貴族,成為貴族們喜愛的鮮花,成為金錢與地位的象徵。一些聰明的商人從中看到了賺錢的機會,他們囤積居奇,使花價飛漲。無論貧富,無論老少,荷蘭人幾乎全都被捲入了這場瘋狂的鬱金香交易熱潮中。有的人甚至典了房子、典了地去買鬱金香。

鬱金香熱歷史沿革

到了17世紀30年代,一朵鬱金香價值一兩萬荷蘭盾,最貴的可以達到相當於現在數萬美元的價格,而當時洗衣婦、護士的年收入卻只有幾個美元。有記載説,一朵鬱金香花根的價值可以跟以下任何一樣物品同價:4噸小麥,或4條牛,或8只豬,或12只羊。最瘋狂的時候,有人用一朵鬱金香換了一輛新馬車,外加全套挽具和兩匹灰馬。
有本書上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位水手遠航歸來,給一位商人帶回了不少珍貴的物品。那商人十分高興,便送了鯡魚給水手吃。其時,這商人正在“炒賣”鬱金香,桌上就放着一朵白色鬱金香。水手吃完了魚,商人忽然發現鬱金香不見了,不禁大驚失色,連忙四處尋找。那年輕水手見狀,一拍腦袋説,“我説今天的洋葱味道怎麼不一樣。”原來,商人的寶貝成了洋葱,早已進了水手的肚裏。要知道,那朵鬱金香當時價值3000荷蘭盾,大約相當於現在的2萬美元,水手的一船貨物也未必能值那麼多錢。結果是水手被送進了監獄,而商人則因損失慘重而痛苦不已。
鬱金香供不應求,中間人便不斷出現。壞就壞在商業傳統悠久的荷蘭人彼此十分信任。所以,許多交易便演變成了合同的買賣。合同從你的手裏轉到他的手裏,價格不停地翻上去。買者付的不是錢,是一張紙(信貸),而賣者得到的也是一張紙,花在哪裏?誰也不去多管,反正都是買空賣空。更有甚者,有的股市還推出了選擇權,為降低買賣的門檻,把一朵鬱金香分為幾分之一,使交易者可以買賣幾分之一的鬱金香。選擇權一出現,鬱金香的價格又往上漲了幾番。
1636年,這場投機熱達到了高潮。合同的買賣便登堂入室,進了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成了類似於股票期貨買賣。荷蘭全國各地也都同時出現了鬱金香交易市場。有的地方乾脆就在酒會上交易,參加者通常有數百人之多,大家一邊飲酒一邊喊價,熱鬧非常。1637年2月,誰也説不清是什幺原因,這場熱病急劇降温,花價狂瀉不已。有的一夜之間傾家蕩產;有的簽了合同不願照價付錢,東躲西藏。隨後,便是一場經濟衰退襲來,誰也逃脱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