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雁

(中國當代女詩人、散文家)

鎖定
馬雁(1979年2月28日—2010年12月30日),回族,生於四川成都穆斯林,當代女詩人、散文家。 [1]  [8] 
1997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2000年,與友人共同創建北大新青年網站。2002年,自印詩歌和小説合集《習作選:1999—2002》。2003年,回成都生活。2007年,自印詩集《迷人之食》。2008年,參加當代藝術廣州三年展。2009年9月,獲第四屆珠江國際詩歌節青年詩人獎。2010年4月至9月,成為北京上苑藝術館駐館詩人;11月,獲2010年度劉麗安詩歌獎;12月,編定待出版的隨筆集《讀書與跌宕自喜》;12月28日,赴上海訪友;12月30日晚9時許,在上海因病意外辭世。 [6] 
中文名
馬雁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回族
出生地
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
1979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
2010年12月30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馬雁人物經歷

1979年2月28日,出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回族穆斯林家庭。1985年,就讀於成都六八電機廠子弟小學。1991年,就讀於成都市石室中學初中部。1994年,就讀於成都市石室中學高中部。1997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1997年秋,策劃組織北京大學戲劇社冬季公演。1998年春,加入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與繆川共同負責該社的日常事務,策劃組織該年度北京大學未名湖詩會;同年夏,加入成都詩歌團體“幸福劇團”。1999年秋,擔任《中國圖書商報·書評週刊》文學類書評撰稿人。2000年春,參與策劃組織首屆北京大學未名詩歌節。2000年夏,與胡續冬、馬驊、康赫等友人創建北大新青年網站並擔任高級編輯,擔任文學自由壇、女書等論壇的版主。
2001年,從北京大學畢業;11月,與康赫共同選編《新青年寫作手冊》;同年,小説、散文、詩歌被選編進《北大新才女書》和《北大網事:盜版創世紀》等書。2002年6月,自印詩歌和小説合集《習作選:1999—2002》;同月,小説《天橋》和《桉平的寂寞》發表於《今天》雜誌夏季號;9月,《謀殺》《灌水》《星星的姊妹》等三首詩發表於《中國詩歌評論》第三輯。
2003年4月,為照顧病重的母親,離開北京回到成都生活;9月24日,母親病故。2004年7月,詩作《傍晚,看一場雨》收入《詩歌北大》一書。2006年4月,《香山》《珠子》《你是我重複的病和甜》等三首詩被選入《北大年選·2005詩歌卷》;7月,小説《鐵皮阿童木離家出走的故事》收入《小説北大》一書。2007年,自印詩集《迷人之食》。2008年,參加當代藝術廣州三年展。2009年9月,獲第四屆珠江國際詩歌節青年詩人獎。
2010年4月至9月,成為北京上苑藝術館駐館詩人,其間創作《上苑藝術館》《沙峪口村》《橋梓鎮》等詩作;6月,為《上海文化》第六期策劃組織“詩的問題”專輯,發表創作談《塑料桶》和《自我的幻覺術》一詩;10月,《無力的成就》一文發表於《生活》月刊;同月,《我在中文系的日子》一文收入北大中文系百年紀念文集《我們的青春》;11月,獲2010年度劉麗安詩歌獎;12月,編定待出版的隨筆集《讀書與跌宕自喜》;12月28日,自成都旅行至上海訪友;12月30日晚9時許,在上海閔行區一酒店因病意外辭世。2011年1月1日,葬於上海謝衞路(老滬青平公路)508號回民公墓南十區6—9墓。 [6] 

馬雁主要作品

名稱
首版時間
作品類型
出版社
《習作選:1999—2002》 [6] 
2002年
詩文集

迷人之食 [6] 
2007年
詩集

馬雁詩集 [2] 
2012年
詩集
新星出版社
2012年
散文集
新星出版社
2021年
隨筆集
上海文藝出版社

馬雁創作特點

馬雁主題思想

愛的主題
馬雁在《十二街》一詩中寫下了對於愛情的美好幻想和寄託,也曾借向北島致敬的名義,於痛心之中在《母親》一詩中將自己對母親悲惋的愛,引申為對祖國深沉的愛,以及在《親愛的,我正死去》中對自我情感處於一種低迷狀態下的抒寫等。 [8] 
死亡標籤
“死亡”是貫穿於馬雁整個詩歌創作歷程中最為頻繁的着重性標籤。《謀殺》《死亡是最大的政治》《大同世界》《歡飲》《抒情詩》等詩作,無一不與“死亡”有關。馬雁關於“死亡”的寫作傾向,已成為其在自我生命意識中的慣常表達,這種表達可以説具有某種政治意味上的特質。 [8] 
友情主題
馬雁習慣於為某人作詩以示友誼,在其詩中所表現出的酬唱行為,大多是因為受到友情的促動而生髮出的創作慾望,表達對朋友的告別與懷念之情。 [8] 
宗教內涵
馬雁面對信仰的方式是直接的,她在散文中記述有幾次關於宗教活動的事件,並且都牽連着生與死的根本命題。這種對宗教信仰的思考也影響着她詩歌的創作,她詩中出現的“懺悔”“墮落”“贖罪”“拯救”“裹屍布”等概念均明顯地具有對絕對性的追問意識。 [9] 

馬雁藝術手法

使用隱喻
在馬雁的詩與散文中,有大量關於“痛苦”的描寫,其詩中的“痛苦”不僅僅起到了描述她自身思想與精神的某種狀態的作用,同時它還是一個超個人化的隱喻,涉及歷史的悲劇性與宗教救贖的可能性問題。如《我們乘坐過山車飛向未來》一詩中,“痛苦”一詞共出現了五次,高密度出現除了具有個人史層面上的描述性意義以外,還指向的是詩人生存背後的巨大現實和歷史問題。 [9] 
散文性
馬雁在詩歌創作中有意納入具體的、指稱性的經驗(地名即是一類),加入“散文性”的語言力量,使詩意具有散文特徵。如她的《上苑藝術館》《沙峪口村》《橋梓鎮》《懷柔縣》《北京城》等,均以地點命名。 [10] 

馬雁獲獎記錄

文學類
  • 2009    第四屆珠江國際詩歌節青年詩人獎[6]     (獲獎)    
  • 2010    2010年度劉麗安詩歌獎[6]     (獲獎)    
  • 2015    第十六屆百花文學獎散文特別獎[5]     (獲獎)    

馬雁人物評價

“初讀馬雁的詩令人感到驚喜,我一直琢磨這驚喜來自何處,後來終有答案:就總體而言,中國當下的詩歌太油腔滑調了,而馬雁的詩中那純淨的力量恰好與此形成極大反差。她才華橫溢,尚在摸索,若再有十年,必修成正果——讓我深感上蒼的殘酷:一手賦予她柔情與才華,一手又把她輕輕捏碎。”(詩人北島評) [8] 
“馬雁是以詩人的身份名世的,但她的散文成就更高,我對她的評價是五四以來最優秀的散文家之一。”(詩人秦曉宇評) [4] 

馬雁後世紀念

新書首發紀念會
2012年4月6日晚,《馬雁作品集》新書首發紀念會在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舉行。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