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鬟羚

鎖定
鬟羚(Naemorhecdus sumtatraensis)別名蘇門羚、四不象、山驢、明 羊。體形中等,頭狹長,尾極短,四肢長。頸背有發達的鬟毛。雄、雌均有發達的角,其基部具環稜。體毛稀疏,短而堅硬,軀體毛呈棕黑色短 毛。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下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季雨林及熱帶雨林等多岩石地帶。
拉丁學名
(Naemorhecdus sumtatraensis)
別    名
蘇門羚
四不象
別    名
山驢
明 羊
動物界
中文名
鬟羚

鬟羚簡介

多在晨昏或夜間活動,獨棲或成對。以青草、嫩芽、枝、葉和果實為信食。分佈於滇西北等地。數量一般,國家II級保護,列入CITES附錄I。 [1] 

鬟羚形態特徵

鬟羚 鬟羚
體長1.2~1.5m,體重60~90kg,肩高85~95cm,尾長9~11cm。頭部似羊也似牛,但頭面部略短,耳寬大;頸背 具長角,角微向後曲、圓形,角基部具有輪狀橫紋,角尖光滑而尖鋭,雄獸角較大。身體大部棕黑,背脊有黑色條紋。體毛較粗硬,毛色較深,以黑為主,雜有灰褐色毛。四肢長,略帶紅棕色。從頭部形狀可與近緣種相分開。足蹄短鈍結實。被陝西人稱之為“陝西四不像”,與騾、羊、牛、羚、馬等眾多常見的食草動物都有些相像,但又都不太像。糞便呈散堆狀,每次排10粒。成年蘇門羚體重有100公斤左右,身高1米多,身體像羊,頭頂都長着一對短而尖的角,當地人叫它山羊或岩羊。它耳朵很長,好像驢子一樣,所以有些地方的羣眾又叫它為“巖驢”。它的四肢很像黃牛的四肢,但尾巴又很短小。蘇門羚的頸背上聳起一排又密又長的鬣毛頗有一副武士的神態,所以它的中文名叫“鬣羚”。

鬟羚生活習性

鬟羚生態習性

棲於海拔3500m以下的森林茂密多岩石的山區。棲息地海拔高度為4200m以下。常活動於亞熱帶山地及温帶地區的森林中。以雜草及植物的枝葉為食。足蹄短而結實,適於在岩石上行走。單獨或成對生活。多晨昏活動,常宿於陡巖底下。秋末交配,初夏產仔。

鬟羚納板河保護區

蘇門羚 蘇門羚
主要分佈在保護區核心區的阿瑪多、岩羊中央、安麻山等陡崖岩石山區,在緩衝區的過門山附近、曼費後山等地也有少量分佈,數量稀少,是保護區重點保護的動物。蘇門羚多生活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冬季也會轉移到海拔較低的地方,50年代曾有一頭蘇門羚在“小武夷”的巖後被農民趕到南門坂田中獵殺。蘇門羚一般是獨居生活,偶然也有三五隻成羣的,主要生活在裸岩、環山、陡峭巖下和亂石河谷等環境中,在那裏取食苔草和一些灌木的葉子。

鬟羚生存方法

蘇門羚有一種令人歎為觀止的絕技。蘇門羚善於在懸崖峭壁間靈活地跳躍和在陡巖上攀跳,每當武夷山雲霧繚繞時,遠遠地看去,蘇門羚就好像傳説中的“神獸”那樣騰雲駕霧。一旦遇到敵害,它能在其它動物和人認為無路可行的地方,迅速往懸崖峭壁逃去,以驚人的彈跳和準確的起落,飛快地登上懸崖的最險峻之處。這一着足以令敵害瞠目卻步而化險為夷。如果敵害繼續向它進逼,它就會用兩後肢支起身子,兩隻前蹄有力地敲擊岩石,藉以恫嚇敵害,“戰鼓”在寂靜的山谷峭壁間迴響,頗具威力,許多野獸在這強大的“心理攻勢”面前,方寸頓亂,奪路而逃。也有一些敵害經驗豐富,未被嚇跑,仍繼續進犯。這時候,蘇門羚就會使用它的最後一招“殺手鐧”,把頭低下來,靜候來犯者,此時此刻,如果對方稍有不慎,被蘇門羚的利角一撩,就可能失去重心而葬身崖底。蘇門羚就是靠這逃、嚇、抵三招,在大自然的生存鬥爭中,一代代繁衍下來。蘇門羚禦敵絕招對天敵野獸雖然有效,但對人來説,卻成了其致命的弱點。蘇門羚悠然自得地暴露在懸崖絕頂,成了獵人穩操勝券的射擊“靶子”。因此,近年來武夷山上蘇門羚越來越少。現在我國已把蘇門羚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但願“小武夷”能再次成為蘇門羚的樂園。

鬟羚繁殖習性

每年繁殖一次,在秋季的9~10月發情交配,逐偶時雄獸之間也有激烈的惡鬥,獲勝的蘇門羚方才能與雌獸交配,敗者有時甚至會被頂死。雌獸的懷孕期約為8個月,幼仔多半於翌年5月下旬至6月初出生,每胎產1~2仔。幼仔2~3歲時性成熟,但2歲時仍然跟隨雌獸一起生活,3歲才開始獨立活動。壽命約15年。
鬣羚 鬣羚

鬟羚種羣分佈

亞洲東南部熱帶、亞熱帶地區,逐步北移到北緯33度左右的地區,分佈範圍北起我國西北的秦嶺青海湟水河谷一帶,南至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昌都、林芝地區以及山南那曲日喀則等地。種羣現狀在20世紀初時還很多,可是隨着近百年的捕殺,其數量正在迅速減少。目前最為稀少的是僅產在中國台灣的台灣鬣羚,據調查,野生不足200只。
蘇門羚
中國國內鬣羚分佈還相當廣,粗略估計全國的鬣羚約有5萬隻左右。其中,廣東山區約殘存500只;另據80年代後期在西藏地區的野外考察,估計數量有3840±1100只。西南亞種是所有亞種中分佈最廣的亞種,但還沒有有關其數量的資料。華南亞種種羣小而且被分割,其分佈區人口密度相對較大,經濟比較發達,儘管還沒有該亞種的種羣數量資料,但是確信其數量正在減少,分佈面積也在減少。其它亞種的種羣數量沒有估計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