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東鄉

(上海市川沙縣下轄鄉(已撤銷))

鎖定
高東鄉(已撤銷) [5]  位於上海市川沙縣縣境東北部,距川沙縣城偏北17.38公里。地處高橋鎮東,故名高東。東瀕長江口,南至楊園鄉,西為高南鄉,北與高橋鄉接壤。全鄉共4413户,總人口15298人,其中農業人口14602人,勞動力8417人,人均耕地面積0.72畝,勞動耕地面積1.2畝。
中文名
高東鄉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上海市
地理位置
川沙縣縣境東北部
面    積
12.23 km²
電話區號
021
郵政編碼
2012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5298人
著名景點
東方明珠,上海科技館,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野生動物園等
機    場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方    言
川沙方言

高東鄉建置沿革

高東鄉建國前

民國初期,區域劃分沿襲清代,本地區仍以老界浜南北為界,分屬松江府上海縣與蘇州府寶山縣分治。民國元年,上海縣析高昌鄉建立高行鄉,本地區南部地區屬高行鄉。
民國十六年(1927年),上海劃為特別市。
民國十七年(1928年)七月上海縣高行及寶山縣高橋等鄉劃入上海特別市,原鄉改為區,區域不變。
1936年,高行、高橋兩區合併為高橋區,至此,本地區從兩縣分治合為一區所轄。1937年,上海淪陷,改高橋區為浦東北區。
1938起,實行區、鎮、鄉三級制,本地區為高橋鎮所轄的樓下鄉及東、南鄉一部分。 [1] 

高東鄉建國後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十一月上海市高橋人民政府成立,各辦事處相繼成立鄉人民政府,本地區為高東鄉。
1951年6月土地改革完成,原高東鄉政府撤銷,本地區建立沙港、高東、陳家墩三個基層政權鄉(小鄉),各鄉分別成立人民政府。
1953年,各行政村撤銷,各鄉建立選區。沙港鄉劃分二十五個選區; 高東鄉劃分二十四個選 區; 陳家墩鄉劃分十七個選 區。
1953年,隨着互助合作運動的開展,本地區農民紛紛組織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至1955年初級社合併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本地區共有八個高級社、一個初級社。
1956年2月,農業合作化運動進入高潮,高橋區與洋涇、楊思兩區合併,建立東郊區。本地區原沙港、高東、陳家墩三個小鄉同時合併,成立高東鄉,鄉政府設在田圖宅十九號。
1958年8月,東郊區與東昌區(原屬市區)合併為浦東縣,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決議推動下,掀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同年九月浦東縣成立了東風、紅旗、五一三個人民公社(大公社)。本地區為東風人民公社的第七(原沙港小鄉)第八(原高東小鄉)第九(原陳家墩小鄉)三個大隊。
1959年4月,東風人民公社第七、八、九三個大隊合併為高東大隊。
1959年6月,東風人民公社撤銷,改為四個人民公社,本地區為高東人民公社,下轄九個大隊。
1984年4月,政社分設,成立高東鄉人民政府,同年,原高東公社下轄的九個大隊,建立了九個村民委員會。
1995年12月,浦東新區撤鄉建鎮,高東改鎮級建制。
2000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發( 2000)10號文,撤銷原高東鎮、楊園鎮建制,撤制後的鎮命名為高東鎮,鎮政府設在高東新路211號。 [5] 

高東鄉地理環境

高東鄉位置境域

高東鄉位於川沙縣東北部長江入海口的東海之濱,距川沙縣城二十公里,東瀕長江口與寶山縣長興島隔海相望;南與楊園鄉毗鄰;西與高南鄉交界;北與高橋鄉接壤。鄉人民政府、公社管理委員會設在老宅鎮高東新路500號,是全鄉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平均海拔為吳淞零上4.2米,鄉境東西長4.75公里,南北長2.85公里,總面積為12.23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16623畝,耕地面積10286.8畝。 [2] 

高東鄉地形地貌

地呈三角形。本鄉系江海沖積平原,土質西部多粘性,東部多砂性。土壤的主要類型為沙泥和黃泥,是糧棉夾種區。境內地勢平坦,河網密佈,水陸交通便利。高橋港和戴家浜兩條河流自西北至東南貫穿全境;海徐路、楊高路是鄉內主要交通公路,有高川線、高高線公共汽車通過境內,各村之間修築鋼渣支道。全鄉干支道總長34公里。 [2] 

高東鄉氣候特徵

季風影響,夏季多東南風,冬季多西北風,四季變化分明。每年天氣變化不規則,氣温升降有遲有早。四季分佈大體上是:三、四、五月為春季,六、七、八月為夏季,九、十、十一月為秋季,十二、一、二月為冬季。
春季是氣温逐步回升的階段。三月初,氣温一般回升到五度以上,進入早春季節;三月底日平均氣温已達十度以上;四月下旬,氣温一般回升到十六度左右,進入晚春季節;五月底氣温上升到二十度以上,開始初夏天氣。進入早春以後,春雨明顯增多,多數年份有一個明顯的春雨階段,並常出現連續陰雨和大雨。
夏季六月初氣温已超過二十度,並繼續上升,至黃梅雨季結束時,氣温一般已升至二十七至二十八度。進入盛夏季節。
秋季入秋後北方冷空氣不斷南下,本地氣温逐步下降,從二十五度下降到十月下旬的十六度左右,進入晚秋。到十一月底氣温開始低於十度,進入初冬季節。
冬季十二月初,氣温低於十度以下,到十二月底下降到五度以下,開始進入隆冬季節,隆冬時間一般在五十天左右,平均氣温約三到四度,最低氣温多數在零度以下,羣眾中習慣把冬至日起每隔九天為一個“九”,隆冬最冷的天氣一般在“三九”和“四九”。 [2] 

高東鄉行政區劃

高東鄉區劃沿革

民國元年~十六年(1912~1927年),高東地區界浜以南地區隸屬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高行鄉,界浜以北屬江蘇省滬海道寶山縣高橋鄉。
民國十七年(1928~1935年)起界浜以北屬上海特別市高橋區。
民國廿五年(1936年),高行區與高橋區合併為高橋區,設保,甲。界浜以南為十五、十六保,界浜以北為一、二保。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上海淪陷,改高橋區為浦東北區;日偽時期沿襲國民黨政府鄉、保、甲制。
1938年起,實行區、鎮、鄉三級制,本地區為高橋鎮所轄的樓下鄉及東鄉、南鄉的一部分。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1949年),屬上海特別市三十一區,原高橋鎮公所改組重新劃分保、甲,本地區為第一、二保及十五、十六保的一部分;1948年又將第一保中部分村宅劃出,成立第二十九保。 [3] 

高東鄉區劃詳情

1949年5月,本地區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任命張紹文為高橋區接收專員。高橋區下設五個辦事處,本地區為第四辦事處,同時廢除舊保、甲制,建立行政村。本地區共劃分為十九個行政村,各村設村長一人。
1949年11月,上海市高橋區人民政府成立,許思潮為區長。各辦事處相繼成立人民政府,本地區為高東鄉,鄉長宮義樹。
1951年10月,土地改革完成,原高東鄉政府撤銷,劃分為:沙港、高東、陳家墩三個小鄉。 [3] 

高東鄉人口

1949年建國初期,總户數2078户,總人口8692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與1964年第二次普查比較。總户數增956户,比1964年增31.19%。其中:男性增896人,比1964年增15.66%;女性增693人,比1964年增8.9%。出生人數比1964年少3人,其中男性少1人,女性少2人。死亡人數增31人,比1964年增31.6%,其中男性增28人,比1964年增68.30%,女性增3人,比1964年增5.2%。
總人口的增長率比總户數的增長率低18.9%,説明分户的增加,實際人口並未相應增加。
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低140%,説明人民生活安定,死亡率大大降低,特別是女性更為顯著。

高東鄉社會事業

高東鄉教育事業

解放前,本地區的教育事業十分落後,全公社境內沒有中學,只有幾所小學和私塾。民國初年,沙港、樓下、灣鬥、鹽倉等地先後在私塾的基礎上興辦了四所小學。這些小學規模較大的有學生五六十人,規模小的僅二三十人。民國九年(1920年),樓下鎮黃明高為解決子女入學在家中興辦私塾,同時,也招收了一些農家子弟入學,後改為廣益小學,於三十年代關閉。
高東中心小學該校創辦至今已有六十餘年曆史,最初系私塾,民國五年(1916),由上海華盛保險公司經理孫荊山與其岳丈黃翰慶(清末紳士)共同創辦。民國九年(1920年)二月,孫在私塾的基礎上,購地數畝,於沙港村宅改辦新學。起初,學校僅有一個班級,招收學生三十餘人。學生除了來自沙港村附近的農家子弟以外,也有高橋鎮周圍的瞿家宅、徐家橋等地的學生前來就讀。當初,該校為高橋區第五國民小學校。民國十三年(1924年),學校更名為高橋區第五初級小學校。在此期間,先後有張家樾等人前來學校擔任校長。學校聘有五名教師,設兩個班級,學生達一百十五人,教育經費四百九十二元。民國十七年(1928年),孫又出資建造校舍三間,以發展地方教育事業。1945年8月,經上海市教育局批准改名為市立鹽倉國民小學。民國三十六年(1947),該校更名為上海市第三十一區沙港國民學校。為了加強所謂的國民教育,特設國民教員一名。

高東鄉醫療事業

解放前,本地區經濟文化落後,環境衞生很差,露天糞缸遍佈各個村宅,每年夏秋季節,蒼蠅蚊子大量孽生,各種傳染性疾病經常流行,嚴重影響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身體健康。
抗日戰爭時期,本地區霍亂大流行,僅張家宅二隊一個小村宅就有十餘人染病身亡。人死後,由於無錢收殮,就用草包裹後入土或暴屍荒郊。肺結核病對本地區的危害也很大,據頭圖宅一位老人回憶,全村二十多户人家,死於此疾者達十人之多。其他還有天花、傷寒、麻疹、瘧疾等疾病也有時發生。
民國初年,樓下鎮開了一爿中藥店,最多時開三爿。遇有一般疾病的患者,往往到中藥店去問病買藥。在此期間,也有一些別處來的民間醫生到中藥店坐堂設診,替人看病。二十年代,樓下鎮黃明皋在家中開設了一個私人診所。此人擅長喉科,至解放前夕停診。至五十年代初,本地區尚存樓下鎮二爿藥店,醫生則寥寥無幾,幾乎形成空白。
高東衞生院的前身是醫療衞生所,開辦於1957年元旦。新址在竹園大隊朱家灣。衞生所借用民房八間計一百十平方米,設立內、外、婦幼保健等科。醫務人員由東郊區衞生科分配而來,共十二名。當時,衞生所的主要任務是內、外各科的門診和出診,兼搞預防接種、傳染病管理、婦幼保健及愛國衞生工作。初辦時,所內的醫療設備十分簡陋,如遇到疑難雜症,一般都要轉往上一級醫院診治。1958年,衞生所設置了四隻簡易病牀,以利路遠病人觀察治療。
1960年6月,衞生所遷往麥家宅。兩個月後衞生所又遷至竹園田圖宅,並在原來的基礎上充實醫務力量,將衞生所改建成衞生院。衞生院建成以後,建築面積增至四百平方米,衞生技術人員逐年增加。衞生院的科室也由原來的一個內、外科綜合大科和一個婦幼保健科,逐年擴充分設為內、外、婦、兒、中以及放射科、檢驗室、防保組等近十個科室。醫療設備也從少到多,日趨完善。近年來,還先後添置了心電圖機、超聲波檢測儀等一些比較先進的儀器設備,從而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診治率。
1982年11月,經上海市衞生局批准,衞生院在公社新規劃的集鎮區落水溝橋西堍,開工建造一座新大樓,大樓的總面積一千七百平方米,投資金額達二十六萬餘元,1984年春,大樓建成使用。
1985年,衞生院有職工四十四名,其中醫務人員三十五名(大專四名,中專二十四名,初級七名),全年門診數四千七百零九人;全年住院病人數九百七十一人,治癒好轉率達到95.6%。

高東鄉經濟發展

建國後,設立高東鄉,屬上海市高橋區,1956年屬東郊區,1958年屬浦東縣,1961年1月起屬川沙縣。1984年建立高東鄉,轄9個行政村、81個村民小組。1985年全鄉有4413户、15331人。鄉境珊黃村黃家灣為新老護塘(老護塘、欽公塘、人民塘)的會合處,俗呼“合護塘”。明成化年間,黃祚於此築海塘。黃家灣處“五好溝”口,南離川沙縣城15.05公里,北距吳淞口14公里。境內交通水路有高橋港、戴家浜自西北至東南縱貫全鄉。公路有海徐路、楊高路過境,高高線、高川線公交車設站。高東鄉黨政機關設在試驗場村(高東新路500號),為全鄉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當地傳統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絨繡工藝品都進入國際市場。近些年來,工業發展迅速,1985年底鄉、村、隊辦工業共有77個,職工4608人,個體户29個,工業總產值3632萬元。主要產品如檸檬酸已列入國家計劃,出口日本、馬來西亞,“畫眉牌”瀝青烘漆、BB—B系列油泵,均行銷國內外。1985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3605萬元。創建於1932年的高橋海濱浴場,1985年6月由高橋海濱旅遊開發公司集資500多萬元,仍在原處修復開放。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