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可·貝羅奇奧

鎖定
馬可·貝羅奇奧(Marco Bellocchio),1939年11月9日出生於意大利皮業琴察,意大利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羅馬電影實驗中心導演系。
1961年,自編自導個人首部短片《Colpa e la pena, La》。1965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怒不可遏 [1]  ,該片獲得第1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帆獎。1967年,自編自導的劇情電影《中國是近鄰》獲得第3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  。1969年,與貝納爾多·貝託魯奇等聯合執導的劇情電影《愛情與憤怒》入圍第1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3]  。1976年,獲得第29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銅豹獎。1980年,自編自導的劇情電影《虛無飄渺》入圍第3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4]  。1984年,自編自導劇情電影《亨利四世 [5]  入圍第3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6] 
1991年,自編自導劇情電影《定罪》 [7]  。1997年,由其自編自導的愛情戰爭電影《漢堡王子》上映 [8]  ,該片入圍第5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9]  。2002年,自編自導的劇情電影《信仰時分》 [10]  入圍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1]  。2009年,憑藉自編自導的傳記電影《征服》獲得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2011年,獲得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2015年,獲得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榮譽金豹獎 [12]  ;同年,自編自導的劇情電影《吾血之血》上映 [13]  ,該片入圍第7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19年,自編自導傳記犯罪電影《叛徒》入圍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4]  。2021年7月17日,獲得第7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金棕 [31-32] 
中文名
馬可·貝羅奇奧
外文名
Marco Bellocchio
別    名
馬可·貝洛奇奧
馬爾科·貝洛基奧 [30] 
國    籍
意大利
出生地
意大利皮業琴察
出生日期
1939年11月9日
星    座
天蠍座
身    高
176 cm
畢業院校
羅馬電影實驗中心
職    業
導演、編劇、製片人 [30] 
代表作品
怒不可遏
中國是近鄰
再見,長夜
征服
吾血之血 展開
主要成就
第3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榮譽金豹獎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 展開
主要成就
第3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榮譽金豹獎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
第2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
第7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金棕櫚獎 收起

馬可·貝羅奇奧演藝經歷

馬可·貝羅奇奧
馬可·貝羅奇奧(9張)
1961年,自編自導個人首部短片《Colpa e la pena, La》。
1962年,23歲的馬可·貝洛奇奧從羅馬電影實驗中心導演系畢業後前往英國留學 [1]  ;同年,擔任劇情短片《Ginepro fatto uomo》的導演。
1965年,與同學用小成本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怒不可遏 [1]  ,該片獲得第1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帆獎。
1967年,自編自導由格勞科·毛裏、Elda Tattoli、保羅·格拉齊西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中國是近鄰》,該片獲得第3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 
1969年,與貝納爾多·貝託魯奇等聯合執導劇情電影《愛情與憤怒 [3]  ,該片入圍第1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972年,執導由吉安·馬里亞·沃隆特主演的驚悚電影《把怪物放在首頁》 [15]  ;同年,自編自導劇情電影《以父親的名義 [15] 
1975年,執導紀錄片《解放了的瘋子》。
1976年,自編自導由米凱萊·普拉奇多、Franco Nero、Miou-Miou聯袂主演的劇情電影《凱旋進行曲》;同年,馬可·貝羅奇奧獲得第29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銅豹獎。
1980年,自編自導由米歇爾·皮科利主演的劇情電影《虛無飄渺》,該片入圍第3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4]  ,他憑藉該片獲得第2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
1982年,自編自導由洛烏·卡斯特爾、埃瑪妞·麗娃等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眼睛和嘴巴 [7]  ,該片入圍第3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984年,自編自導由馬塞洛·馬斯楚安尼克勞迪婭·卡汀娜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亨利四世 [5]  ,該片入圍第3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6] 
1988年,自編自導由碧翠斯·黛爾主演的劇情電影《安息日》。
1991年,自編自導由維托里奧·梅佐焦爾諾主演的劇情電影《定罪》 [7]  ,該片獲得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特別獎。
1994年,自編自導由Thierry Blanc、Simona Cavallari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蝴蝶的夢想》。
1997年,由其自編自導的愛情戰爭電影《漢堡王子》上映 [8]  ,該片入圍第5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9] 
1999年,自編自導由法布里齊奧·本蒂沃利奧主演的劇情電影《難以抗拒的温柔》,該片入圍第5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6] 
2002年,自編自導由賽爾喬·卡斯特利托、琪婭拉·康蒂搭檔主演的劇情電影《信仰時分》 [10]  ,該片入圍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1]  ,獲得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特別提及獎,他憑藉該片入圍第15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2003年,自編自導由瑪雅·珊薩主演的劇情電影《再見,長夜 [17]  ,該片獲得第6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小金獅獎,他憑藉該片入圍第48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
2006年,執導由賽爾喬·卡斯特利托、唐娜提拉·芬諾恰羅共同主演的懸疑電影《婚禮大導 [18]  ,他憑藉該片入圍第51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同年,馬可·貝羅奇奧獲得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皮埃特羅.比安奇獎。
2007年,成為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成員 [19] 
2009年,自編自導由喬凡娜·梅索茲毆諾、菲利波·蒂米、福斯托·魯索·阿萊西聯袂主演的劇情電影《征服》,該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20]  ,入圍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1]  ,他憑藉該片入圍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
2010年,由其自編自導的劇情電影《不是姐妹》上映,他憑藉該片入圍第55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
2011年,馬可·貝羅奇奧獲得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2012年,自編自導由伊莎貝爾·於佩爾阿爾芭·洛瓦赫瑪雅·珊薩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沉睡的美人 [22]  ,該片入圍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014年,馬可·貝羅奇奧獲得第58屆意大利大衞獎終生成就獎。
2015年9月8日,由其自編自導的劇情電影《吾血之血》上映,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位貴族女子Maria迫淪為修女,由於她對戀愛自由的嚮往導致了被修道院關了禁閉的故事 [13]  ,入圍第7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016年,自編自導由貝熱尼絲·貝喬、瓦萊里奧·馬斯坦德雷亞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夢中人》。
2017年,自編自導劇情短片《因為一朵玫瑰》。
2019年,自編自導由皮耶爾弗蘭切斯科·法維諾、馬麗婭·費爾南達·康基多共同主演的傳記犯罪電影《叛徒》,該片入圍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4]  、第32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獎 [23]  ,他憑藉該片入圍第32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23] 
2021年7月17日,獲得第7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金棕 [31-32] 
2024年4月,入選第55屆瑞士尼翁真實電影節“榮譽人物”殿堂名單 [34] 

馬可·貝羅奇奧主要作品

馬可·貝羅奇奧導演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9年
《叛徒》
電影
2018年
《La lotta》
短片
2017年
《因為一朵玫瑰》
短片
2016年
《Pagliacci》
短片
2016年
《夢中人》
電影
2015年
電影
2012年
電影
2010年
電影
2009年
征服
電影
2006年
電影
2003年
電影
2002年
電影
2002年
《告別過去》
紀錄片
2002年
《La primavera del 2002 - L'Italia protesta, l'Italia si ferma》
電影
2002年
《Oggi è una bella giornata》
電影
2002年
《Appunti per un film su Zio Vania》
電影
2001年
《L'affresco》
電影
2001年
《Il maestro di coro》
電影
2001年
《Un filo di passione》
電影
2001年
電影
1999年
奶媽
電影
1999年
《Nina》
電影
1998年
《Alfabeto italiano》
電影
1997年
電影
1997年
《Elena》
電影
1995年
《Sogni infranti》
紀錄片
1994年
電影
1993年
《L'uomo dal fiore in bocca》
電影
1991年
定罪
電影
1988年
安息日
電影
1987年
《電影機器》
電影
1984年
電影
1982年
電影
1980年
電影
1980年
《Vacanze in Val Trebbia》
電影
1977年
海鷗
電影
1976年
電影
1972年
電影
1969年
《Popolo calabrese ha rialzato la testa (Paola), Il》
紀錄片
1967年
《中國是近鄰》
電影
1965年
電影
1962年
《Ginepro fatto uomo》
短片
1962年
《Abbasso il zio》
短片
1961年
《Colpa e la pena, La》
短片

馬可·貝羅奇奧編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9年
《叛徒》
電影
2018年
《La lotta》
短片
2017年
《因為一朵玫瑰》
短片
2016年
《Pagliacci》
短片
2016年
《夢中人》
電影
2015年
《我血之血》
電影
2012年
《沉睡的美人》
電影
2010年
《不是姐妹》
電影
2009年
《征服》
電影
2006年
《婚禮大導》
電影
2006年
《事情與願景》
紀錄片
2003年
《西部電台》
電影
2003年
《再見,長夜》
電影
2002年
《信仰時分》
電影
2002年
《告別過去》
紀錄片
2002年
《La primavera del 2002 - L'Italia protesta, l'Italia si ferma》
電影
2002年
《Oggi è una bella giornata》
電影
2002年
《Appunti per un film su Zio Vania》
電影
2001年
《L'affresco》
電影
2001年
《Il maestro di coro》
電影
2001年
《Un filo di passione》
電影
1999年
《奶媽》
電影
1999年
《Nina》
電影
1998年
《Alfabeto italiano》
電影
1997年
《洪堡王子》
電影
1997年
《Elena》
電影
1995年
《Sogni infranti》
紀錄片
1994年
《蝴蝶的夢想》
電影
1993年
《L'uomo dal fiore in bocca》
電影
1991年
《定罪》
電影
1988年
《安息日》
電影
1987年
《電影機器》
電影
1984年
《亨利四世》
電影
1982年
《眼睛和嘴巴》
電影
1980年
《虛無縹緲》
電影
1980年
《Armonica a bocca》
電影
1980年
《Vacanze in Val Trebbia》
電影
1977年
《海鷗》
電影
1976年
《凱旋進行曲》
電影
1972年
《以父親的名義》
電影
1969年
《Popolo calabrese ha rialzato la testa (Paola), Il》
紀錄片
1967年
《中國是近鄰》
電影
1965年
《怒不可遏》
電影
1964年
《Pianeta Venere》
電影
1962年
《Ginepro fatto uomo》
短片
1962年
《Abbasso il zio》
短片
1961年
《Colpa e la pena, La》
短片

馬可·貝羅奇奧製作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6年
《Pagliacci》
電影
2006年
《婚禮大導》
電影
2003年
《再見,長夜》
電影
2002年
《信仰時分》
電影
2002年
《告別過去》
紀錄片
1999年
《難以抗拒的温柔》
電影
1997年
《漢堡王子》
電影
1994年
《蝴蝶的夢想》
電影
1969年
《Viva il primo maggio rosso e proletario》
紀錄片
1969年
《Popolo calabrese ha rialzato la testa (Paola), Il》
紀錄片

馬可·貝羅奇奧參演電影

    • 再見,長夜2003

      導演
      馬可·貝羅奇奧
      主演
      瑪雅·珊薩, 馬西莫·薩爾基耶利, 皮耶爾·喬治·貝洛奇奧
    • 信仰時分2002

      導演
      馬可·貝羅奇奧
      主演
      賽爾喬·卡斯特利托, 琪婭拉·康蒂, 吉喬·阿爾貝蒂

馬可·貝羅奇奧獲獎記錄

影視類
意大利大衞獎
  • 2020    第65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27]     叛徒    (獲獎)    
  • 2014    第58屆意大利大衞獎終生成就獎    (獲獎)    
  • 2011    第55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    不是姐妹    (提名)    
  • 2010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    征服    (獲獎)    
  • 2010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影片獎    征服    (提名)    
  • 2010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編劇獎    征服    (提名)    
  • 2007    第51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    婚禮大導    (提名)    
  • 2007    第51屆意大利大衞獎影評獎    婚禮大導    (提名)    
  • 2004    第48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影片獎    再見,長夜    (提名)    
  • 2004    第48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    再見,長夜    (提名)    
  • 2004    第48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編劇獎    再見,長夜    (提名)    
  • 2003    第47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影片獎    信仰時分    (提名)    
  • 2003    第47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    信仰時分    (提名)    
  • 2003    第47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編劇獎    信仰時分    (提名)    
  • 1980    第2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獎    虛無縹緲    (獲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
  • 2019    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14]     叛徒    (提名)    
  • 2009    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21]     征服    (提名)    
  • 2002    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特別提及獎    信仰時分    (獲獎)    
  • 2002    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11]     信仰時分    (提名)    
  • 1999    第5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16]     難以抗拒的温柔    (提名)    
  • 1997    第5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9]     洪堡王子    (提名)    
  • 1984    第3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6]     亨利四世    (提名)    
  • 1980    第3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4]     虛無縹緲    (提名)    
歐洲電影獎
  • 2019    第32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獎[23]     叛徒    (提名)    
  • 2019    第32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23]     叛徒    (提名)    
  • 2003    第16屆歐洲電影獎費比西獎    再見,長夜    (獲獎)    
  • 2002    第15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信仰時分    (提名)    
  • 2002    第15屆歐洲電影獎觀眾獎-最佳導演獎    信仰時分    (提名)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2015    第7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24]     我血之血    (提名)    
  • 2012    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布萊恩獎    沉睡的美人    (獲獎)    
  • 2012    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沉睡的美人    (提名)    
  • 2011    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25]     (獲獎)    
  • 2006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皮埃特羅.比安奇獎    (獲獎)    
  • 2003    第6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奧賽拉獎-傑出技術貢獻獎    再見,長夜    (獲獎)    
  • 2003    第6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再見,長夜    (提名)    
  • 2003    第6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小金獅獎    再見,長夜    (獲獎)    
  • 2003    第6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電影未來獎-最佳電影獎    再見,長夜    (獲獎)    
  • 1982    第3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眼睛和嘴巴    (提名)    
  • 1967    第3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26]     中國是近鄰    (獲獎)    
  • 1967    第3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中國是近鄰    (獲獎)    
  • 1967    第3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中國是近鄰    (提名)    
柏林國際電影節
  • 1991    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特別獎    定罪    (獲獎)    
  • 1991    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定罪    (提名)    
  • 1979    第2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新電影論壇獎    The Cinema Machine    (獲獎)    
  • 1975    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推薦-新電影論壇    Fit to Be Untied    (獲獎)    
  • 1975    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新電影論壇    Fit to Be Untied    (獲獎)    
  • 1969    第19屆第1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愛情與憤怒    (提名)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 1976    第29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銅豹獎    (獲獎)    
  • 1965    第1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帆獎    怒不可遏    (獲獎)    

馬可·貝羅奇奧人物評價

馬可·貝羅奇奧擅長兩類題材,一類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剖析資產階級倫理道德的“崩潰”,另一類是具有政治色彩的影片或“政治電影”,他的電影以獨特的視角探討了人性和現代社會新舊勢力的對照 [28]  。而且,他拍攝的風格是冷傲激烈並存,靜觀熱諷,自然地餚入象徵暗喻 [12]  。與意大利導演的貝納爾多·貝託魯奇不同的是,他對於“外面的世界”並不感興趣,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關注意大利的歷史、政治與現狀,以及意大利人如何生活 [29]  (《新京報》、Mtime時光網、《東方早報》綜合評)。
馬可·貝羅奇奧的作品以撻伐建制及它對個人的壓抑聞名,他的作品特別揮灑着一股怒不可遏的力量。教會、學校及家庭等在他的鏡頭下,不乏傾軋內鬨、畸情怪態,既荒誕似馬戲表演,又冰冷如人格屠場,並且以小見大,把整體社會的質素暴露無遺。貝羅奇奧無疑左傾,但他對“革命”的反思十分精闢獨到,他的作品中的新舊衝突雖多以年青人的勝利或毀滅一切結束,可是他們往往勝在手段更為野蠻無情,看似這些流露黑色幽默的政治寓言,觀者不難品味到超現實的奇想或布努埃爾式的機鋒。而且,除了經敍演繹文學歷史外。更突出的是視野包攬人性的原始地帶,他擅於營造情慾遊戲和建制的弔詭關係,選材時敍驚世駭俗,特別是涉及女性心理和現代社會的兩性衝突,而從性的曖昧和新舊勢力的並置對照中,展現出種種旖旎紳遂的感思 [19]  (新浪娛樂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