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家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朱吳鎮下轄村)

鎖定
高家村是位於海陽市東北部的一個村莊,地處東經121°08′,北緯36°56′。東南鄰南河東村,西南連吳家溝村,北接二王家村,西北與當道村相交。原系高家鄉駐地,2000年12月19日高家鄉撤銷,併入朱吳鎮,距鎮政府駐地7.5公里。
中文名
高家村
行政區類別
轄區面積
約4平方公里
户    數
500户
人口數量
1300人

高家村概況

明正德二年(1507年),高宗元從河北省宣化縣遷此建村,以姓命村名高家。 其中耕地面積158.7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地瓜、花生、蔬菜、梨、蘋果等。 2002年,。除1户滿族外,其餘都是漢族。人口以高姓居多。

高家村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9年,建起高家完小。1969年,全公社聯辦中學,籌資在村南建起新的小學和中學校舍;同時,由縣政府投資,在本村建起海陽十六中,後改名為海陽第四職業中專。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3名,其中有多人考入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等重點院校,有10人考取研究生。
解放初期,醫療衞生條件較差,缺醫少藥。1972年,建立村合作醫療站,羣眾醫療衞生條件有所改善。 人民生活解放前,居民生活水平低下,人均口糧不足100公斤,窮人吃糠咽菜、逃荒要飯。解放後,人民羣眾翻身當家作主,成立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300公斤,人均純收入達到500元。
2002年,人均糧食400公斤,全村有電視機400台,機動車輛200輛,摩托車近100輛,程控電話300部,電冰箱30台,洗衣機9台。 村莊建設1972年,全鄉籌資修建了高家河兩岸河堤,國家投資修建了大橋。改革開放後,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去的茅草房都翻新成寬敞明亮的瓦房。在村南和村東又建起兩個住宅新區。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前的6平方米,擴大到25平方米。

高家村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5年,高卓忱在省立八中(煙台)讀書期間,由高敬純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10月,中共海陽八區區委於兆彬領導成立了村黨支部,時有黨員12名,高倫亭任黨支部書記,高振亭任組織委員,高延吉任宣傳委員。黨支部組織起自衞團和婦救會,先後開展了反漢奸、反惡霸的鬥爭;組織支前隊伍100餘名,隨軍參加了萬第討伐趙保原的戰鬥。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8名,其中女黨員2名。
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48名,其中女黨員3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高倫亭、高孟興、高洪玉、高富舉、高富勤、高春進、高玉良、高延秋、高春復、高毅、高延奎、高林鵬。2000年7月起,高延秋再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設村公所。
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成立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恢復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調解、民兵、治安、婦女、民政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高富中、高春洛、高卓斌、高洪順、高富舉、高雲傑、高延奎、高洪軍、高林鵬、高雲國、高延生、高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