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去非

鎖定
馮去非(公元1188~1265年),字可遷,號深居翁,南康軍都昌(今江西省都昌縣)人。馮去非是南宋朱子門人理學名家馮椅之子, [4-5]  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多年 [3]  創辦“去非書舍”,教授包括丞相江萬里在內的諸多弟子,著述頗豐,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 [6] 
本    名
馮去非
可遷
深居翁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出生地
江西都昌
出生日期
1188年
逝世日期
1265年

馮去非人物生平

馮去非自幼聰敏,勤奮好學,與其兄弟一起隨父學習儒家經典,常讀書至夜半。待其稍長,便通理義,文思泉湧。嘉定癸酉年(1213年)、己卯年(1219年),兩次鄉試俱為第一。嘉定丙子年(1216年)參加鄉試時,時為主考官的王遂得其卷後,將其列為第一的人選,後因與江沆聊及此事而誤啓了卷封,只得將第二名遞補為第一。時人論及此事,多為馮氏叫屈。去非初次應舉高中解元后,被重金聘為白鹿洞書院山長。此後,馮去非便講學於江淮浙之間,多來往於揚州、潤州(今鎮江)、吳門等地,以才聞名於江南,得到了趙葵吳淵的極力推崇。
淳祐元年(1241年),馮去非登進士第,初授滁州户曹。淳祐二年(1242年)六月,宋理宗命餘玠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全面負責四川防務,馮去非為制置使司準備差遣,隨餘玠守四川。此後十年間,馮去非作為餘玠的幕僚,參與謀劃對蒙作戰,協助餘玠構築了易守難攻的山城防禦體系。由於餘玠治蜀成效顯著,大大提高了宋軍的戰鬥力,四川也由防禦轉入進攻,抗蒙形勢一片大好。淳祐十三年(1253年),因丞相謝方叔屢進讒言,餘玠遭理宗猜忌而憤懣成疾,於同年七月暴卒,馮去非亦因此被罷為郴州桂陽丞。不久,又遷為淮南東路轉運司幹辦。淮東轉運使司治所在儀真(今江蘇儀徵),儀真有一座歐陽修東園,轉運使黃濤打算將其拆除改為佛寺,當時黃濤已經許諾舉薦去非,但去非堅決反對此事,力爭不得,便寧可不接受他的舉薦,意欲告假離去。去非此舉,得到時任兩淮制置使丘嶽的高度讚賞,併力勸其留任。
淳祐十三年(1253年),由淮東轉運司幹辦改宣教郎,出知會稽縣,因當時賈似道鎮守兩淮,又改知寶應縣(今屬揚州市),不久即升為壽春府通判,進而又由發運司主管移兩浙轉運司。寶佑四年(1256年)初,受王遂李性傳江萬里董槐程元鳳等人的大力舉薦,徵召入朝擔任宗學諭,累遷左諫議大夫。
寶佑四年(1256年)六月,時為侍御史兼侍讀的丁大全諂媚弄權,誣陷彈劾右丞相董槐,致董槐被罷。丁大全得以進升為右諫議大夫,因不滿大全專橫弄權,太學生劉黻、陳宗、黃鏞、曾唯、陳宜中、林則祖等六人率領太學、武學和宗學的學生們,跪在宮門前聯名上書,劾奏大全奸邪誤國、不堪重用。宋理宗對此大為惱怒,下詔禁戒三學(太學、武學、宗學)學生,並在三學的門口立石碑,讓官員和學生們在石碑下方簽名以示順服,唯獨去非不肯書其名。同年十一月,丁大全又唆使其同黨監察御史翁應弼、吳衍彈劾太學和武學學生劉黻等八人不守禮法,理宗下詔將劉黻等人削籍並流放江西、湖南州軍,另外還對參與此事的七名宗學生削籍並交由外宗正司關押。馮去非為解救被關押的宗學生,再次上書進言為諸生辯護,理宗不聽進言。不久,又進丁大全為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見皇帝昏聵如此,時為參知政事的蔡抗也心灰意冷,堅決辭官回鄉。寶佑五年(1257年),馮去非也因屢進忠言而被罷免。罷官後,馮去非坐船回鄉,途中夜晚停靠在金、焦山時,偶遇僧人來訪,去非最初不知其為丁大全派來的説客,對僧人熱情款待。談話間,僧人便找機會向去非表達丁大全的挽留之意,希望去非”暫時不要回鄉,在此處住上幾日,便可以等到朝廷重新任用的詔書“,並懇請留下書信給他帶回去覆命。去非聞言,非常氣憤,正色道:"程丞相、蔡參政牽率老夫至此,今歸吾廬山,不復仕矣,斯言何為至我!"嚴詞拒絕後,便不再説話了。
此後,去非便居家著述,閉門謝客,準備安享晚年,並於景定元年徙居瑞陽。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丁大全遭貶黜,理宗為三學事平反,遣使詔命去非主管仙都觀(在今撫州),知興國軍。景定五年(1264年)三月,去非得知好友馬光祖出任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趙葵寓居於溧陽,便從興國軍治所永興(今湖北陽新)千里泛舟、揚帆而東,期間與二公相得甚歡。鹹淳元年(1265年),偶染微恙,卒於寓舍,享年七十八歲。
去非一生仕途坎坷,輾轉任職州縣間,品級雖不高,亦皆有實職,但因其為官清正廉潔,死後竟無餘財,幸得馬光祖與兩淮制置使李庭芝二位友人捐贈喪費,而李庭芝又為安排舟船,其靈柩才得以運回都昌故里。後與夫人合葬於泓潭之東坳上石骨嘴。
馮去非與右丞相程元鳳、參知政事蔡抗交好,時有書信往來。吳文英有詞與之唱酬。《全宋詞》從《陽春白雪》中輯其詞三首。景定三年,馮去非曾為範晞文對牀夜語》作序,並有書信一首,自署“深居之人”。論詩以氣節自尚。

馮去非歷史記載

《宋史》·卷四百二十五·列傳第一百八十四·馮去非本傳原文:
馮去非,字可遷,南康都昌人。父椅字儀之,家居授徒,所注《易》、《書》、《詩》、《語》、《孟》、《太極圖》,《西銘輯説》,《孝經章句》,《喪禮小學》,《孔子弟子傳》,《讀史記》及詩文、志錄,合二百餘卷。
去非,淳祐元年進士。嘗幹辦淮東轉運司,治儀真,歐陽脩東園在焉,使者黃濤欲以為佛寺,時已許薦,去非力爭不得,寧不受使者薦,謁告而去。寶祐四年,召為宗學諭。丁大全為右諫議大夫,三學諸生叩閽言不可。帝為下詔禁戒,詔立石三學,去非獨不肯書名碑之下方。監察御史吳衍、翁應弼劾諸生下獄,去非復調護宗學生之就逮者。未幾,大全籤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蔡抗去國,去非亦以言罷。歸舟泊金焦山,有僧上謁,去非不虞其為大全之人也,周旋甚款。僧乘間致大全意,願毋遽歸,少俟收召,誠得尺書以往,成命即下。去非奮然正色曰:"程丞相、蔡參政牽率老夫至此,今歸吾廬山,不復仕矣,斯言何為至我!"絕之,不復與言。

馮去非個人作品

馮去非一生勤於著述,辭官後與其弟馮去疾一起刊刻興國本《四書集註》。著有《易象通義》、《洪範補傳》。《全宋詩》收錄其詩作有《所思》《鳳凰台》《江上》《偶成》《祁門道中》等,《全宋文》收錄有《與範景文書》《對牀夜語序》《實濟院記》《至德讓吳太伯贊》等41 篇。

馮去非《所思》

雁自飛飛水自流,西風不寄小銀鈎。斜陽何處橫孤簟,十二闌干一樣愁。

馮去非《喜遷鶯》

涼生遙渚。正綠芰擎霜,黃花招雨。雁外漁村,蛩邊蟹舍,絳葉滿秋來路。
世事不離雙鬢,遠夢偏欺孤旅。送望眼,但憑舷微笑,書空無語。
慵覷。清鏡裏,十載征塵,長把朱顏污。借箸青油,揮毫紫塞,舊事不堪重舉。
間闊故山猿鶴,冷落同盟鷗鷺。倦遊也,便檣雲舵月,浩歌歸去。

馮去非《點絳唇》

秋滿孤篷,翠蒲紅蓼留人住。一簾香縷。邊影驚鴻度。小據胡牀,舊事新情緒。憑誰訴。
蠟燈犀塵。擬共西風語。

馮去非《鳳凰台》

許大乾坤裏,那無一鳳鳴。台欹紅日晚,梧拂翠雲生。
瑣瑣六朝夢,悠悠千古情。寒潮如有恨,時打石頭城。 [1] 

馮去非親屬成員

父親:馮椅,朱子門人、南宋名儒、理學家。
兄弟:馮去疾,馮去辨,馮去弱。
夫人:原配黃氏,理學名家黃灝之孫女;繼室蔡氏,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蔡元思之女。
兒子:馮宣義(1204~1280年),又名百三,字致大,號直庵。宣義天資穎異,博覽書史,登寶祐元年癸丑(1253年)進士,知瓊州府事。娶舒氏,生二子:仟三、仟九。歿於祥興三年(1280年),葬於石塘山。其夫人舒氏葬浤潭之東楊家坂段家背。

馮去非人物評價

馮去非出任地方官時,清正廉潔;在朝廷為官時,剛正不阿,不附權貴,其高風亮節,為時人稱頌。
馮去非出仕前,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創辦“去非書舍”,教授了包括江萬里(南宋丞相)在內的諸多弟子。退居都昌後,又繼續在家講學、授徒,為朱子學和易學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馮去非去世後,其好友潛山老叟釋文珦寫了一首《馮深居輓詞》 [2]  ,便是對其高尚品格和蓋世才華的高度概括,原文如下:
天地一深翁,匡廬氣所鍾。親傳厚齋業,優得考亭宗。勁筇霜崖竹,高標雪嶠松。
滄溟含雅量,幹莫避辭鋒。元老皆知敬,憸夫獨不容。畏塗嘗跌足,道院暫潛縱。
冤白州麾晚,身亡奠斝重。魂應歸帝所,人盡哭堂封。有道存方冊,無名上景鍾。
死生今隔異,湖海昔過從。芻束無繇致,愁凝五老峯。 [2] 
參考資料
  • 1.    馮去非詩作  .“詩詞名句網”[引用日期2012-08-14]
  • 2.    (宋)釋文珦.《潛山集》.清抄本,1792(清乾隆五十七年):卷十二 十二 馮深居輓詞
  • 3.    (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曾棗莊,劉琳.《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9月:第226-228頁 《深居馮公墓銘》:“南康馮氏,世以儒名,至厚齋始得朱文公而師之” ,“次去非,辛丑進士,知興國軍”,“去非字可遷”,“公方捷應舉,已而腐餘之習,博書懷傳,窮搜恣觀,不究其端極不止。諸公傾搆重幣聘請為白鹿書院山長,與後先升堂,復分金陵講席。”
  • 4.    (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曾棗莊,劉琳.《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9月:卷七六九七 第二二七頁 孫德之 四 《深居馮公墓銘》:“鹹淳改元(公元1265年),微恙終於寓舍。馬公、淮閫李公各致喪費,李公又為具舟楫,始得浮柩以歸。年七十有八,階某官。”
  • 5.    馮青.朱熹再傳弟子馮去非家世及交遊考.南昌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版),2016年12月:第47卷第6期 :”深居馮氏,即是馮去非(1188~1265),字可遷,號深居”,“馮椅生四子,《江西通志·人物誌》載: “子四 人: 去非,仕至諫議大夫; 去辨,仕至侍郎; 去弱,知寧 國府; 去疾,直徽猷閣。”
  • 6.    [6]馮青.朱熹再傳弟子馮去非家世及交遊考.南昌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版),2016年12月:第47卷第6期 :“自小隨其父馮椅接受理學……他仕宦經歷較為簡略,除此而外,主要精力亦是用來傳播義理之學,著有《易象通義》和《洪範補傳》; 創辦去非書舍,教授包括丞相江萬里在內的諸多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