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

鎖定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The Race Course Fire Memorial),又稱馬棚先難友紀念碑,位於香港灣仔掃杆埔香港大球場位置上方山坡,咖啡園墳場的“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內,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興建,以悼念民國七年(1918年)2月26日跑馬地馬場大火中的死難者。 [1-2]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是香港唯一為跑馬地馬場大火遇難者而建的紀念碑,展現了民間、東華醫院、政府三方大力賑災,迅速動員善後,輿死扶傷,濟助死傷者家屬的人文關懷。紀念碑最高一層地台建有兩個涼亭,中間一層的中央為紀念牌樓,最低一層有一對化寶塔。 [1] 
2010年12月21日,馬場先難友紀念碑被確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3]  。2015年10月23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馬場先難友紀念碑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4] 
中文名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
外文名
The Race Course Fire Memorial
地理位置
香港灣仔掃杆埔
所處年代
民國時期
保護級別
香港法定古蹟
批准單位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歷史沿革

民國七年(1918年)2月26日,跑馬地馬場進行香港賽馬“週年大賽”第二日賽事期間,草棚看台不勝負荷突然倒塌,引起下層的熟食檔發生大火,死難人數逾600人,成為香港歷史上死傷最嚴重的災難之一。 [2] 
跑馬地馬場大火報紙報道 跑馬地馬場大火報紙報道
當時的香港總督梅含理指示把死者合葬在黃泥涌對面一處名為咖啡園的荒地。東華醫院擬在遺體埋葬之處附近興建永久紀念碑,在主席唐溢川領導下徵集設計,最後選中當時在工務司署任職的何想的設計。堪輿學家李燿村亦協助覓求吉地。 [1]  [5] 
民國十年(1921年)9月9日,墓園興建動工。
民國十一年(1922年),紀念碑動工;同年12月,墓園建成竣工,名為“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之墓”,墓園內立“馬棚先難友紀念碑”作為紀念。 [1]  [6] 
民國十二年(1923年),馬棚先難友紀念碑正式揭幕。 [7] 
1971年、1983年、1993年及2010年,香港賽馬會東華三院曾分別出資修葺馬場先難友紀念碑。 [6] 
2016年1月25日,東華三院就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列為香港法定古蹟舉行碑記揭幕儀式,香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及多名政府官員、東華三院主席何超蕸等主持儀式。 [8]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開幕典禮(1923年)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開幕典禮(1923年)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主要建築

  • 綜述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建於陡峭的山坡之上,面向西北,大致朝向跑馬地馬場。最高一層地台建有兩個雙層八角涼亭,中間一層的中央為紀念牌樓,最低一層有一對化寶塔。 [1]  [5] 
紀念碑有數塊碑石,其中一塊碑文記載選址和施工過程,餘者與紀念罹難者有關。 [5] 
紀念牌樓主牌樓 紀念牌樓主牌樓
  • 紀念牌樓
主要建築
主要建築(6張)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紀念牌樓由花崗石樑柱砌成,屬三間四柱式,頂部全部為四坡頂,蓋上綠色琉璃瓦,屋脊飾有陶塑鰲魚和寶珠。正中的主牌樓刻有福、祿、壽三個大字,下方三開間各有一個古典意大利風格的花崗石壁龕,嵌上雲石碑,其中左開間牆碑文記述大火始末,並提及選址和施工過程;正中為刻有“中西士女之墓”的碑石,並列出遇難者姓名;右開間石碑為英文碑記,下方安放后土碑。 [1]  [5-6] 
主牌樓門樓柱上刻有楹聯:“旅夢安歸驚斷離魂餘劫燼,馬蹄何處嘶殘芳草賸燒痕”。
  • 涼亭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最高一層地台的兩個雙層八角涼亭由八根細長的鋼筋水泥柱支撐,屋頂鋪砌綠色琉璃瓦,亭內有花崗石和水泥造的枱凳,以供休憩。 [6] 
  • 化寶塔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下一層地台建有一對刻有“寶塔”二字的三層八角化寶塔,方便掃墓者在此燒冥鏹。 [6]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全景圖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建築特色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的整體設計糅合西方古典建築與傳統中式建築的元素,紀念牌樓一方面擁有中式建築常見的涼亭、琉璃瓦、陶塑裝飾,另一方面牌樓的石壁則展現出古典意大利風格的裝飾。 [1]  [9]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的地台全部以花崗石條鋪砌,由花崗石級貫連,並有欄杆柱扶手。前方用以支撐最低一層地台的花崗石護土牆則砌成弧形,與傳統中式墳地的造型呼應。紀念碑牌樓及左右涼亭呈現出對稱之美。 [1]  [4]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牌樓及左右涼亭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牌樓及左右涼亭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歷史文化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墓碑記

香港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墓碑記
二等嘉禾章香港太平局員新會李亦梅敬撰
壬戌年孟冬上浣番禺盧頌舉敬書
香港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墓碑記 香港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墓碑記
夏曆戊午,正月之望,港人循故事,賽馬於黃坭湧之野,中西士女雲集,支葵棚以蔭之,簡名之曰馬棚。翌午,不戒於火,觀者駭奔,棚傾,天忽風,火愈熾,須臾為燼。港督梅公哀之,命拾遺胔與劫灰,聚瘞於㗎啡園,徇華俗也。方棚之災也,逸而出者蓋寡,或顛焉,或壓焉,幸而及地,又或阻於器物竹木而不能逾。其呼號慘怛之聲,觳觫待斃之形,耳不忍聞,目不忍見。俄而父尋其子,兄尋其弟,夫尋其妻妾,哭聲又震野而𧺫。予姬陳氏,同罹斯厄,是日亟欲往觀,若有驅而迫之者。嗚呼!豈真有數存其間耶?抑何其所遭之酷也!東華醫院同人聞耗馳援,弗及,召工撿掇殘骸,其猶可辨別者歸之親屬,其不可辨別者,都五百九十餘具,公殯之。事後稽報冊,得六百壹十四人,有舉室焚無人報院及婦孺不知來報者,約又數百人。嗚呼痛哉!同人悲遇難之不幸,以兆城之狹隘,而葬禮之有缺也,謀𨕞葬以慰逝者,當道亦憫其情,遂允醫院前總理何君世光等請,別予鴨巴甸山地,脩廣七萬英尺有奇,乃啓土,則悉屬石質,無容棺所,復環,請仍舊地拓展,政府許之。辛酉九月九日,備禮改葬。壬戌季冬,脩墓工蕆,詳書諸士女名氏,壽之貞珉,以垂久遠。諸君子之捐貲者,別勒於石,志盛德焉。墓之決卜㗎啡園也,議出於青烏家李君耀村,為亡靈求吉壤,足繭不告勞,遍相羣山,謂無逾㗎啡園者,既為之定穴,復定墓,坐巳向亥兼巽幹三分;程督墓工,則何想君,精工程學,規畫周詳,圖式不憚十易稿,故能美善若此,皆韓昌黎所謂得牽連而書者也。 [7]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相關人物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由曾於香港工務司署任職的建築師何想設計。
何想的孫子何湛也是建築師,自小便見家中客廳掛有東華三院贈與爺爺的牌匾,匾上刻有“規劃周詳”。多年後,他見到紀念碑保養欠佳,前方突出山坡的平台有傾側趨勢,故去信紀念碑所屬的東華三院促請維修,東華三院於1993年獲香港賽馬會資助進行大維修,而何湛退休後也加入東華三院文物館的義工團隊,協助整理東華三院的歷史文獻。 [8]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紀念活動

每逢清明時節,東華三院均會派員前往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掃墓。 [2] 
2018年2月26日 ,為紀念1918年2月26日發生的跑馬地馬場大火,東華三院特別在其100週年忌日,於馬場先難友紀念碑舉行公眾紀念活動,多名參加者一同向馬場大火逾600名罹難先友致祭,為罹難者燃燒特製衣紙及遞上鮮花。 [7]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文物價值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紀念牌樓是糅合中西建築元素的佳作,體現了香港中西文化交匯的特色。 [9]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記載了香港跑馬地馬場大火慘劇,事後不忘教訓,香港的消防安全標準亦因這場大火得到改善提升。紀念碑同時也記載民間、東華醫院、政府三方如何大力賑災,即時動員善後,輿死扶傷,濟助死傷者家屬。 [2]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的最大意義,在於反映百年前香港社會的人文關懷精神,至今仍值得借鑑。 [8]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保護措施

2010年12月21日,馬場先難友紀念碑被確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3] 
2015年10月23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馬場先難友紀念碑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4] 
香港法定古蹟 香港法定古蹟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參觀信息

  • 地址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位於香港灣仔掃杆埔。 [1] 
  • 交通
地鐵:銅鑼灣站
城巴:5B堅尼地城銅鑼灣
九巴:936梨木樹 – 銅鑼灣 [1] 
  • 開放時間
每天上午八時至下午四時(年初一至年初三休息)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