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山地榆

鎖定
高山地榆(學名:Sanguisorba alpina Bunge)是薔薇科、地榆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壯,圓柱形。莖無毛或幾無毛。羽狀複葉;小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稀卵形;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惟向上小葉對數逐漸減少,且小葉基部常圓形至寬楔形;基生葉托葉膜質,黃褐色,莖生葉托葉革質,綠色。穗狀花序圓柱形,稀橢圓形;苞片淡黃褐色,卵狀披針形或匙狀披針形;萼片白色,或微帶淡紅色,卵形。果被疏柔毛,萼片宿存。 [1] 
分佈於中國寧夏、甘肅、新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蒙古、塔吉克斯坦、圖瓦盧、烏茲別克斯坦也有分佈。 [6] 
高山地榆青鮮狀態牛樂食,馬採食,羊不食或稍採食,駱駝不食;秋霜以後牛、馬喜食,刈割調製的乾草各類家畜均喜食。可藥用,根含18-21%鞣質,有收斂、止血、消炎之功效。 [5] 
中文名
高山地榆
拉丁學名
Sanguisorba alpina Bunge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薔薇科
地榆屬
高山地榆
命名者及年代
Bunge,1829

高山地榆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圓柱形。莖高30-80釐米,無毛或幾無毛。葉為羽狀複葉,有小葉4-7(9)對,葉柄無毛,小葉有柄:小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稀卵形,長1.5-7釐米,寬1-4 釐米,基部截形至微心形,頂端圓鈍或幾圓形,邊緣有缺刻狀尖鋭鋸齒,兩面綠色無毛;莖生葉基生葉相似,惟向上小葉對數逐漸減少,且小葉基部常圓形至寬楔形;基生葉托葉膜質,黃褐色,無毛,莖生葉托葉革質,綠色,卵形或彎弓呈半圓形,邊緣有缺刻狀尖鋭鋸齒。 [1] 
穗狀花序圓柱形,稀橢圓形,從基部向上逐漸開放,初時較短,花後伸長,下垂,通常長1-4釐米,伸長後可達5釐米,橫徑0.6-1.2釐米,花序梗初時被疏柔毛,以後脱落無毛;苞片淡黃褐色,卵狀披針形或匙狀披針形,邊緣及外面密被柔毛,未開花時顯著比花蕾長,比萼片長1-2倍;萼片白色,或微帶淡紅色,卵形;雄蕊4枚,花絲從下部開始微擴大至中部,到頂端漸狹明顯比花葯窄,比萼片長2-3倍。果被疏柔毛,萼片宿存。 [1]  [3] 

高山地榆近種區別

該種與大白花地榆Sanguisorba stipulata Raf.)很相近,但後者基生葉小葉基部明顯心形,花柱細長圓柱形,長比寬大5-10倍,苞片較短,與萼片近等長,狹帶形,無毛或有稀疏睫毛,花絲僅從中部開始顯著擴大,可以區別。 [1] 

高山地榆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溝谷水邊、沼地及林緣,海拔1200-2700米。 [1] 
高山地榆是一種耐寒中生粗根莖雜類草山地草甸草地的主要伴生種、亞建羣種或優勢種。喜温涼濕潤的環境,耐寒性較強。生於海拔1700-2500米的中山帶林緣、河谷水邊及階地;適宜的土壤為山地黑鈣土、山地草甸土和棕褐色森林土。在伊犁海拔2000-2500米的山地常以亞建羣種與細葉早熟禾Poa angustifolia)、直立老鸛草Geranium rectum)、白喉烏頭Aconitum leucostomum)、山地糙蘇Phlomis oreophila)、大葉橐吾Ligularia macrophylla)、厚稜芹Pachypleurum mucronatum)、西伯利亞羽衣草Alchemilla sibirica)、天山羽衣草Alchemilla tianschanica)、金露梅Pentaphylloides fruticosa)等植物組成多種草地型,草層高度40-80(100)釐米,總蓋度80-100%;在阿爾泰山以伴生種參與由細葉早熟禾、發草Deschampsia caespitosa)、無芒雀麥Bromus inermis)、三界羊茅Festuca kurtschumica)、薹草Carex sp.)等組成的草地類型中。 [5] 

高山地榆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寧夏(賀蘭山)、甘肅、新疆; [1]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蒙古、塔吉克斯坦、圖瓦盧、烏茲別克斯坦也有分佈。 [6] 

高山地榆生長習性

高山地榆通常於5月初返青,5月至6月營養生長,7至8月開花,8月下旬至9月結實。 [5] 

高山地榆主要價值

  • 飼用價值
草質柔軟,葉量豐富,青鮮狀態牛樂食,馬採食,羊不食或稍採食,駱駝不食;秋霜以後牛、馬喜食,刈割調製的乾草各類家畜均喜食。營養價值較高,粗脂肪含量高於其它雜類草,屬中等牧草。 [5] 
  • 藥用價值
高山地榆還可藥用,根含18-21%鞣質,有收斂、止血、消炎之功效。 [5] 

高山地榆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