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路鄉

(貴州省金沙縣馬路鄉)

鎖定
馬路鄉位於金沙縣西北部,東與太平鄉相依,南與大方縣果瓦鄉毗鄰,西與畢節市龍場營鎮隔河相望,北以水邊河遇仙橋清池鎮相連,鄉政府所在地路河村距縣城99公里。 全鄉地理位置為東經105°47′34″-105°55′00″,北緯27°34′08″-27°42′55″,國土總面積為84.07平方公里。有耕地14734畝,其中:田1872畝,土12862畝。
中文名
馬路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金沙縣
地理位置
金沙縣西北部
下轄地區
17個行政村
人口數量
1.69 萬

馬路鄉歷史沿革

鄉境元代屬永寧安撫使司領地;明代屬永寧宣慰使司領地;清代,先屬永寧軍糧府敍永廳所轄,乾隆元年(1736年)劃歸貴州省黔西州所轄,編入平定裏第二甲(馬路、契默、鑄鐘3片區)、第三甲(保安片區);民國30年(1941年)劃歸金沙縣後併為九華鄉,繼改為太平鄉,解放後,1953年建馬路、契默、鑄鐘、保安4鄉,錄屬清池區;1958年,契默、馬路、鑄鐘3鄉合併為東方紅人民公社,保安與陽波(清池鎮內片區)成立安陽人民公社;1963年,契默、馬路、鑄鐘、保安分別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區,公社改鄉;1992年“建並撤”時,以上4鄉合建為馬路彝族苗族鄉

馬路鄉行政區劃

有小巖、龍山、清坪、大丫、鑄鐘、木落、高潮、金聯、桶井、發寨、路河、西牛、金龍、金舟、新田、納尾、興隆17個行政村,68個村民組。總人口14037人,其中:農業人口13841人,佔總人口的98.60%;非農業人口196人,佔總人口的1.40%;少數民族人口3367人,佔總人口的23.90%。居住着漢、彝、苗、白、仡佬5個民族。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彝族苗族人口較多,為新建鄉民族。

馬路鄉地理環境

境內,山屬烏蒙山脈蘆竹山支脈,以低中山地為主,岩石以碳酸岩類為主,碎屑岩類次之,岩溶地貌發育;水屬赤水河水系,水邊河卧牛河環繞,還有溪溝20餘條,均南北走向;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最低處清平村遇仙寨490米,最高處新田如榔樹1322米,路河村高727米。相對高差大,多陡坡山地,氣候資源豐富,植物物種比較齊全;森林面積37830畝,森林覆蓋率30%;荒山草坡15100畝,牧草種類較多,發展畜牧業有較好前景;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温14.2℃,年降雨量874毫米,無霜期280天,年均日照時數980%小時,自然資源豐富,適宜農業生產的發展。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水稻、大豆、馬鈴薯;主要經濟作物油菜花生辣椒;野生植物有天麻香菇、五蓓子及其他中草藥材。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硫、鉛、鋅、錳等,其中:煙煤+無煙煤儲量達5000萬噸,發熱量7000大卡以上,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

馬路鄉經濟概況

馬路鄉是一個經濟落後的民族地方。1992年建制後,尤自“九五”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鄉黨委、政府組織和領導全鄉各族人民,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結合本鄉實際,大搞科技興農,大辦鄉鎮企業,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較快的發展。2000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930萬元;鄉企總產值1000萬元;糧食總產量4564噸;財政收入29.60萬元;農民人均糧食33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795元。大多數農民解決了温飽,實現了糧食增收、農業增效、財税增長、農民增收的目標。

馬路鄉社會事業

交通、通訊、水、電設施得到加強。完成了清(池)龍(場營)公路段改造,新修了發(寨)坪(子頭)和路(河)納(尾)鄉村斷頭公路,總長度達25公里。有8個村通公路,(龍山村已經完成路面硬化)北連田坎,東接石場,西通畢節、大方、四川的交通運輸網絡已形成,對於搞活地方經濟,帶動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全鄉有60%的人口用上了自來水,實現了村村通電;鄉駐地開通了程控電話。文教、衞生、廣播電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全鄉共有學校11所,其中:初中1所,小學10所,有教職工184人,在校學生246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建立鄉村圖書室3個,豐富了農民羣眾的業餘文化生活;農村醫療衞生事業得到加強,有衞生院1個,村級衞生室1個,醫務人員8個,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鄉;有地面衞星接收站、點12個,廣播電視覆蓋率達85%以上。小集鎮建設有所發展,有60多户村民在路河集貿市規劃區建房。

馬路鄉發展目標

昔日的馬路是貧困小山鄉,今日的馬路在前進中發展壯大,各族人民在鄉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以科技為先導,以改革為動力,依託資源優勢,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和特色農業,吸引外來資金,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為全鄉經濟再上新台階而努力奮鬥。 [1] 

馬路鄉領導分工

遊俊(黨委書記、計生協會會長):主持黨委、計生協會全面工作;分管人口計生、脱貧攻堅工作;聯繫金聯村。
孫勇(人大主席):主持人大主席團全面工作;負責水利、教育、國土(地災)工作;分管教育管理中心、國土所(地災辦);聯繫木落村。
劉人木(黨委副書記、鄉長):協助黨委書記工作;主持政府全面工作;聯繫龍山村。
楊韜(黨委副書記):協助黨委書記工作;負責目標考核、脱貧攻堅、民政、民族宗教、老齡、殘聯、政務、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分管考核辦、社會事務辦殘疾人聯合會、扶貧辦;聯繫農業農村工作;協助聯繫金聯村。
肖紅(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主持紀委全面工作,負責黨風廉政和民生監督工作。
楊鵬(黨委委員、組織委員、統戰委員、人大副主席):負責組織、人事、政協、統戰、工會、機構編制、保密、檔案、黨務公開、人大主席團日常事務等方面的工作;分管黨政辦、黨建辦、團委、婦聯、風險辦;聯繫新田村。
成先鳳(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副鄉長):主持武裝部全面工作;負責信訪維穩、衞生、計生協會日常事務、招商引資、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發改、法制政府建設、項目招標籤約、退役軍人、創慢等方面的工作;分管派出所、綜治中心、維穩辦、社會經濟發展辦、信訪辦、司法所、人口計生辦、衞生院(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中心)、新農合辦、退役軍人服務站、創慢辦;聯繫犀牛社區。
羅偉(黨委委員、副鄉長):負責財税、金融、工業、交通、安全、電商、消防、電力、郵政、電信、宣傳、文化、科技、科協、體育、廣播、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危房改造等方面工作;分管財政分局、信用社、村建站(危改辦)、安監站、電管站、郵政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電商辦、創衞辦、道交辦、科技文化信息服務中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聯繫清坪村。
趙遠光(副鄉長):負責農業農村(農、林)、環保、氣象、旅遊工作,具體分管民族宗教工作;分管農業服務中心、林業環保站;聯繫金龍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