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飯甑山

(貴州省銅仁市梵淨山別名)

鎖定
梵淨山是“貴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峯”,位於貴州省銅仁地區的印江縣、江口縣、松桃縣交界處,為武陵山脈主峯,海拔2494米。原始生態保存完好,1982年被聯合國列為一級世界生態保護區。
中文名
飯甑山
別    名
武陵第一峯
地    點
貴州省銅仁地區的印江縣
海    拔
2494 m
地理位置
梵淨山是“貴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峯”,位於貴州省銅仁地區的印江縣、江口縣、松桃縣交界處,為武陵山脈主峯,海拔2494米。原始生態保存完好,1982年被聯合國列為一級世界生態保護區。梵淨山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比如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物種。風景美麗自然,進入山區完全找不着人工景色的痕跡,其主峯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觀,是旅遊不可多得的一個目的地。方圓達六、七百里,其最高峯--鳳凰山海拔2572米,朝拜地--老金頂(梵淨山老山)2494米,新金頂(新山)2336 米。梵淨山是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峯(相對高度達二千米),它不僅是烏江沅江的分水嶺,而且還是橫亙於貴州、重慶湖南湖北四省(區)的武陵山脈的最高主峯。
山名沿革
梵淨山是中國西南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梵淨山就屬楚國“黔中地”,秦朝屬“黔中郡”,漢代屬“武陵郡”,以後一直是“武陵蠻”崇拜的神山、聖山。 梵淨山正式載於史冊,始於漢代。《漢書·地理志》稱梵淨山為“三山谷”;北魏《水經注》沿稱“三山谷”。唐代《元和郡縣誌》改稱“辰山”。當時,唐政府已在梵淨山西麓設立“思邛縣”(唐開元四年<716年>設,今貴州印江縣)。宋代《太平寰宇記》稱“思邛山”,因唐“思邛縣”而得名,佛教於此時傳入梵淨山。 明初,梵淨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數名並稱:“九龍山”、“飯甑山”、“梵淨山”、“大佛山”。因其三峯高聳,脈分九支,故稱“九龍山”。又因金頂孤峯突起,形如飯甑,故稱“飯甑山”。又因明代該山佛教興盛,寺剎林立,為梵天淨土,故名“梵淨山”,俗稱“大佛山”、“大靈山”。 清代,梵淨山稱“月鏡山”、“卓山”。因朗月之夜,人影映於老金頂崖壁之上,如鏡一般,稱“石鏡”或“月鏡”;相傳八月十五日子時,萬國九州之影悉現於石鏡中,故稱“月鏡山”(陳鼎《黔遊記》,康熙十年,1672年)。又因新金頂超然卓立,故又稱“卓山”。(康熙年)《貴州通志》雲:“梵淨山一名月鏡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跡……黔中勝概,無逾於此;訪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現在,該山正式名稱為“梵淨山”,而“飯甑山”、“大佛山”之名仍流傳於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