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颱風寶霞

(2006年第9號強熱帶風暴)

鎖定
強熱帶風暴寶霞(英語:Severe Tropical Storm Bopha,國際編號:06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0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Inday)為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9個被命名的風暴。“寶霞”一名由柬埔寨提供,是一種花卉名和女孩名。 [1]  本次為“寶霞”一名第二次使用。
颱風“寶霞”的前身熱帶擾動在2006年8月6日迅速增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編號為熱帶低壓10W,同日,日本氣象廳把10W升格為熱帶風暴,命名為“寶霞”,並給予編號0609。 [2]  同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開始編號。7日8時增強為強熱帶風暴,在靠近陸地時由於被颱風“桑美”奪去大量水汽逐漸減弱。9日凌晨3時20分前後在台灣省台東縣附近沿海登陸,穿過台灣中部後明顯減弱,10日20時中央氣象台停止編號,11日減弱為低壓區,並最後在南海北部海面徹底消散。 [3] 
颱風“寶霞”與颱風桑美發生藤原效應,雙颱風共同造成中國沿海地區及台灣地區重大損失,但由於“寶霞”強度較弱,其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缺乏單獨統計。
中文名
強熱帶風暴寶霞
外文名
Severe Tropical Storm Bopha
國際編號
0609
起編日期
2006年8月6日 [3] 
停編日期
2006年8月11日 [3] 
CMA數據
25m/s,985hPa [3] 
JMA數據
55kt,980hPa [2] 
JTWC數據
50kt,987hPa
經濟損失
缺乏統計
人員傷亡
缺乏統計

颱風寶霞命名由來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錶,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方法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系統。該命名錶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 [4]  “寶霞”(Bopha)是柬埔寨提供的名字,是一種花卉的名稱同時也是該國小女孩常用的的名稱。這一名稱本次是第二次使用,在命名錶上排在第15位。 [1] 

颱風寶霞發展過程

一個熱帶擾動在8月4日於沖繩縣東南約560海里處生成,2006年8月6日日間,該熱帶擾動在琉球羣島近海迅速增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編號10W,日本氣象廳在6日20時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命名寶霞,國際編號0609。同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8日早上5點鐘風暴中心位於台灣省台東縣以東大約48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麪上,就是北緯23.0度、東經125.9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8級(18米/秒)。預計,風暴中心將以每小時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動,逐漸向台灣東部沿海靠近。 [2] 
8月7日8時,寶霞位於琉球羣島近海,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當時寶霞位於東西向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的南側,受東風氣流引導,向西微北移動,時速約20至25公里。同時,日本氣象廳也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17時,中央氣象台給予其25m/s,985百帕的第一次巔峯風速。20時,日本氣象廳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分別給予其55kt,980百帕和50kt,987百帕的第一次巔峯風速。23時,颱風進入中央氣象台24小時警戒線,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8月8日2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 [3] 
8月8日,華東上空的副熱帶高氣壓單體為寶霞帶來幹空氣的中層入侵作用,使其發展緩慢,且由於另一股熱帶氣旋桑美奪去季風槽之大量水汽,寶霞的環流相當細小。5時,中央氣象台再次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16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當天晚上,華東高壓及“桑美”共同引導寶霞轉向西南偏西移動。8日20時,中央氣象台給予其23m/s,990百帕的第二次巔峯風速。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表示其已進入責任區並命名為Inday。9日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給予其55kt,984百帕的第二次巔峯風速。“寶霞”的中心於9日凌晨3時20分前後在中國台灣省台東縣成功附近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九級。 [5] 
隨後“寶霞”穿越台灣中部,明顯減弱。出海後,颱風風力再次有所增強,9日8時,中央氣象台給予其23m/s,990百帕的第三次巔峯風速。此後由於颱風桑美更加逼近,吸收了“寶霞”的大量水汽,“寶霞”逐漸減弱,低層環流中心(LLCC)逐漸裸露,稍後便完全裸露。 [6] 
8月9日10時,寶霞進入南海後因缺乏水汽支援及高空輻散受華東高壓所抑制,14時,它進一步減弱,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同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10日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20時,由於已經很難確定其環流中心,中央氣象台對其停止編號。 [3] 
8月11日,寶霞在香港西南方約35公里,即外伶仃島附近海域減弱為低壓區。此強烈熱帶風暴與比它強的颱風桑美發生藤原效應,一度在南海徘徊。 [7] 
在事後發佈的颱風年鑑中,中央氣象台取消了對“寶霞”第三次巔峯的風速評價,改為一直減弱,而將第二次巔峯的強度提升為強熱帶風暴 [3] 

颱風寶霞預報預警

颱風“寶霞”在靠近中國後與颱風桑美發生藤原效應,因其處於弱勢位置,因此路徑變化較大。對此,浙江、福建、台灣、廣東、香港等省區均發佈了颱風預警。受第9號強熱帶風暴“寶霞”的影響,2006年8月8日,福建省氣象局發佈颱風藍色預警,認為“寶霞”可能登陸福建,並帶來大風和暴雨,預計受強熱帶風暴“寶霞”外圍影響,9日到10日,全省沿海東北風6到7級,陣風8到9級,9日到10日,沿海地區部分縣市有中雨到大雨,局部縣市有暴雨。 [8]  8月8日,由於台灣島東方的太平洋海面的“三胞台”共舞,其中輕度颱風“寶霞”離台灣地區僅600多公里,台灣“中央氣象局”7日晚上八時半已發佈海上颱風警報,預計8日台灣北部、東半部地區就會開始出現短暫陣雨,稍後台灣“中央氣象局”又發佈了陸上台風警報。 [9]  2006年8月9日,浙江省温州市沿海海面風力逐漸增強到陣風7-8級。為確保出海船舶安全,當地邊防部門迅速啓動防颱工作預案,提醒動員各類出海船舶進港避風,及時做好各項防範準備工作。 [10]  廣東省廣州市副市長蘇澤羣2006年8月9日專門召集氣象、水利、水文專家會商後指出,雖然“寶霞”有減弱的可能,登陸地點也不一定在廣州,但有關部門對防範工作務必要重視,超防限水位的水庫要繼續放水,所有出港漁船必須要在10日之前全部回港避風。 [11]  2006年8月8日晚上,由於“寶霞”已經進入台灣海峽,並可能進一步靠近香港,香港天文台在20時40分發布一號戒備信號,8月10日,本港受“寶霞”相關的外圍螺旋雨帶的影響,有大雨及雷暴,香港天文台在0時10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寶霞”當日稍後時間在海上消散,香港天文台在晚上10時10分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 [12] 

颱風寶霞颱風影響

颱風“寶霞”與颱風桑美發生藤原效應,共同造成中國浙江、福建、台灣等地400萬人受災,因災死亡483,房屋倒塌5.4萬間,農作物受災184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12.5億元。其中對大陸的影響較大,主要是颱風“桑美”造成,對台灣的影響較小,主要是颱風“寶霞”造成。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