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馘(拼音:guó)是漢語通用規範三級漢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金文,其古字形像以戈割耳 [2]  ,或像以戈斬首 [3]  。馘本義指古代戰爭中的一種計算軍功的方法,即割取敵人的左耳以計數自己所殺之敵,也指所割的左耳。《説文解字》馘作聝,異體作馘。現以馘為規範字,聝是異體字。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guó,xù
部    首
五    筆
UTHG
倉    頡
TUIRM
鄭    碼
UAJA
字    級
三級(編號:7971) [1] 
平水韻
入聲·十一陌 [5] 
注音字母
ㄍㄨㄛˊ,ㄒㄩˋ
統一碼
基本區 U+9998
四角碼
8365₀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聝、𩉕、𩠲
GBK編碼
D9E5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甲骨文有圖A1的字形,有的學者釋其為“馘”。字形右部是“”字,戈是一種兵器;左下(圖A)一説是“”的變體,表示人頭。還有一説,“圖B”表示垂纓之戈,“圖C”乃“首”之省略。字形表示用戈砍掉人的腦袋,它是一個會意字。而甲骨文中的“馘”一般都是與“沚”連用,從它出現的位置來看,顯然是地名。
這個字(圖A1)發展到金文(圖A2),右上的“戈”音化為聲旁“或”,“首”被省略成圖D的形狀。篆文右部作“首”,左部作“或”。楷書將筆畫平直化,寫作“馘”。
金文中還有圖B1的字形,字形從戈,右下是耳,表示以戈斷耳。小篆將“戈”訛變作“或”,成為從耳或聲的形聲字。楷書作“聝”。
歷史上,多數學者認為“馘”與“聝”互為異體字關係,指稱對象都是耳朵,動(詞)則釋為割下左耳(也有人認為是右耳,或不分左右),名(詞)則釋為被割下的左耳。此説之代表是許慎的《説文解字》。也有人認為“馘”和“聝”為兩個字。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呂忱《字林》之説曰:“馘,古獲反,字又作聝。《字林》:‘截耳則作耳傍,獻首則作首傍。’”可見呂氏是把這兩個字當做不同的字看待的。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引李孝定之説,認為“馘”乃“折首”,而非“斷耳”,認為“馘”是“聝”字之本。古代戰爭中要以殺敵數量計算戰功,若是取首級,則是“馘”;若殺敵很多,首級不便攜帶,就割取左耳代表敵人,這就是“聝”。這兩個字是由於後來記功的實物從“首”發展為“耳”以後,字形才發生了變化。 [3]  [6-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guó
動詞
古代戰爭中割取所殺敵人或俘虜的左耳以計數獻功。
cut off left ear
《詩經‧大雅·皇矣》:“執訊連連,攸馘安安。”
《左傳‧宣公二年》:“囚華元,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斷,割。
cut off
《新唐書‧隱太子建成傳》:“嘗循行北邊,遇賊四百出降,悉馘其耳縱之。”

誅戮;消滅。

唐·蔣防《幻戲志》:“自是誅蕩精怪,掃馘兇妖,所在以救人為志。”

名詞
指所割下的耳朵。

《詩經‧魯頌·泮水》:“矯矯虎臣,在泮獻馘。”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獻俘、授馘,飲至、大賞,徵會討貳。”

指俘虜。

《左傳‧成公三年》:“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

臉,臉面。

《莊子‧列禦寇》:“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二】【耳部】古獲切(guó)
(聝)軍戰斷耳也。《春秋傳》曰:“以為俘聝。”從耳或聲。
馘,聝或從首(𩠐)。
〖註釋〗《春秋傳》:指《左傳·成公三年》。俘聝:偏義複詞。俘虜。由“俘”連類而及“聝”。 [10] 

説文解字注

(聝)軍戰斷耳也。《大雅》“攸馘安安。”傳曰:“馘,獲也。不服者殺而獻其左耳曰馘。”《魯頌》:“在泮獻馘。”箋雲:“馘所格者之左耳。”
《春秋傳》曰:“㠯為俘聝。”《左傳·成三年》文。
從耳,或聲。古獲切,古音在一部。
馘,聝或從𩠐。今經傳中多從首。 [11] 

康熙字典

【戌集下】【首部】 馘·康熙筆畫:17;部外筆畫:8
(guó)《廣韻》《韻會》古獲切。《集韻》骨或切。《正韻》古伯切,並音蟈。《玉篇》:截耳也。《説文》:軍戰斷耳也。《詩·大雅》:攸馘安安。注:軍法,獲而不服,則殺而獻其左耳。《禮·王制》:以訊馘告。注:訊是生者,馘是死而截耳者。《爾雅·釋詁》:馘,獲也。注:今以獲賊耳為馘。
(xù)又《五音集韻》呼狊切,音洫。面也。《莊子·列禦寇》:槁項黃馘。
《説文》:本作聝。《字林》:截耳則作耳旁,獻首則作首旁。
又葉況壁切,音翕。《詩·魯頌》:矯矯虎臣,在泮獻馘。葉上德服。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演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wæk
王力系統
k
eək
周法高系統
k
rwək
李方桂系統
kw
rə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wæk
擬音/王力系統

k
wæk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uæk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uæk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wɛk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uæ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一麥

合口呼
二等
全清
古獲切
kuæk
集韻
入聲
二十一麥

合口呼
二等
全清
古獲切
kuɐk
入聲
二十三錫

合口呼
四等
次清
況壁切
xiuɛk
入聲
二十五德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骨或切
kuək
禮部韻略


入聲






古獲切

增韻


入聲






古獲切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皆來






葉乖上聲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全清
古伯切
kuə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7-26]
  • 2.    董蓮池編著. 新金文編 中[M].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1.10:1692.
  • 3.    徐中舒著.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1291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6]
  • 5.    平水韻 十一陌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7-26]
  • 6.    左民安著. 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5.03:288.
  • 7.    鄧章應主編.學行堂語言文字論叢 第1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180-189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674.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498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83.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958-1959.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424
  • 13.    馘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