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銜山黃芪

鎖定
馬銜山黃芪(學名:Astragalus mahoschanicus Hand.-Mazz.)是豆科、黃芪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壯,直伸,灰白色,根莖短縮,具分叉。莖細弱,具條稜,被白色和黑色伏貼柔毛。羽狀複葉有9-19片小葉;托葉離生,寬三角形;小葉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總狀花序生15-40花,密集呈圓柱狀;花冠黃色,旗瓣長圓形。莢果球狀,近假2室,每室具1顆種子;種子腎形,慄褐色。 [1] 
分佈於中國四川、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生於海拔1800-4500米的山頂和溝邊。 [1] 
馬銜山黃芪莖稈柔軟,草質鮮嫩,營養豐富,無論青草或乾草各類家畜均喜食,馬、牛最喜食花序,綿羊、山羊嗜食全草。 [5] 
中文名
馬銜山黃芪
拉丁學名
Astragalus mahoschanicus Hand.-Mazz. [2] 
別    名
馬銜山黃耆
馬河山黃芪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豆目
豆科
黃芪屬
馬銜山黃芪
命名者及年代
Hand.-Mazz.,1933

馬銜山黃芪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直伸,灰白色,根莖短縮,具分叉。莖細弱,高15-40釐米,具條稜,被白色和黑色伏貼柔毛。羽狀複葉有9-19片小葉,長5-8釐米;托葉離生,寬三角形,長3-5毫米,先端尖,下面被白色柔毛;葉柄長1-3.5毫米;小葉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0-20毫米,寬3-6毫米,先端鈍圓或短漸尖,基部近圓形,上面無毛,下面連同葉軸被白色伏貼柔毛,幾無小葉柄。 [1] 
總狀花序生15-40花,密集呈圓柱狀;總花梗長達10釐米,被黑毛或混有白色伏貼柔毛;苞片披針形,片1.5-3毫米,膜質,下面有黑色柔毛;花萼鍾狀,長4-5毫米,被較密的黑色伏貼柔毛,萼齒鑽狀,與萼筒近等長;花冠黃色,旗瓣長圓形,長約7毫米,先端微凹,基部漸狹成瓣柄,翼瓣較旗瓣稍短,長約6毫米,瓣片長圓形,先端有不等的2裂,基部具細瓣柄及短耳,龍骨瓣最短,長約5毫米,瓣片半卵形,瓣柄細,與瓣片近等長;子房球形,密被白毛或混生黑色長柔毛,具短柄。莢果球狀,直徑約3毫米,近假2室,每室具1顆種子;種子腎形,長約1.2毫米,慄褐色。 [1] 
馬銜山黃芪

馬銜山黃芪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四川(西北部)、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生於海拔1800-4500米的山頂和溝邊。 [1] 
馬銜山黃芪是一種寒旱生小豆科牧草,山地草原及高寒草原草地的伴生種,常生於海拔2800-3900米的高山、亞高山帶。它的分佈區雖然比較窄,但由於它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耐旱、耐寒,並具有較強的耐牧性,故在天山東段及崑崙山北坡的草原植被中成為一個比較穩定的伴生植物,常因羣落中豆科牧草種類少而起着獨特的作用。在天山南坡的山地草原及高寒草原的乾旱陽坡,它是由穗狀寒生羊茅、冰草、西北針茅等植物建羣的草地中的主要伴生種,有時在局部溝谷可呈羣聚生長。在崑崙山北坡亞高山帶的開闊平緩的北向坡地,它做為亞優勢種與新疆銀穗草、細葉嵩草Kobresia filifolia)共同組成高寒草原草地,因土壤較濕潤,出現許多雜類草,呈現草甸化景觀。 [5] 

馬銜山黃芪生長習性

馬銜山黃芪在天山南坡通常於4月中旬萌發,5-6月分枝,7-8月開花結實,9月枯黃;在崑崙山返青期約遲10余天。 [5] 

馬銜山黃芪主要價值

馬銜山黃芪莖稈柔軟,草質鮮嫩,營養豐富,無論青草或乾草各類家畜均喜食,馬、牛最喜食花序,綿羊、山羊嗜食全草,是夏秋季牲畜爪膘的優等牧草。 [5] 

馬銜山黃芪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