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鈴薯晚疫病

鎖定
馬鈴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黴引起、發生於馬鈴薯的一種病害。此病主要危害馬鈴薯莖、葉和塊莖。 [1]  也能夠侵染花蕾、漿果。 [2] 
馬鈴薯晚疫病是馬鈴薯的主要病害之一,該病在中國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區發生普遍,其損失程度因各地氣候條件不同而異。在適宜病害流行的條件下,植株提前枯死,可造成20-40%的產量損失。由於抗病品種的推廣使用,減輕了病害的危害,但流行年份造成的損失仍然很大。早晚霧濃露重或陰雨連綿的天氣,有利於病害發生,氣温在10-25℃、相對濕度在75%以上為病害流行條件;地勢低窪、植株過密,偏施氮肥,田間相對濕度過大或植株生長衰弱等,亦有利於此病發生。 [2] 
種植抗病品種、選用無病種薯、消滅中心病株是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關鍵措施。 [2]  2020年9月15日,馬鈴薯晚疫病被農業農村部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 [3] 
中文名
馬鈴薯晚疫病
外文名
Potato late blight
危害作物
馬鈴薯
為害部位
莖、葉、塊莖、花蕾、漿果
病原物
致病疫黴

馬鈴薯晚疫病病原特徵

病原物為致病疫黴(學名: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屬鞭毛菌亞門疫黴屬真菌。 [2] 
馬鈴薯晚疫病為害特點和病原體 馬鈴薯晚疫病為害特點和病原體 [4]
致病疫黴菌絲無色,無隔膜。有性世代產生卵孢子,但很少見。主要靠無性世代產生孢子囊,傳播為害。孢子囊無色,大小為22(-23)×16(-24)微米,卵圓形,頂部有乳頭狀突起,基部有明顯的腳胞,着生在孢囊梗上。孢囊梗無色,有分枝,常2、3條分枝從葉片的氣孔或薯塊的皮孔、傷口伸出,即前面所説的白黴。孢子梗頂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脱落後,頂端還可伸長,再另生長孢子囊。孢子囊在水滴中吸水後,其內容物分割成6-12個遊動孢子,從頂端乳頭狀突起處釋放出來。遊動抱子腎贓形,在凹入的一側生2根鞭毛,在水中游動片刻,便失掉鞭毛,形成球形,生出被膜,然後伸出芽管;當温度不適宜時,孢子囊直接萌發生出芽管。但無論是遊動孢子或孢子囊發出的芽管,都能侵入植株的任何綠色部位表皮,更容易從葉片背面侵入;侵入薯塊則是通過傷口、皮孔或芽眼外面的鱗片;靠近地面的薯塊,則隨雨水滲入土中的孢子囊和遊動孢子侵染可能性最大。 [1] 
此外,晚疫病菌還能在菌絲內部形成休眠的褐色厚垣孢子。晚疫病菌的孢子囊和遊動孢子則需在水裏才能萌發。孢子囊產生遊動孢子的最適温度約在10-13℃,而孢子囊直接萌發為芽管的温度範圍較廣,為4-30℃,多在25℃以上形成。菌絲在13-30℃的範圍都能生長,最適温度為20-23℃之間。孢子囊形成的温度範圍是7-25℃。 [1] 
當相對濕度達到85%以上時,病菌才能向空中伸出孢囊梗。孢子囊的形成,需要更高的度,至少要達到95-97%,才能大量形成。孢子囊在低濕高温的條件下,很快就失去生活力。遊動孢子的壽命更短。但在土壤中的孢子囊,在夏季的條件下可以維持生活力達兩個月。 [1] 
晚疫病菌是一種相當嚴格的寄生菌,一般要在活的植株或薯塊上才能生存。在保證營養的培養基上,如在煮麥片、菜豆粉等培養基上均能夠生長。在自然界中除了馬鈴薯以外,只有番茄是重要的寄主。在馬鈴薯收穫後,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薯中越冬,成為來年初侵染菌源。 [1] 

馬鈴薯晚疫病為害症狀

晚疫病發生在馬鈴薯的葉、莖和薯塊上。葉片發病,起初造成形狀不規則的黃褐色斑點,沒有整齊的界限。氣候潮濕時,病斑迅速擴大,其邊緣呈水漬狀,有一圈白色黴狀物,在葉的背面,長有茂密的白黴,形成黴輪,這是馬鈴薯晚疫病的特徵。在乾燥時,病斑停止擴展,病部變褐變脆,病斑邊緣亦不產生白黴。診斷方法,可取帶有病斑的葉子,把葉柄插在碗內的濕沙裏,上蓋一空碗以保潤。如果是晚疫病,經一夜就會在病斑的邊緣上出現白黴,挑出少許白黴用顯微鏡觀察鑑定。 [1] 
莖部受害,初呈稍凹陷的褐色條斑。氣候潮濕時,表面也產生白黴,但不及葉片上的繁茂。薯塊受害發病初期產生小的褐色或帶紫色的病斑,稍凹陷,在皮下呈紅褐色,逐漸向周圍和內部發展。土壤乾燥時病部發硬,呈幹腐狀;而在粘重多濕的土壤內,常有雜菌從病斑侵入繁殖,造成薯塊軟腐。在貯藏中的帶病薯塊,由於窖內温濕度的影響和雜菌的侵染,也可能轉為幹腐和濕腐。 [1] 
馬鈴薯晚疫病

馬鈴薯晚疫病分佈範圍

世界各地馬鈴薯產區都有發生。在中國,西南地區較為嚴重,東北、華北與西北多雨潮濕的年份為害較重。 [5] 

馬鈴薯晚疫病侵染循環

馬鈴薯晚疫病病害循環 馬鈴薯晚疫病病害循環 [2]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 [5]  帶病種薯播種到地裏後,由於病薯內菌絲的侵染,除一部分薯芽失去發芽能力和未出土即死亡外,個別受侵的薯芽出土後,在莖上形成條斑。這些露出地面的條斑,如環境潮濕,表而即產生孢子囊,形成中心病株。從中心病株的病斑上所產生的孢子囊,通過氣流傳播,向本植株的其它部位或周圍的植株重複侵染,引起新的病斑發生。蔓延的範圍逐漸擴大,到全田的植株很普遍地有了病斑時,再經過1-2次重複侵染,便能造成植株普遍提早枯死。感病植株上的一部分孢子囊落到地面,隨着雨水或灌溉水滲入土壤後,萌發而侵入薯塊。在收穫時薯塊可以受地面上的活孢子侵染。 [1] 

馬鈴薯晚疫病流行規律

  • 氣象因素
病害的發生與流行,與氣候條件和馬鈴薯的生育階段都有密切的關係。一般空氣潮、暖而陰沉的天氣,早晚露重,加以經常陰雨的情況下,最易發病。中國大部分馬鈴薯栽培地區的温度,都適於晚疫病發生,因此,濕度對病害發生起決定的作用。如雨水少,空氣度不足,病害就可能不發生或者發生輕微,而相對度在75%以上的潮温氣候發病重。在中國華北、西北及東北等地區,馬鈴薯多春播秋收,7月份的雨量影響病害很大,如雨季來得早,雨量又多,病害就發生得早而重。長江流域各省,一年栽兩季,在第一季正遇梅雨,病害常嚴重發生。
根據氣候特點和馬鈴薯的生育階段與病害的關係,可以預測發病情況。在中心病株出現後,病害的蔓延速度,主要取決於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品種抗病力的強弱。根據各地觀察,在温濕度適於病害發展和種植感病品種的條件下,大約經過10-14天,才可以傳播到全田的每個植株。 [1] 
  • 品種因素
不同品種對晚疫病的抗病力有很大差異,病害流行程度取決於品種的抗病性強弱。一般葉片平滑寬大、表面氣孔數目多,葉色黃綠,匍匐型的品種,容易感病,葉片小而茸毛多,葉肉厚,顏色深綠的直立型品種,比較抗病。病菌在感病品種上產生孢子囊的數量大,發病時間早,蔓延傳播快,易暴發成災。寄主在田間以芽期最易感病,後抗病力逐漸增強,到現蕾期抗病力又下降,開花期感病最重,病害流行也多從開花期開始。 [5] 
  • 栽培管理因素
晚疫病的發生與田間管理水平有很大關係,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重;土壤瘠薄缺氧或黏重土壤,使植株生長衰弱,有利於病害發生;過分密植或株型高大,可增加田間小氣候濕度,有利於發病;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長,有利於發病,增施鉀肥可提高植株抗病性減輕病害發生;旱地比水旱輪作稻田發病,連作田塊(與番茄等茄科作物輪作地塊)比輪作田塊發病重。 [5] 
馬鈴薯晚疫病

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方法

馬鈴薯晚疫病農業防治

  • 選用抗病品種
不同的馬鈴薯品種對晚疫病的抗病力有很大差異,可以推廣抗病品種以有效減輕晚疫病的威脅。雖然抗病品種是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最根本措施,但由於品種抗性受其自身遺傳變異以及外界因子的影響而不斷髮生變化,許多抗病能力強的品種經多年種植,抗性可能會減弱甚至完全喪失,從而導致晚疫病的流行發生和產量損失。 [5] 
  • 減少菌源
選用無病種薯減少初侵染源。留種田除嚴格進行化學保護外,還應增高培土,注意排水,防止病菌隨雨水滲人土中侵染新薯。在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塊、春化等過程中,每次都要嚴格剔除病薯,有條件的要建立無病留種地,進行無病留種。要選擇已過休眠期薯皮光滑細嫩、芽眼深淺一致健康無病、無破損、大小均勻一致、儲藏良好、品種特徵明顯的薯塊作為種薯推廣小整薯(15-50克)播種技術,避免切刀傳病。減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塊、春化等過程中,每次都要嚴格剔除病薯,有條件的要建立無病留種地,進行無病留種。 [5] 
  • 合理輪作
在推廣種植優良感病品種時,要選擇3年以上輪作的田塊,最好不要在馬鈴薯晚疫病的常發區種植。避免與茄科類、十字花科類作物連作或套種,特別是嚴禁與番茄連作。 [5] 
  • 加強田間管理
選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田塊栽植,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抗病力,開花前後加強田間調查,一旦發現中心病株,立即拔除,並摘除附近植株上的病葉,就地深埋,撤上石灰。 [5] 

馬鈴薯晚疫病化學防治

根據氣象條件和發病中心的出現進行晚疫病流行的預測預報,及時對發病中心附近及低窪地進行化學防治,逐步擴大防治範圍。噴藥次數因藥劑種類和氣象條件而定。由於沒有高抗晚疫病的品種,在晚疫病流行時,化學防治是控制馬鈴薯晚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在晚疫病發生初期,要及時清除病株,並進行第一次噴藥,以後根據具體情況,7-10天噴藥一次,一連噴2次。藥劑可選擇58%甲霜靈錳鋅、64%殺毒礬代森錳鋅(大生M-45)、72%克露或69%安克錳鋅等。為防止病菌產生抗藥性,最好不同類型藥劑交替使用。 [5] 

馬鈴薯晚疫病物種管理

2023年3月7日,被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 [6] 
參考資料
  • 1.    《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上[M].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12:467-470
  • 2.    陳利鋒,徐敬友主編.農業植物病理學 第3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02:359-362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 第333號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0-09-17]
  • 4.    黃運霞,黃榮瑞,王助引等編. 蔬菜病蟲害防治圖譜[M]. 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8.08:35.
  • 5.    萬彬.馬鈴薯晚疫病發生特點及其防治[J].植物醫生,2010,23(5):16-17.
  • 6.    《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2023年)》公佈  .農業農村部公報[引用日期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