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征服

(意大利2009年馬可·貝羅奇奧執導電影)

鎖定
《征服》是由馬可·貝羅奇奧執導,費立波·提米喬凡娜·梅索茲毆諾主演的傳記片,於2009年5月20日在意大利上映。
該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意大利獨裁統治者墨索里尼為了防止第一任妻子達爾塞對自己的政治生涯造成威脅,於是利用私權徹底隱藏自己第一次婚姻的故事 [1]  。2009年,該片入圍了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 
中文名
征服
外文名
Vincere
製片地區
意大利
導    演
馬可·貝羅奇奧
編    劇
Daniela Ceselli
馬可·貝羅奇奧
類    型
劇情、歷史、愛情、傳記
主    演
費立波·提米
喬凡娜·梅索茲毆諾
主    演
米雪拉·塞尚
片    長
128分鐘
上映時間
2009年5月20日
對白語言
意大利語
色    彩
彩色
主要獎項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攝影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剪輯

征服劇情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渴望權力和戰爭的墨索里尼立馬報名入伍。在部隊裏如魚得水的他忘記了達爾塞和他自己的孩子。1915年,墨索里尼和一個叫蕾切爾的女人結了婚,並且還有了自己的孩子。這件事被達爾塞知道之後,她就開始了自己的“漫漫維權路”。無論如何,她也要意大利政府恢復其婚姻合法性、討回妻子的名分以及承認他們的孩子貝尼託·艾伯塔諾·墨索里尼。但是意大利政府卻從來沒有承認過這些。
1922年,意大利的軍隊發生了叛變,在向羅馬進軍的政變之後,墨索里尼獲得了他渴望的權利。但是他的妻子達爾塞還在不斷聲稱自己才是墨索里尼的妻子,她的這一舉動無疑對墨索里尼的政治生涯具有極大的威脅,於是他開始想方設法消除一切他和達爾塞之間的證據。他派出秘密警察監視達爾塞和她的孩子的活動,限制他們的行動範圍,監聽他們的帶電話和通信。最終達爾塞被墨索里尼的爪牙關進了精神病院。但即使是這樣,達爾塞依然沒有放棄,一直到死,她都在努力揭示真相 [3] 

征服演職員表

征服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墨索里尼 費立波·提米
達爾塞 喬凡娜·梅索茲毆諾
蕾切爾 米雪拉·塞尚
貝託尼 法布里茲奧·柯斯戴拉
Dottor Cappelletti Corrado Invernizzi
Riccardo Paicher 弗斯托·盧索·阿萊西
Pietro Fedele 皮爾·喬治·貝羅奇奧
Giulio Bernardi 保洛·皮羅邦
Giudice Bruno Cariello
Adelina Francesca Picozza
Madre Superiora Simona Nobili
Tedesca Giovanna Mori
Scarpette rosse Silvia Ferretti
Lacrime Corinne Castelli
Medico Matteo Mussoni
Cantante Patrizia Bettini

征服職員表

製作人 Mario GiananiOlivia SleiterChristian Baute
導演 馬可·貝羅奇奧
副導演(助理) Federica Cinquepalmi 、Francesca Polic Greco 、Stefano Prando
編劇 馬可·貝羅奇奧Daniela Ceselli
攝影 丹尼爾·西皮裏
剪輯 Francesca Calvelli
藝術指導 Marco Dentici
美術設計 Briseide Siciliano
服裝設計 Sergio Ballo
視覺特效 Stefano Marinoni
展開
參考資料來源 [4] 

征服角色介紹

  • 墨索里尼

    法西斯黨魁、意大利獨裁統治者,具有咄咄逼人的氣質。由於天主教義禁止離婚,這導致已經公開家室的墨索里尼拒絕承認達爾塞是他的妻子。他醉心於締造法西斯帝國,在感情上從未珍視過達爾塞。無論是在政治道路上還是在情感道路上,墨索里尼都離開達爾塞走得很遠了。[5] 

  • 達爾塞

    墨索里尼的第一任妻子。當她得知墨索里尼和別的女人結婚以後,就開始了維權之路。她要意大利政府恢復其婚姻的合法性、討回妻子的名分。當墨索里尼獲得權利之後,她還是聲稱自己才是墨索里尼的妻子。然而,她卻被墨索里尼的爪牙關進了精神病院。但是即使這樣,她依然沒有放棄揭示事情的真相。[3] 

  • 蕾切爾

    意大利獨裁統治者墨索里尼的妻子。她願意忽略墨索里尼拈花惹草的行為,並且對墨索里尼保持絕對的忠誠。1915年,她與墨索里尼結婚,併為墨索里尼生下了孩子。

  • 貝尼託

    墨索里尼與達爾塞的兒子。他在法西斯開辦的孤兒院裏長大,然後被送到米蘭讀書。他一直都生活在法西斯的監控之下。由於他一直説自己的父親是墨索里尼,因此他也被送進了精神病院。[6] 

征服獲獎記錄

時間
獎項名稱
獲獎方
獲獎情況
2009年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征服》
提名
第22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男演員
費立波·提米
第22屆歐洲電影獎傑出獎
Francesca Calvelli
2010年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導演
馬可·貝羅奇奧
獲獎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攝影
丹尼爾·西皮裏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服裝設計
Sergio Ballo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剪輯
Francesca Calvelli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視效
Paola Trisoglio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化妝
Franco Corridoni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製作設計
Marco Dentici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髮型設計
Alberta Giuliani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影片
《征服》
提名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男演員
費立波·提米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女演員
喬凡娜·梅索茲毆諾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編劇
馬可·貝羅奇奧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聲效
Gaetano Carito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音樂
Carlo Crivelli
第54屆意大利大衞獎最佳製片人
Mario Gianani
參考資料來源 [7] 

征服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劇照
劇照(10張)
《征服》根據真實的歷史人物故事改編而來。伊達·達爾塞是墨索里尼的情人。儘管他們之間沒有任何官方的婚姻記錄,但在歷史上她被認為是墨索里尼的第一任妻子。在他們相識以後,達爾賽就給墨索里尼生了一個孩子。墨索里尼的這段情史在二戰結束以後,被意大利記者公佈在《伊達·達爾塞的真實故事》一書中 [8]  。由於受到意大利記者著作的影響,加上阿夫萊多·皮耶羅尼作品《墨索里尼的私生子》的啓發,導演貝羅奇奧就決定拍攝一部電影揭示墨索里尼暴力、狡猾、冷血無情的一面 [1] 
拍攝過程
在拍攝過程中,導演貝羅奇奧要求所有的細節都要還原歷史。片中有一場戲是伊達·達爾塞掏出一把槍,然後對自己的兒子説子彈是為了射穿墨索里尼的心臟而留下的。這場戲在劇本里並不存在。一位婦人在劇組拍攝的最後一天將有關這場戲的故事告訴了導演。導演認為故事具有真實性,並且能反應達爾塞的性格,於是就把這個故事加進了電影裏 [6] 

征服製作發行

征服主創單位

名稱
備註
Offside
製作公司
Rai Cinema
Celluloid Dreams
Istituto Luce
Ministero per i Beni e le Attività Culturali
Provincia Autonoma di Trento
Film Commission Regione Piemonte
01 Distribuzione
發行公司
Ad Vitam
人造眼
CDI Films
Cinemien
ABC Distribution
Imovision [9] 

征服上映日期

時間
國家
時間
國家
2009年5月20日
意大利
2009年11月22日
瑞典
2009年7月11日
以色列
2010年2月10日
比利時
2009年8月27日
芬蘭
2010年4月21日
羅馬尼亞
2009年9月15日
加拿大
2010年4月22日
荷蘭
2009年9月25日
巴西
2010年5月14日
愛爾蘭
2009年9月26日
美國
2010年5月27日
葡萄牙
2009年9月27日
泰國
2010年6月11日
西班牙
2009年10月13日
韓國
2010年9月16日
墨西哥
2009年10月25日
英國
2010年10月22日
波蘭
2009年10月27日
希臘
2010年12月31日
澳大利亞 [9] 

征服影片評價

劇照
劇照(3張)
在《征服》中,導演貝羅奇奧對各種元素的應用能力是“黑洞式”的。他最大程度地吸收字幕、配樂、片中片的能量,使得片中所有一切都有交互性的力量,就算一條字幕也沒有虛飾的成分。若以物理來比喻,該片就是一部“大質量”的電影,片中沒有一個敍事段落、一名演員、一個鏡頭成為浮於電影表面的附屬品。在《征服》中,導演貝羅奇奧用豐富的電影手段和意象將這部電影修飾得很美。伊達靈巧地遊走於不同時間段落,反應了她對墨索里尼理不乾淨的複雜情感。當影片出現人物和片中片相互交會的場景時,無論氣氛如何,總有一名冷靜超常的放映師不帶感情地一圈圈搖動放映機的手柄,讓時代的影像與如戲的人生同場放映(《外灘畫報》評) [5] 
《征服》是一部精彩的作品。它將意大利電影中那些偉大的神韻展現得淋漓盡致。影片具有華美的表現主義光影、現實主義對人性的悲憫、帕索里尼對宗教的拷問以及維斯康蒂後期剋制而宏大的敍事。在伊達的最後一場戲中,她用目光逼視着鏡頭,讓觀眾彷彿看到《橡樹》、《四月三週兩天》中那些同樣被迫害的女性靈魂附體浮現出來,其無言的控訴直指人心(《電影世界》評)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