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家村

(陝西省興平市丰儀鎮高家村)

鎖定
高家村地處丰儀鎮政府正南2.5公里處,西臨郭公村,東臨北張村,北接彭家、坡耳頭村,南面以渭河與周至為界。轄任家巷、高家、單擺子、小羊、原村、寺東、仄稜7個自然村共14個村民小組800餘户,3500口人。全村村域內總面積3650畝,有耕地面積3030畝,人均0.87畝,其中多半為渭河灘地,佔60%以上,村莊周邊耕地佔40%。
主導產業:種植業以小麥、玉米為主,約佔50%,近年來改種土豆500畝,大葱500畝,大蒜500畝等經濟作物已逐漸成為全村的主導產業,約佔50%。養殖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全村養殖大户30餘家,存欄約2000餘頭。2013年農業生產總值3100萬元,人均收入8860元。
中文名
陝西省興平市丰儀鎮高家村
地理位置
丰儀鎮政府正南2.5公里處
總面積
3650畝
耕地面積
3030畝

高家村歷史由來

高家村這個村名因原高家堡高姓人居多而得。解放後,高家堡成立了初級鄉社最早,於是便將周圍幾個自然村合併統稱高家村,是由原高家堡、任家巷等7個自然村組成。興平市馬嵬街道辦事處也有個叫高家的同名村,因此,一段時期造成有人寫“高家”,有人寫“高甲”的混亂現象。其原因是:一為了區分兩個村;二便於書寫。
遠在新石器時期(20世紀80年代發現的仄稜堡遺址),這裏就有人生息繁衍。玄奘取經時就從這裏經過,這裏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氣候温和而濕潤。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為高家的子孫後代帶來了福址。千年來,這裏住有姓高、任、翟、裴、劉、尹、梁、吳、楊、李、孫等户,所佔比例相差不大。以上各姓都是該村原住居民,沒有外遷姓氏。

高家村建置沿革

民國時期(1933),該村歸第三區公所管轄。1950年8月,歸第七區部公方管轄。1952年歸第七區管轄。1954年各區按駐地命名,歸丰儀區管轄,1956年3月撤區並鄉,歸丰儀鄉管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歸衞星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4月撤銷管區,歸丰儀人民公社管轄,1965年歸丰儀人民公社管轄,1968年至1979年歸丰儀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管轄。1980年至1983年歸丰儀人民公社生產管理委員會管轄,1984年政社分社,歸丰儀鄉管轄。2011年撤鄉建鎮,歸丰儀鎮人民政府管轄至今。

高家村歷任領導

自1949年以來歷任村黨支部書記:高富德、翟世凱、劉桂芳、仁斌華、仁志奎、劉俊生、吳文斌、任雲峯、翟建國、吳社社、吳成羅、
大隊長、村主任:高富德、何忠昌、粱起文、楊永發、裴登峯、仁斌華、尹生榮、劉俊生、楊川民。
楊川民(書記)2008年1月—至今
吳合省(主任)2008年1月—至今
高富德,(?--2010年9月亡)中共黨員,曾任高家村農業合作社主任、村黨支部書記四十多年,早在五十年代就被授予“西北五省區勞動模範”。
吳尊黨,男,中共黨員,原陝西省財政廳經建處副處長。
孫立清,男,北京衞戍區三團助理。
梁曉,男,生於1941年11月11日,中共黨員,延安市紀委書記。

高家村保護單位

高家村仄稜堡北很早以前有一個冢疙瘩的大土包,幾輩老人傳説是古代新石器時期的舊遺址, 1982年興平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今的高家小學校址,原是“孤魂堂廟舊址”。原廟前有高門樓,接着東西相互對稱有兩間一樣的小廟,北面正中有三間殿,內供奉有孤魂爺﹑馬王爺等。中間形成一個四合院。再往後走又是東西兩側各有兩間小廟,向後有坐北向南的正殿,既五間大殿。殿內供奉着孔子﹑孟子﹑老子三坐大神像,中間院子又是個四合院。孤魂堂是以高家村為中心,周圍遠有湯坊鄉的吳耳村﹑丰儀的郭公﹑彭家﹑水道口﹑北張等堡子組成的二十八社,每年到了農曆十月一日,各社負責人集中廟內商討十月十七孤魂堂廟會活動安排。解放前和解放後初幾乎每年農曆十月十七舉行隆重的活動,唱大戲吸引着十里八鄉的人給廟內燒香﹑點蠟﹑捐資。這裏常年住着佛教活尚﹑居士唸經,日夜住守,香火常旺不息。該廟於文革時期“破四舊”被拆除,所拆材料一部分用於蓋學校,每一部分用於修建大隊部。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該村少數信徒向國家政府有關部門申請恢復孤魂堂建築,批覆後,修建時信徒們改孤魂堂為皈依寺,幾經周折,到九十年代末,掛牌開業,立廟會於農曆10月17日,
高家村具有濃厚的關中民風民俗。每年正月初一臊子面﹑上廟祭祖先和祭奠三年內去世的人,正月初二﹑初三小輩要給長輩拜年,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孃家給父母拜年,拿上賀禮以表孝心。長輩要給外孫發壓歲錢。在正月十五前,舅家要給不滿十二週歲的外甥送燈籠,誰家有當年出嫁的女兒,孃家人還要送一對大紅籠,表示喜慶﹑吉祥。正月十三﹑十四晚小孩打燈籠玩耍。正月十六“遊百病”等。每年麥收前,小輩要給長輩看忙,以表示關心莊稼生長情況,到了麥收後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長輩又要給小輩送粽子,長輩到小輩家看看以示關懷,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小輩又要給長輩送月餅、水果之類的食品以表孝心和團圓。每年農曆九月九日,有當年出嫁的女兒,孃家要送花狗饃,化狗饃饃頂是用面做的狗,周圍是用面做的動物花,重量大約二三十斤;以後女兒有了孩子,孃家還要在九月九送花狗饃,不過要比女兒的小點,有人送一年,有的人送三年,圖個吉利,深受小孩喜歡。農曆臘月初八吃臘八粥,左鄰右舍相互贈送吃上一天。

高家村生活習俗

在飲食習慣方面,村民完全傳承着關中地區的生活習俗。飲食上以麪食為主,主要有面條﹑麻食﹑寬面﹑細面﹑臊子面﹑水餃等,另外攪團﹑麪皮﹑煎餅也是麪食的主要樣品。
高家村地處渭河北岸,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每年汛期經常出現渭河漲水,河牀垮塌,莊稼淹沒,土地流失,嚴重影響着村民安全和正常生活。渭河灘地最早由於土質鹽鹼嚴重,加之連年渭河漲水,這裏只能種小黑油豆子﹑高粱,後來種花生﹑棉花,一年一茬,住在渭河邊的村民只能過着艱苦﹑清貧的生活。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國家治理渭河修建寶雞峽水利工程,引水上塬,從此以後,每年汛期很少發大水,渭河灘地經過平整﹑改土造田,深翻土壤,慢慢的也種小麥﹑玉米,一畝頂一畝,廣大村民由貧困走向温飽。近幾年,勤勞的高家村民在渭河灘地裏大做文章,改種糧食作物為各種經濟作物:土豆﹑大葱﹑大蒜等,已成為全村的主導產業,農產品遠銷幾個省﹑市。村中大户養殖規模空前,效益可觀。農業經濟發展壯大,更加促進了農民種植養殖業的積極性,在提高效益的同時,主要經濟作物品種多樣化,品質優質化,不斷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全村100﹪的村民永遠告別了祖祖輩輩居住的泥坯瓦房,發展形成寬敞明亮的二層小洋樓。
2012年,借國家惠農政策,該村加快了農田水利建設的步伐,改善全村農灌條件,新打機井3眼,鋪設暗管18千米,全村基本成為水澆地。

高家村村容村貌

近年來,高家村堅持以農為本,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中心,村容村貌大變樣。村莊面積為620畝,民居主要為磚混二層樓房。高家村交通便利,環鄉路直通西寶中線,緊連各村莊街道全部硬化。近年來在黨的好政策扶持下,已徹底告別了以往高低不平、泥濘彎曲、狹窄的土路,代之的是寬敞筆直平坦的水泥硬化路。貫通全村千米長七米寬的東西主街道馬路與鄰村相連,南北約八百米長四米寬的生產生活道路連接各村民小組,通往縣城的公交車方便村民出行。為了保證道路乾淨衞生,村上配備了專人管理,專人維護,定期清掃,保持路面清潔與暢通,既方便了村民生活出行,又方便了農產品的銷售,發展了生產提高了經濟效益。城鎮化面貌在這裏初具規模。
高家村新建了村委會和休閒娛樂廣場,村委會配套建了農家小書屋、衞生室、棋牌室等,併為廣場配備了音響,專人管理,為廣大村民的文化娛樂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活動場地。每天晚上勞作一天的村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羣一羣的歡聚在寬敞優美的廣場,在歡樂的音樂聲中跳着優美的廣場舞。愛好秦腔的人,每逢星期六晚,都不約而同地拿着自己喜愛的樂器,先後來到廣場,吹拉彈唱,發揮各自特長喜好。跳舞、唱歌、唱戲吸引着周圍好幾個村的村民一同歡樂至深夜。幸福歡樂的文化生活不但使高家村的村民改變了以往死氣沉沉單調無味的生活,而且帶動了周邊村,已經出現了生氣勃勃、欣欣向榮、文明和諧的歡樂景象。
高家村自古就有原東、原西的秦腔自樂班、鑼鼓隊;有小東、小西的竹馬社火;任家巷的鑼鼓隊和秧歌隊;近年來新添了單擺子、仄稜堡鑼鼓隊,每逢新年、過節或有喜慶事都來會聚一堂,熱鬧歡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