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騾鹿

鎖定
騾鹿(學名:Odocoileus hemionus)是鹿科、空齒鹿屬的哺乳動物。又稱作黑尾鹿。體重43-15千克,體長125-168釐米,肩高為80-106釐米,它們的耳朵特別長,耳長23釐米。像騾子的耳朵,故名。僅雄性有角,毛皮在夏天為鏽棕色,冬天轉為灰棕色。臀部白色,尾巴上半截白下半截黑。
雄鹿和雌鹿平時各自成羣活動,直到秋天求偶期,它們才走在一起。逐水草而居,喜歡在靠近水源與食物的地方休憩。夏天,常在3000米高山草原中見其蹤影,植食性。最活躍的時候是晨昏之際,晌午則躲在隱蔽之處休息。冬天,高山被冰雪覆蓋,會下至低海拔的山谷森林過冬,此時主要食物是針葉樹的葉子、落葉樹的細枝、以及白楊、山茱萸之類的灌木。隨着食物減少,騾鹿的新陳代謝跟着變慢,並減少活動以保存能量過冬。
每年10-12月發情交配,婚姻方式為一夫多妻制,妊娠期約6-7個月,每胎1-4仔,新生小鹿像梅花鹿一樣周身密佈白斑,哺乳期2-4個月。廣泛分佈於北美洲自阿拉斯加至墨西哥的西部地區。生活於草原、農地到林地邊緣。
中文名
騾鹿
拉丁學名
Odocoileus hemionus
別    名
黑尾鹿
外文名
英文 Mule Deer, Black-tailed Deer, Cedros Island Black-tailed Deer, Cedros Island Mule Deer
西班牙文 Bura, Venado Mulo(a)
同義學名
Cervus hemionus Rafinesque, 1817 [4]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3]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鹿科
空齒鹿屬
騾鹿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反芻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空齒鹿亞科
亞    種
11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Rafinesque, 1817)

騾鹿形態特徵

騾鹿共有11個亞種,雄性的體重、胸圍、頸圍、體長、頭長、顱寬、肩高、後足長和蹄長一般都超過雌性。雄性體重為45-150公斤,雌性為43-75公斤。雄性胸圍範圍為80-117釐米,雌性胸圍為78-97釐米。 雄性頸圍範圍為30-65釐米,雌性頸圍範圍為26-38釐米。雄性體長為126-168釐米,雌性體長為125-156釐米。雄性的頭長為28-35釐米,雌性的頭長為27-33釐米。 雄性的顱骨寬度為11-16釐米,雌性的顱骨寬度為10-14釐米。 雄性肩高為84-106釐米,雌性肩高為80-100釐米。耳朵長23釐米。它們的耳朵特別長,像騾子的耳朵。 [6] 
只有雄鹿才有犄角,犄角有個明顯的主幹,犄角的分叉是從主幹分出的,分為5-8叉,略向內彎曲,長約0.78-1米,角架傾向於有寬伸展,並且頂端缺乏尖叉。 [1] 
眼窩凹陷,有顏面腺;有足腺;無膽囊。胃4室,反芻。牙齒32枚(齒序為I(門齒)0/3、C(犬齒)0/1、Pm(前臼齒)3/3、M(臼齒)3/3×2=32)。 [2] 
腿細長,善奔跑。角是雄鹿的第二特徵,同時是爭偶的武器,其生長與脱落受腦下垂體和睾丸激素的影響。1-2歲生出的初角幾乎是直的,以後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後定型。雄鹿大於雌鹿。足4趾,第三和第四趾發達,支撐身體重量,第二和五趾退化變小。雌鹿有2對乳頭。 [1] 
夏毛淺黃或淺紅褐色,冬毛淺灰褐色,尾巴較長,外貌與白尾鹿極其相似,主要區別在尾部:騾鹿的尾巴較短,上半截白下半截黑;而白尾鹿尾巴較長,且上半截黃下半截黑或整個黃色,尾內側為白色。儘管騾鹿有一個亞種騾鹿哥倫比亞亞種尾部全為黑色,但所有騾鹿的臀部都是白色的。 [1] 
騾鹿(雌鹿)

騾鹿棲息環境

棲息於寒、温帶草原、森林、丘陵甚至荒漠等各種環境中,順利地適應了極端苛刻的乾熱的和強烈的寒冷,微薄的草料、缺乏水和缺乏植物生長的荒漠。能生活於沙漠和半乾旱地區。 [1] 
該物種的適應性非常強。在美國經線100度以西的至少60種自然植被中,除了兩三種之外,所有植被都或曾經被騾鹿佔據。加拿大和墨西哥也有其他幾種植被類型。墨西哥的植被類型與美國的植被類型相似。然而,下加利福尼亞州頂端的熱帶落葉植被是獨一無二的。在加拿大,騾鹿佔據了美國不存在的五種北方森林類型。騾鹿佔據了北美西部廣泛的棲息地省份(含有特定植被類型的土地區域)。這些棲息地省份包括加利福尼亞林地叢林、莫哈韋和索諾拉沙漠、內陸半荒漠灌木林地、大平原、科羅拉多高原灌木林和森林、大盆地、山艾樹陡坡、北部山脈和加拿大北方森林。 [6] 

騾鹿生活習性

騾鹿像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並喜歡在靠近水源與食物的地方休憩。夏天,常在3000米高山草原中見其蹤影,除了草本植物,騾鹿還喜歡吃黑莓、藍莓等各種野莓果。晨昏之際是它們最活躍的時候,會到處遊走,大白天則躲在隱蔽之處休息。
到了冬天,高山被冰雪覆蓋,它們便下至低海拔的山谷森林過冬,此時主要食物是針葉樹的葉子、落葉樹的細枝、以及白楊、山茱萸之類的灌木。隨着食物減少,騾鹿的新陳代謝跟着變慢,並減少活動以保存能量過冬。嚴寒環境對小鹿是一大考驗,冬天騾鹿死亡數量驟增,絕大部分原因是未滿週歲的小鹿無法度過第一個寒冬。
騾鹿是食草動物,食物包括綠色的植物、樹枝、樹皮、芽、水果、堅果、草、葉子、種子、菌類、地衣等,但它的消化能力有限,營養吸收率比較低,因此騾鹿的食物攝入量非常高,到了秋天更會拼命的採食以積聚脂肪越冬。其壽命約為10年。 [1] 
適應能力極強,非繁殖季節雌雄各自集羣生活,每羣3-4頭,冬季結成上百隻的大羣。夜行性,清晨和黃昏比較活躍,正午時分躲在陰涼處休息。善游泳,能遊過6-14千米的水域。有季節性遷徙習性。採用四足跳躍的奔跑方式,一步可達7米遠。天敵包括棕熊、黑熊、美洲獅、狼、郊狼、狼獾、短尾貓、加拿大猞猁等,但要捉住它並不容易,除了視覺、聽覺、嗅覺都很敏鋭外,騾鹿的奔跑速度高達45-58公里,可以輕鬆跳過5-7米寬的溝渠或2米高的陡坡。 [1] 

騾鹿分佈範圍

原產地:加拿大(艾伯塔省、育空地區、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馬尼托巴省、西北地區);墨西哥(新萊昂州、奇瓦瓦州、索諾拉州、塔毛利帕斯州、科阿韋拉州、下加利福尼亞州);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新墨西哥州、阿拉斯加州、俄勒岡州、德克薩斯州、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內華達州、蒙大拿州、愛達荷州、懷俄明州、內布拉斯加州、南達科他州、堪薩斯州、加利福尼亞州、北達科他州、愛荷華州、猶他州、華盛頓州)。 [3] 
引進:阿根廷、美國(夏威夷羣島)。 [3] 
騾鹿分佈圖 騾鹿分佈圖 [3]

騾鹿繁殖方式

每年10-12月發情交配,個別種羣會延遲到翌年1-2月,交配方式並非一雄一雌制或一雄多雌制,雌鹿可和多位雄鹿交配,偶爾也與親戚白尾鹿發生交配,雄鹿和雌鹿平時各自成羣活動,直到秋天求偶期,它們才走在一起。雌鹿在此季會有幾天處於發情週期,雄鹿嗅到時機成熟,發情期內雄鹿之間大打出手以爭奪配偶,不時用鹿角與對手纏鬥一決勝負,強勢雄鹿才可贏得交配權。一旦過了交配期,雄鹿角會在冬天掉落,並隨即長出新的鹿茸,為新一年度的求偶季節做準備。 [5]  有趣的是,如果雌鹿沒成功受孕,在一個月內會再度進入發情週期。 [1] 
雌鹿的妊娠期約6-7個月,於翌年春天小鹿出生,隨地理種羣的不同平均海拔高度每上升305米分娩時間就延遲7天,每胎1-2仔,此時大地甦醒,到處都有青草嫩葉可吃。小鹿黏在媽媽身邊兩三個月,一起度過夏天,到了秋天即斷奶,學媽媽吃各種植物。新生小鹿像梅花鹿一樣周身密佈白斑,出生後本能的俯伏在茂密的草叢中隱介藏形以躲避敵害,由雌鹿照料數天後即可進食固體食物,三週大時可自由活動,一個月大時就可以跟隨羣體優遊四方了,兩個月大時白斑褪去,哺乳期2-4個月,雌性1-2歲性成熟,雄性3-4歲,壽命10-20年,最高紀錄為25年。 [1] 

騾鹿亞種分化

騾鹿(11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Odocoileus hemionus californicus
(Caton, 1876)
2
Odocoileus hemionus cerrosensis
Merriam, 1898
3
Odocoileus hemionus columbianus
(Richardson, 1829)
4
Odocoileus hemionus crooki
(Mearns, 1897)
5
Odocoileus hemionus eremicus
(Mearns, 1897)
6
Odocoileus hemionus fuliginatus
Cowan, 1933
7
Odocoileus hemionus hemionus
(Rafinesque, 1817)
8
Odocoileus hemionus inyoensi
Cowan, 1933
9
Odocoileus hemionus peninsulae
(Lydekker, 1898)
10
Odocoileus hemionus sheldoni
Goldman, 1939
11
Odocoileus hemionus sitkensis
Merriam, 1898
[4] 

騾鹿保護現狀

騾鹿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12月16日——無危(LC)。 [3] 

騾鹿種羣現狀

在騾鹿出現的地方,騾鹿種羣通常由美國和加拿大聯邦、州和省級機構管理,這些機構監測丰度和趨勢,以設定物種管理目標。 因此,騾鹿在其大部分原生棲息地仍然數量充足,並不迫切需要採取進一步的保護行動,但美國和加拿大的一些證據表明,某些種羣數量有所下降(Bellard等,2001年)。此外,在墨西哥,一些數據顯示墨西哥科阿韋拉州和新萊昂州奇瓦瓦沙漠地區的一些種羣局部滅絕(Martínez-Muñoz等,2002年),並且在一些種羣中,發現了該物種複合種羣動態的證據。 [3] 
當今在野外最緊迫威脅騾鹿生存的是慢性消耗性疾病(CWD)和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SE)的傳播。CWD是在當地或地區層面更加突出。CWD已被診斷在美國和其他中西部州的落基山脈地區的騾鹿的主要威脅。其他威脅包括:高捕食性天敵種羣(包括野狗),牲畜吃草,人居環境的改變和其他人為力量的競爭。雖然大多數的亞種沒有受到威脅,騾鹿塞島亞種則因為數量少和高捕食野狗和偷獵,處於生存脆弱的易危狀態(IUCN1988年)。 [3] 
由於騾鹿適應能力強、幼仔成活率高的緣故,現存數量還很巨大,約13-17萬頭,因此尚無相關保護法律,是加拿大和美國狩獵行業的重要對象,而且這種鹿在個別天敵較少的地區氾濫成災,嚴重破壞了當地植被及作物的生長。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