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時行

鎖定
馮時行(1100年-1163年), [2]  字當可,號縉雲, [3]  人稱縉雲才子、縉雲先生,宋代恭州(今重慶)人。 [7] 
馮時行於宣和六年(1124年)中恩科狀元, [4]  歷江東縣丞。紹興六年(1136年),知丹陵縣。紹興八年(1138年),馮時行力言和議不可信,知萬州。紹興十二年(1142年),為秦檜所惡,勒停,歸縉雲山中,授徒講學十餘年。秦檜死後二年,馮時行起知蓬州,至官五日,又為侍御史王硅論罷。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知黎州。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遷知彭州。隆興元年(1163年),提點成都府路刑獄,是年卒。 [5] 
馮時行反對和議,力主朝廷重用張浚、岳飛等主戰將領。詩作心繫民族存亡。他推崇柳宗元:“文章蓋代手,千載柳柳州。落筆記山水,奇香撼琳球。開卷一再讀,宛若從之遊。”其集中亦多山水行旅之作,如《遊峨眉山十一首》《縉雲寺》《登岳陽樓》等。亦能詞,存詞13首。詞風清秀。著有《縉雲文集》《易論》等。 [6] 
所處時代
宋朝
出生地
宋代四川恭州(今重慶)
出生日期
1100年
逝世日期
1163年
本    名
馮時行

馮時行籍貫考略

巴縣説。光緒十九年《奉節縣誌》:“巴縣人。”民國十五年《萬縣志·職官志》“宋馮時行,渝州巴縣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録》:“時行,巴縣人。”《明一統志》:“馮時行,巴縣人。” 《萬姓統譜》:“時行,字當可,巴縣人。”
璧山説。紹興間重慶朝天門水下“靈石”《晁公武題刻》:“昭德晁公武休沐日,率單文張存誠、壁山馮時行……”壁山,亦作璧山。嘉慶《四川通志·進士》“馮時行,壁山人。”《欽定續文獻通考》:“時行,字當可,璧山人。”同治四年《璧山縣誌》:“宋恭州屬之璧山人。”
洛磧説。道光二十四年《江北廳志》馮時行“洛磧人”。
恭南説。蹇駒撰《古城馮侯廟碑》:“(馮)侯,恭南人。”
古渝説。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丹稜縣夫子廟記》自稱“古渝馮時行”。渝,重慶,此前稱恭州。
其他説明
民國《巴縣誌》:“恭州之南樂磧人,其籍或作巴縣,或作壁山。”
民國《巴縣誌》:“縉雲山於宋在璧山縣境,故同時人晁公武題記著壁山馮某,而時行文集又以縉雲名此,舊《通志》諸書所以著時行為壁山籍也。閲縉雲全集,多樂磧及縉雲山居之作,僅有代簡寄壁山諸友慈洞硯一詩。蓋巴、璧並隸恭州,境界鄰比,時行家在樂磧,讀書縉雲,當亦有田宅在璧山,相去百餘里,往來其間,並著兩縣籍,揆之情事,以為近實。縉雲集俱在,固可考而明也。”該志之意,既為璧山籍,亦為巴縣籍。
同治四年《璧山縣誌·輿地》:“縉雲山,縣北一百里,東接巴縣界。……宋狀元馮時行、明大學士王應熊俱讀書於此。”即縉雲山在壁山境內。
時行籍貫,以璧山為是,縉雲山(今屬重慶市北碚區)下樑灘壩有其祖宅,自幼讀書於此。樂磧,或有其母親祖屋。愚意時行入仕後,在樂磧置產,家在樂磧(參見後述)。樂磧乃長江北岸一大鎮,水路交通便利,向不屬璧山,在清則屬江北或巴縣,在民國則屬巴縣,依現今重慶轄區則屬渝北區

馮時行生平簡介

馮時行 馮時行
馮時行少時讀於巴縣縉雲山寺,得中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恩科狀元。以忤當道,當為雲安(今重慶市雲陽縣)尉。南宋建炎元年至三年(1127—1129)調任奉節尉調,建炎四年至紹興四年(1134),調任江原丞,任職期中,顯露才華,深受川陝撫諭楊願器重,極力推薦,旋擢左奉禮郎。紹興五至六年知丹梭縣。紹興七年(1137)奉召入京任左朝奉議郎(皇帝身邊諮詢官)。時金兵已佔汴梁(北宋都城今開封)十載。時行力主抗金,於紹興八年晉見高宗,呈上《請分兵以鎮荊襄疏》,奏金人議和不足信,請選大臣重兵鎮荊,使岳飛得以專力致於江漢間。被主張和議的高宗斥之為“杯羹之語”。紹興九年(1139),出任萬州知府,鎮邪鋤惡,為民除害,惠農勸學,為地方積蓄了一批錢財。紹興十一年(1141),轉運判官李炯,企圖以提取萬州大量積錢,向朝廷獻媚固寵,率500飛虎軍強行提取,時行堅決反對,被提刑何麒彈劾,罷官削職,除名《大宋狀元錄》,輾轉流離萬州、開江間近兩年。
紹興十四年底由萬州回到家鄉樂磧,氣憤之下,將原籍“樂磧”改為“落磧”(今洛磧得名緣由)。稍後,到縉雲山置田地,建房辦學,“坐廢”十七年之久。直到秦檜死後,紹興二十七年(1157),馮時行才又復起知蓬州(今四川蓬安縣)。紹興二十八年(1158)冬,又薦知黎州(今四川漢源);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人背盟,馮時行被高宗再次召見,上《請易田師中用張浚、劉綺疏》,疏中説:“自古未有人主退而能使天下進,人主怯而能使天下勇,今之形勢,願陛下舍一己之好惡,勉用張浚、劉綺、李顯忠等將領抗金。”並提出“宜省官吏,減州郡冗卒”。擢右朝請大夫,提點成都府刑獄,經劃邊事,卓有功績。孝宗隆興元年(1163)逝世於雅州(今雅安),時年63歲。死後被追為“古城侯”,初葬雅州古城,後移葬巴縣魚嘴沱(今江北區魚嘴鎮)。
乾道五年(1169),雅州(今四川雅安)民眾曾斥錢七十萬,為馮時行立祠廟。《古城馮侯廟碑》載:“大眾斥七十萬錢,縛屋二十五盈,中為堂,塑侯像,挾以兩廡,民歲時歌舞其下,水旱厲疾,必禱侯。”馮時行故鄉洛磧有“縉雲故里”、“狀元井”、“狀元橋”等紀念建築。

馮時行著述名錄

相關研究書籍 相關研究書籍
著有《縉雲集》四十三卷(《宋史·藝文志》),已散佚,明嘉靖中李璽刊為《縉雲先生文集》四卷,卷一至三為詩。馮時行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縉雲文集》為底本,校以清趙氏小山堂抄本(簡稱小山堂本,藏北京圖書館)。另從《永樂大典》等書輯得之集外詩,編為卷四。《四庫全書·縉雲文集·提要》雲其詩:“忠義之氣隱然可見。”

馮時行相關文獻

明·王應熊撰文
馮時行,字當可,號縉雲。重慶在宋為恭州。公恭州之南樂磧人。少讀書巴縣之縉雲山寺,故號縉雲。
宣和間,狀元及第,宰通義之丹稜,有惠政異績,以奉禮郎,赴行在所,時秦檜主和議,忤之者立見貶逐。公召對,力主和議不可信,至引漢高帝分羹事為喻。帝曰:“朕不忍聞!”頻蹙而起。檜乃謫時行知萬州,部使者至,承風旨附會抵罪,由是居里社十餘年。權奸死,起守蓬黎(今蓬溪天彭),而以提點成都刑獄終焉。
《彝堅志》載:公守萬州日,州有舞陽侯廟,公以樊噲從高祖入蜀,而萬州落南,非噲所至,是必夷鬼假託以取血食,即日撤其祠。未幾,出睹事,見偉丈夫被甲持戟坐於公庭。馮叱之。掀髯而怒曰:“吾乃漢舞陽侯廟食千歲君,見毀撤,吾無所歸。”馮歷詆其生平所為,不少懾,神奄奄而滅。
朝奉郎推發遣雅州軍事、沿邊都巡檢使蹇駒撰《古城馮侯廟碑》,雲:“提點成都府刑獄事馮侯,隆興元年死其官。侯有功業於當時。死凡四年,名山進士喻大中合邦人之思,築宮於縣之古城,以俎豆侯。又三年,駒來守雅州,考侯事之終始,刻之石。先是,經界之禍,此邦實烈;方經界之令甫頒,民恐懼奔走,徇朝廷之法,不敢輕售其奸。法既行久且玩,奸民始生心,爭為僥倖之,索取前日久令紛更之,而弊始錯出。跬步之田而受倍蓰之税。連阡陌者以巧幸入輕租,貧者破產業瘠溝中枕藉,幾蹈湯火之酷將且十年。而侯持節而來,問民疾苦,首得此,蹙然寢食不遑。毒於民者莫烈此。即閉閣書奏報天子,乞仍其故。既畫可行,民歡迎曰:‘吾今更生矣!’及侯死,民聚哭曰:‘我有屋廬,侯畀我;使獲弛然,安居其下;我有田疇,以耕以飽,皆侯之賜;雖一飯必祝。’大中斥七十萬錢縛屋二十五楹,中為堂,塑侯像,挾以兩廡,民歲時歌舞其(下)。水旱厲疫必以禱,侯亦能出為禍福,以恐動其民而食其土。自侯為部使者,經畫便事尤縝密,此邦著之令甲,世守焉。”
侯所在,政卓異多;去,思民必祠之。夫考風俗,著其嬍惡,太守事之,是故為之記,而系之以聲詩,使邦民歌以妥靈。詩曰:
潔樽罍兮酒洌清,籩豆靜嘉兮肥腯其牲,坎坎擊鼓兮式和且平,攜持父子兮進侯庭,維廟孔嚴兮有覺其楹,寢簟孔安兮維侯是寧,維侯相民兮式臨爾誠,雨我公田兮淡淡其盈,欲暘而暘兮牸犢肆耕,厲鬼驅左兮風木暴盲,維侯是安兮侯無遽徵。
公明果敢斷,足當大事。居里社時,授徒講道,安貧淡如也。文尤高,古人不敢呼其名。第目為縉雲先生雲。

馮時行作品選摘

詩作
【布被】
天地一指耳,笑付杯中春。矇頭布衾在,得失更勿論。
前時曳竹杖,步過桑麻村。買費一千錢,十年度寒温。
恭儉德之基,福謙有鬼神。未能行於人,敢不施諸身。
【村居】
飛蛾故故撲燈光,風雨瀟瀟打紙窗。人為官方搔白首,虎來村落渡清江。
猿啼冷日誰家夢,故國愁牽幾曲腸。籬菊何曾憂戰伐,夜添寒蕊趁重陽。
【冬至有感】
蕭辰俯仰及嚴冬,白髮空雲是至公。造雪不成天本恕,喚梅未醒句無功。
可能人事無消長,只待天時有變通。節物相關愁似醉,一庭霜葉一窗風。
【客丹稜天慶觀夜坐】
家山千里秋風客,搔首夜深寒雨窗。萬古興亡心一寸,孤燈明滅影成雙。
鬢邊日月如飛鳥,眼底塵埃擬漲江。高枕欲眠眠不穩,曉鍾迢遞發清撞。
【謝馮貫道惠小舟】
先生憐我欲歸休,為我添錢買小舟。老去尚餘州縣業,見來便起江湖秋。
有名如合稱聱叟,無夢焉能賣直鈎。他日相隨鷗鳥外,短篷煙雨醉懵頭。
【有感】
俯首趨時獨自嫌,年來壯膽尚相淹。神鋒不及錐頭利,花蜜翻虧蔗尾甜。
萬里水雲閒有約,一牀墳籍靜無厭。明珠自得非他得,懶更驪腮著手拈。
【過鐵山驛】
來時趁作世情遊,歸去淒涼遣客愁。萬事世間多反覆,一生此地幾春秋。
天寒樹老葉全脱,水落岸高溪不流。行路崎嶇縱難料,江湖付與一孤舟。
【感事詠菊】
寒花冷豔為誰發,霜露泠泠祗汝侵。弱質向人如有託,清香絕世本無心。
會逢仙老收靈藥,不用騷人費苦吟。十載豈無陶靖節,東籬蕭索待知音。
【見張魏公二首】
四海於今望治安,當頭退避也應難。是非歷歷開新聽,變化紛紛入靜觀。
孰把後圖歌寤枕,再將前事倚危欄。重拈今古看奇特,幸記塵冠久不彈。
【二月將半雨過花盛開二首】
最憐半見或不見,更惜欲開猶未開。樹遠祗疑隨水去,枝低還似傍人來。
不堪小蕊樽前落,可忍殘紅砌下堆。著盡工夫春自去,不須風雨惡相催。
【和楊良卿韻新自興元歸見貽二首】
人間平地有危機,歸去應先未辱時。少著青衫元自懶,老簪華髮更何疑。
向曾汩沒痕猶在,尚此廉纖愧自知。惟有冥鴻心一寸,從今寤寐考槃詩。
【詠梅】
策骨寒瘦枯梅枝,梅花開時徵我詩。我詩悲瘁作無意,借梅代我陳其詞。
梅雲最先得春意,桃花亂攙作佛事。千年冷落空自知,今日相看合何似。
迦葉眼睛誰不有,先覺我當為上首。普令世界識春光,南枝待入瞿曇手。
詞作
【驀山溪·村中閒作】
艱難時世。萬事休誇會。官宦誤人多,道是也、終須不是。
功名事業,已是負初心,人老也,發白也,隨分謀生計。
如今曉得,更莫爭閒氣。高下與人和,且覓個、置錐之地。
江村僻處,作個老漁樵一壺酒,一聲歌,一覺醺醺睡。
【點絳唇】
江上新晴,閒撐小艇尋梅去。自知梅處。香滿魚家路。
路盡疏籬,一樹開如許。留人住。留人不住。黯淡黃昏雨。
【點絳唇】
眉黛低顰,一聲春滿流蘇帳。卻從檀響。漸到梅花上。
歸卧孤舟,梅影舟前颺。勞心想。岸橫千嶂。霜月鋪寒浪。
【夢蘭堂·送史誼伯倅潼川】
小雨清塵淡煙晚。官柳殢花待暖。君愁入傷闕眼。芳草綠、斷雲歸雁。
酒重斟,須再勸。今夕近、明朝乍遠。到時暗花飛亂。千里斷腸春不管。
【玉樓春】
杏花微露春猶淺。春淺愁濃愁送遠。山拖餘翠斷行蹤,細雨疏煙迷望眼。
暮雲濃處輕吹散。往事時時心上見。不禁慵瘦倚東風,燕子雙雙花片片。
【虞美人·詠荼縻】
東君已了韶華媚。未快芳菲意。臨居傾倒向荼コ。十萬寶珠瓔珞、帶風垂。
合歡翠玉新呈瑞。十日傍邊醉。今年花好為誰開。欲寄一枝無處、覓陽台。
【虞美人】
芳菲不是渾無據。只是春收取。都將醖造晚風光。百尺瑤台、吹下半天香。
多愁多病疏慵意。也被香扶起。微吟小酌送花飛。更拼小屏幽夢、到開時。
【虞美人·重陽詞】
去年同醉黃花下。采采香盈把。今年仍復對黃花。醉裏不羞斑鬢、落烏紗。
勸君莫似陽關柳。飛伴離亭酒。願君只似月常圓。還使人人一月、一回看。
【醉落魄】
點酥點蠟。憑君盡做風流骨。漢家舊樣宮妝額。流落人間,真個沒人識。
佳人誤撥龍香覓。一枝初向煙林得。被花惹起愁難説。恰恨西窗,酒醒烏啼月。
【漁家傲·冬至】
雲覆衡茅霜雪後。風吹江面青羅皺。鏡裏功名愁裏瘦。閒袖手。去年長至今年又。
梅逼玉肌春欲透。小槽新壓冰澌溜。好把升沉分付酒。光陰驟。須臾又綠章台柳。
【點絳唇】
閒居十七年,或除蓬州。二月到官,三月罷歸。同官置酒,為賦點絳唇絳唇作別
十日春風,吹開一歲間桃李。南柯驚起。歸踏春風尾。
世事無憑,偶爾成憂喜。歌聲裏。落花流水。明日人千里。
【青玉案·和賀方回青玉案寄果山諸公】
年時江上垂楊路。信拄杖、穿雲去。碧澗步虛聲裏度。疏林小寺,遠山孤渚,獨倚闌干處。
別來無幾春還暮。空記當時錦囊句。南北東西知幾許。相思難寄,野航蓑笠,獨釣巴江雨。
【天仙子·荼縻已凋落賦】
風幸多情開得好。忍卻吹教零落了。弄花衣上有餘香,春已老。枝頭少。況又酒醒鶗鴂曉。
一片初飛情已悄。可更如今紛不掃。年隨流水去無蹤,恨不了。愁不了。樓外遠山眉樣小。

馮時行軼事典故

《不懂規矩的馮時行》
紹興九年,也就是公元1139年,馮時行出任萬州知府。此時的萬州,民生凋敝,破敗不堪,毫無生氣。一天,馮時行沿着碼頭行走,思量如何治理萬州,突然間,看見一個老婦人徑直往江心走去——她要自尋短見!
馮時行立刻差人將老婦救回,攙扶她坐在岸邊,詢問老婦為何要自尋短見。須臾之間,老婦生死兩地,睜開眼睛看着面前這位大人,雖然第一次見面,但卻有一種説不出的親切感,就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將自己的不幸和盤托出:原來這位老婦,本是萬州江邊的一位住户,幾代人打漁為生。因這兩年,官府賦税越來越重,丈夫和兒子為了能多打些魚,被迫涉險到江中更遠處打漁,好不容易有了更大收穫回來時,卻被惡霸孫奇虎搶了魚,並毒打致死。
馮時行氣憤之極,強壓怒火,沉沉地問道:“那您怎麼不去官府伸冤,卻跑來沉江呢?”
“大人有所不知,這孫奇虎有轉運判官李炯大人做後台,沒人敢惹。”老婦越説眼淚越多。
馮時行安慰老婦:“您放心,這件事我管了。”沒過多久,馮時行收集到惡霸孫奇虎幾年來犯下的罪行,狀紙足有一尺多厚,馮時行當眾宣判:惡霸孫奇虎為患鄉里,惡跡累累,立馬上報朝廷,秋後問斬!百姓拍手稱快,但萬州轉運判官李炯卻懷恨在心。
馮時行看着大家久違的笑臉,高聲説道:“諸位鄉鄰,我馮時行是來和大家一起治理萬州的,這些日子,我走遍了萬州的每一個縣、鄉,有的地方臨水,那就打漁,有的地方近山,那就養蠶,大部分縣鄉土地肥沃,那就種田,一句話,就是讓大家安居樂業。”
百姓歡呼雀躍,感到了多年來沒有過的踏實。馮時行説到做到,清閒之時下到鄉野,指導農桑,甚至就在鄉野開辦學堂,給孩子上課,教大人識字,一掃初到萬州時的死氣沉沉,換來一片清明祥和的生機勃勃。
有一次夏稻收割之後,鄉紳們給馮時行送來兩擔新米,讓他嚐嚐新鮮,馮時行無法推脱,不得不收下稻米,但堅持以市價折成錢物抵米;有人給他送魚也是如此,甚至還挽留送魚人一起吃飯,結果弄得這些“送禮之人”不敢再討“無趣”,也就斷了這種風氣。但百姓心裏都感恩馮時行,在上繳賦税之時,少有拖沓,漸漸地,官倉中餘糧增多,府庫中錢財增加,這就讓轉運判官李炯垂涎不已。
一日,李炯登門拜訪馮時行,開口直奔主題:“恭喜馮大人,賀喜馮大人!”
馮時行一看是李炯,頗感意外。當初剛到萬州,就斬了他的爪牙孫奇虎,事後,李炯懷恨在心,所以基本上沒有往來。可今天李炯親自上門,定有蹊蹺,於是淡淡地問了一句:“李大人,不知馮某喜從何來?”
“哈哈……馮大人是揣着明白裝糊塗呢?你這兩年,在萬州任上幹得風生水起,倉庫之中錢糧不少,只要我們把這些錢糧孝敬朝廷,那你我就可以扶搖直上啊。”
“孝敬朝廷?朝廷的賦税已經盡數繳清,難道還有名目?”馮時行明知故問。
“呵呵……馮大人,這朝廷賦税是繳完了,但還有些名目需要打點。説白了,就是拿到京城孝敬秦檜秦丞相。想必你也清楚,你的前任萬州知府政績平平,為什麼可以順風順水,官升一級呢?”李炯乾脆説破其中奧秘。
“哈哈……李大人,你打錯算盤了,馮某絕不會拿百姓的血汗錢,來滿足一己之私的!”馮時行轉過身去,厲聲喊道:“送客!”
李炯一看馮時行變臉了,以為是馮時行假作清高,不但不知趣,反而接着説:“馮大人,果然清廉,李某佩服。但是我想告訴馮大人的是,這是歷年來地方上的規矩,如果到了時間不送到京城丞相府,秦丞相是要怪罪的。”
“什麼規矩?誰立的規矩?給誰立的規矩?馮某這裏,只有百姓和朝廷,朝廷賦税,重不傷民,這是朝廷的規矩;為官一任,兩袖清風,這是做官的規矩。現在朝廷正在危難之際,外有金兵犯境,內有天災不斷,如果再加上你們這些人,掘地三尺,榨取民脂民膏,百姓怎麼活?”馮時行的話擲地有聲。
“好,馮時行,你不懂規矩,就不要怪我不客氣了!來呀,飛虎軍何在?給我開庫取錢!”氣急敗壞的李炯一聲令下,五百飛虎軍直奔官庫。
馮時行一看大事不好,立刻前往官庫,坐在大門口,厲聲呵斥:“你們是朝廷的軍隊,應該保衞百姓的安寧,可你們今天卻公然無視朝廷法度,強取朝廷財物,霸佔百姓的血汗,簡直無法無天,你們想要拿走官庫中一枚銅錢,就必須從我身上踏過去!”
飛虎軍看着平日裏文弱斯文的馮知府,此刻卻如同下山猛虎一般,聲若洪鐘,氣勢逼人,直嚇得連連後退。聞訊趕來的百姓,迅速圍攏馮時行,扇形排開,擋住官庫,直面李炯和飛虎軍:“要踏馮大人,先踩我們!”
李炯一看場面越來越大,百姓越聚越多,甚至飛虎軍中也有人開始倒戈,對自己不利,只能收兵,憤憤而去:“哼,馮時行,你等着!”
百姓看着李炯等人離開,忙攙扶起已經筋疲力盡的馮時行。
此後不久,李炯為了自保,怕秦檜怪罪,連夜寫信密告秦檜,説馮時行不但不識時務,反而沽名釣譽,煽動百姓鬧事。秦檜接到密信,趁着殘害岳飛等抗金名將之際,隨便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將馮時行削職為民,發回原籍。
馮時行被迫離開萬州,準備登船回鄉。可誰知萬州百姓早已在碼頭恭候多時,默默垂淚,但沒有一個人手裏拿着東西。馮時行又驚又喜又悲:驚的是能有這般場景為自己一介布衣送行;喜的是百姓才是真懂得自己的人,不枉自己清廉一任;悲的是,自己一去,那官庫中的百姓心血就會付諸東流。面對此情此景,他千言萬語卻無從説起,只哽咽説道:“諸位鄉鄰,馮某告辭了!”説完,頭也不回,離岸登船,聽不見江水滔滔,滿耳盡聞百姓呼喊聲;看不見羣山巍巍,滿眼盡是辛酸離別淚。
船漸行漸遠,慢慢消失在浩浩長江中,但馮時行的清廉卻傳遞了千年,感動了千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