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列

(中國駐匈牙利原大使)

鎖定
馬列(1923年11月—2018年10月9日),男,原名馬瀠,祖籍遼寧鐵嶺,1923年11月生於瀋陽。曾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秘書長、中國駐蘇聯大使館政務參贊、外交部綜合研究室主任、中國駐匈牙利大使。 [1-3] 
2018年10月9日,馬列同志辭世,享年95歲。 [3] 
中文名
馬列
性    別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遼寧瀋陽
出生日期
1923年
逝世日期
2018年10月9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祖    籍
遼寧鐵嶺

馬列人物生平

1923年,馬列出生於瀋陽。馬列小的時候常聽父親講朱毛紅軍的事。因為家庭環境不錯,馬列從小沒有捱過餓受過凍,沒有所謂的階級覺悟,但他從小就恨日本,他知道因為日本人,自己當了亡國奴。另外,他還恨蔣介石,他知道正是因為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東北三千萬父老才淪為亡國奴,被日本帝國主義蹂躪。
“九一八”事變後,1933年冬,馬列父親馬識途的好友王一夫把馬識途的夫人及三個兒女從瀋陽接到北平,馬列進入北平國立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就讀。
1936年7月,13歲的馬列考入北平國立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今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在學校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除走上街頭募集援款,還參加了歌唱團,去清華大學參加抗日救亡活報劇的演出。在這些活動中,李琦看到馬列非常熱情積極,在1936年10月就介紹他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這是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外圍組織。
1940年夏天,馬列父親帶着剛剛讀完高一的馬列一起到太行解放區。9月,馬列被分配到贊皇縣的青年抗日救國會工作,任宣傳部長,負責宣傳和兒童工作。
1941年5月,組織送他去延安繼續深造學習。6月馬列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開始學習俄文。抗大三分校後來搬到隴東,俄文隊留在延安,隸屬新成立的軍事學院。軍事學院撤離延安後,俄文隊改為俄文學校。1943年成立了英文系,學校改名為延安外國語學校。這期間馬列一直在學習俄文。
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馬列跟隨東北幹部團,從延安到達瀋陽,曾任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參謀。一次,跟隨首長到大連出差,由於當時蘇聯紅軍在旅大地區駐軍,地方急需俄語翻譯,馬列就被留在了大連,曾任中共大連市委外事秘書。
1949年12月,毛主席訪問蘇聯,去給斯大林祝壽。接着毛主席讓周總理去莫斯科同蘇聯政府商談簽訂新的中蘇條約。大連黨的負責同志跟隨總理同行,馬列作為隨行工作人員,第一次見到了總理。
1950年10月,志願軍過江前,周總理把馬列調到北京,在國務院總理辦公室工作,任中央政府政務院總理辦公室外事秘書。
在總理身邊的十五年,馬列作為工作人員跟隨總理出訪過許多國家,到過日內瓦會議的會場,見證了周總理提出開創性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見證了周總理偉大的人格魅力。
1965年總理辦公室撤銷後,馬列到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任副秘書長。
1969年秋調外交部工作。
1971年7月至1976年2月,任中國駐蘇聯大使館政務參贊。
1975年秋,馬列知道周總理病重住院,正好已在國外工作多年,可以回京休假。回京後,馬列想要去看看總理。當時總理病情已經很危重,中央對探視限制得非常嚴格。鄧穎超同志讓秘書告訴馬列,一定要服從組織的規定。
1976年,得知總理去世的消息後,馬列難以抑制自己的悲痛,由於情緒激動,心臟病犯了。在醫院住院4個月後,前往北戴河療養。剛到北戴河一個月,趕上了唐山大地震,屋子也不敢住了,搭了個簡易棚,放上一張牀,就在户外野營。
1978年至1983年3月,任外交部綜合研究室主任。
1983年3月至1985年9月,任中國駐匈牙利大使。
1986年4月,正式離休。
2008年2月,馬列老人由於冠狀動脈阻塞,要心臟搭橋手術。由於風險高,兒女都不敢簽字,馬列老人親自參加了手術方案分析會,事前寫好遺囑,孩子不簽字,他自己籤。
2018年10月9日,馬列同志辭世,享年95歲。告別儀式定於10月15日上午10時在北京醫院西門告別室舉行。 [2-3] 

馬列個人生活

馬列興趣愛好

馬列自小就興趣廣泛,游泳、滑冰、冰球、桌球、排球,樣樣都喜歡。在附中的秋季運動會上,馬列得過男子初級組50米,100米和跳高的總分第一名。 [2] 

馬列家庭情況

夫人:林穎,原紡織工業部機械局幹部,1946年二人結識,戀愛兩年後結婚。 [2] 
女兒:丹妮
父親:馬識途,抗戰前的老黨員,20世紀20年代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先後在東北中學、女二中、中法大學等校任職,1937年到晉察冀邊區冀西抗日根據地工作。 [2-3] 
母親:高魯,原北京市婦聯機關幹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