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俊子

(大慶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鎖定
馬俊子,回漢混血兒。生於中國四川平武,居於上海和四川。香港國際畫院一級畫家,大慶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兼寫藝術評論。歷經76年7.4級松平地震和08年8級5.12四川大地震等多次災難,大難不死。作品被國內外藏家和機構收藏,並載入《當代藝術》、《中國當代新藝術》、《當代藝術年鑑》、《終點十年》等專輯。
中文名
馬俊子
別    名
馬曉俊
出生日期
1970年
畢業院校
西南師範大學
職    業
畫家
主要成就
“優秀當代藝術家”稱號
出生地
四川平武
代表作品
《大愛——天地情》,《大愛,或春歌》

馬俊子人物簡介

生於四川平武;
當代藝術家,批評家,撰稿人;
香港國際畫院一級畫家;曾被評為“優秀當代藝術家”;
因患偏執狂精神分裂症,療於上海和四川,兼事藝術創作
歷經1976年7.4級松平地震和2008年8級5.12四川大地震等災難,大難不死;
曾提出“大寫意表現主義”這個概念。藝評《大寫意表現主義:周春芽的畫風》、《慾望仙境:羅發輝的藝術》、《玫瑰非花》、《裸奔的野狗》、《自焚的梵高與迷惘的我》、《圖像風暴,或一種“潘朵拉盒子”》等被多種傳媒運用;
多次參加國內外藝術展,作品被國內外藏家和機構收藏,並載入《當代藝術》、《中國當代新藝術》、《當代藝術年鑑》、《終點十年》、《意大利佛羅倫薩國際雙年展目錄》等專輯。參加意大利佛羅倫薩國際雙年展,作品被組委會作為學術收藏,稱為該展中國藝術家抽象畫的零突破。

馬俊子藝術家自述

《大愛——天地情》,2008-09年於上海 《大愛——天地情》,2008-09年於上海
我在空腹飢餓或醉酒時創作,神賜予我力量,靈感如潮水般鬼魂附體。我在遊離莫測的眩暈中衝破感性與理性的隔膜,深度地體驗純粹而強烈的生命慾望,浮現出有限無限、有形無形而靈動變化的冥想,浮現出視覺、聽覺與味覺交相輝映的旋律和樂章,浮現出重疊、通透和閃爍的幻境。創作是藝術家的一種新陳代謝,是一種深入自我內核並不斷與外界交換能量的過程,是一種生命的演繹、延續和奉獻。那是完全漆黑、潮濕、悲憫、殘暴而危險的世界,既無語言無秩序也無善惡標準,生死未卜,卻在混沌中呼吸新鮮空氣,在崩潰中放射光明。藝術創造就是一種趨光運動,是一種思維方式與狀態,是一種宇宙精神,我只不過是注入了自己的靈魂。我試圖傳達出哲思性、智慧性、科學性、音樂性、人性、神性和靈性。我想創建一種民族大融合的藝術,超越於不同的民族、語言、人種和國界,打破時空而跨越狹隘的學科界限,在乾坤逆轉中天人合一,吸取天地之靈氣,挑戰自我的思維極限,揭示萬物的奧秘和演繹天理——讓觀者從作品中可以用心找到歸屬於自己的文化基因與心靈慰藉。

馬俊子藝術簡歷

2011年,文章《圖像風暴,或一種“潘朵拉盒子”》收入《批評家》第9期
2011年,作品《羅馬的郊外》、《池塘邊》等被私人收藏
2010年,作品《大愛,NO:05》藏於上海周春芽當代藝術研究院
2010年,生命與慾望:中法兩國藝術家對話展,中國上海
2010年,馬俊子大愛·何達中國鳥聯展,中國上海
2010年,作品《詩人雨田,NO:04》被詩人雨田收藏
2009年,作品《大愛:天地情》被意大利佛羅倫薩國際藝術雙年展組委會作為學術收藏
2009年,第七界意大利佛羅倫薩國際藝術雙年展,意大利佛羅倫薩
2009年,作品入選中國·德國藝術交流展,中國北京,德國耶魯大學
2009年,黃金道·八面風:聖誕之光,中國上海
2009年,藝評《慾望仙境:羅發輝的藝術》入圍首屆蒲果毅青年批評寫作評選
2009年,黃金道·八面風:2009年上海國際當代藝術十人展,中國上海
2009年,798藝術中心聯合展,中國北京798
2009年,同位素·放射性·並置:新抽象藝術大展,中國上海
2009年,非線性敍述:中國力量藝術展,中國上海
2008年,藝術中國製造展,中國上海
2008年,作品載入中國美術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中國新藝術年鑑》
2008年,“5.12”大地震捐獻作品展,中國,成都,上海
2008年,藝評《大寫意表現主義:周春芽的畫風》載入《鋒鋭》雜誌
2008年,作品及《詩意暢神》載入《鋒鋭》雜誌
2007年,中國五大城市巡迴展,成都南京,上海,廣州北京
2007年,作品《手記》系列載入詩歌集《終點十年》
2006年,藝評《玫瑰非花》載入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的《油畫家羅發輝專集》和《羅發輝畫傳》
2005年,四川7人迎新春藝術展,中國,成都四川美術館重慶美術館
2003年,全國藝術教師精選作品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2002年,作品載入《中國優秀藝術教師精品集》
2001年,作品載入《中國新書畫藝術》專輯
2000年,“愛我家園”全國青年教師美術作品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2000年,被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和香港漢唐文化藝術中心評為新繪畫優秀藝術家
2000年,作品載入《中國新繪畫藝術》專輯
1996年,四川省新形象青年藝術大展,中國成都四川美術館
1994年,重慶市美術學院大學生畢業創作展,中國,重慶市美術館
1993年,全國大學生藝術創作優秀作品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馬俊子專家評論節選

對神性與傷痛的迷戀
丹尼爾·赫夫曼(德國
馬俊子的作品,讓我感覺到酸甜苦辣鹹的奇異味道,像品嚐滋味各異的茶、酒、咖啡或欣賞奇妙的音樂。這些對馬俊子卻可能更多是對神性的嚮往以及對傷痛的記憶。畫面借用視覺、聽覺與味覺的通感,濃縮精簡,解體重構,遊動的線條組合為象徵符號,具有強烈的抽象美。用筆不多,卻發至內心,筆筆傳神見精神。
或許,馬俊子的筆墨情結是從漢語書法、伊斯蘭語書寫、東方水墨、抽象表現主義、後繪畫性抽象主義(Post-PA)、歐普藝術(Op-Art)和行為繪畫藝術中提取,再整合變異。點、提、拖或掃,將顏料隨意潑灑於布上,或噴或吹或揉混,交融流淌,形成偶然與必然結合的圖式。畫面既突破中國的傳統筆墨和西方油畫材料與表現力的範疇,又區別於西方科學理性的繪畫對“完美結果”的注重,而是對繪畫的“心理過程”恣意地鋪張。從第一筆接觸畫面的剎那間開始,到最後一筆,每一筆都是歲月刻下的印痕,是記錄心靈的軌跡,藝術家的情緒和意念都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或飄逸靈動,或酣暢淋漓,或遲滯生澀,或輕重緩急,或虛實疏密,或長短粗細,或彎曲圓直,或混亂不堪,或秩序井然,時而輕盈靈動,時而靜止板結,無不是藝術家性靈的結晶。
中國曆代強調的十八描、印印泥、屋漏痕、錐畫沙、吳帶當風和曹衣出水之類,就是對筆跡的概括,它代表畫家特定的素養、心思和情緒的跡象。而馬俊子的線條取法其上,在融入中國畫、年畫、版畫等諸多中國元素的同時又與西洋繪畫相契合,筆法詭異神秘,神采飛揚,富有東方古典哲學與西方現當代哲學相互交融的思辨,充滿音樂的韻律與節奏感。從馬俊子作品的色彩、線條、圖形和氣氛看,可能有對生老病死的深思與感悟,牽動了思古情懷的夢想,有對太極、道教、佛學、神學等玄學信念的思緒。他善待人生的喜怒哀樂,悲傷、沮喪、痛苦、彷徨、頹廢、癲狂、虛偽、骯髒、焦慮或恐怖,那是現實的背面,是一劑對人性的麻醉劑。他回憶、冥想、困惑或迷惘,也反省、解剖和透析自己,有不可名狀的絞痛或邂逅姿態,是對神性與精神的嚮往。
藝術是一個人特有氣質的呈現。對馬俊子而言,藝術可能更多的是體驗,是對某一類語言的偏愛和執着。時代、民族和前衞與個人的文化判斷並不矛盾,這包含藝術家對當代藝術的投入心態,以及體驗的深度、廣度與輻射力。其實,馬俊子的作品並不“抽象”,而是“抽線-抽絲-抽思”,是從生存狀態中抽取出筆和墨交融的形與意。馬俊子完成作品的過程便是吐絲、造血或產奶,是釀造中發生化學性的質變與物化的過程。他專注地描繪,揭示世界給人造成的某些傷害,並從疼痛中喚起靈魂的自覺;同時,他又沉迷於陽光雨露、大地山川及空氣對人的種種恩賜,並從中通透出精神上的幸福與喜悦。
內森·卡伯特·黑爾説過:“本世紀藝術家最大的挑戰,就是破解藝術的抽象語言。”馬俊子的作品不是主觀的臆造,而是內心真實的一種裸呈。其視覺值只構成作品本身,不重疊於人們的視覺經驗。或許,只有這些非具象(Non-Fugurative)作品,才真正具有視覺藝術獨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