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字
- 顔
- 舊字形
- 顏
- 異體字
- 𦫞、𦫤、𩕝、𩠪
- 字 級
- 一級(3285) [1]
- 統一碼
- 基本區 U+989C
- 四角編碼
- 0128₂
- 造字法
- 形聲字
- 結 構
- 合體字,左右結構
顏文字源流
編輯形聲字。西周金文作圖1、2,右下部為形旁頁(xié),左上部為聲旁“彥”。“頁”有兩個讀音,一個讀作yè,是量詞,表示書冊的一張。一個讀作xié,是名詞,指人的頭部,是字的本義。“頁”(xié)是個象形字,凡是用“頁”作形旁的字,意義都跟頭部有關。如“顏”的本義指的是頭部的一個區域。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説,金文右下的構件應該是“面”字,説明此字本義是與面部有關的。有人説,古人用“彥”作“顏”的音符,是因為“彥”指有才有德的人,也有美士的意思。而人的臉面以眉清目秀為美,所以用“彥”作聲符並會意。
[6]
[7]
《説文解字》説:“顏,眉目之間也。”字面意思是眉毛和眼睛之間的部位。清代學者段玉裁認為“顏”的本義是指兩眉之間,俗稱“印堂”的部位,而把《説文解字》的説解“眉目之間也”改成“眉之間也”,他這樣做的原因之一是考慮到“顏”,這個字有一個常用意義,指眉毛上到髮際的部位,即前額。西漢學者揚雄在《方言》裏説:“顏”在方言裏表示“額”。
“顏”在“額頭”這個意義上又可擴大為“臉面”之義,古人對於眉目之間的顏色特徵十分敏感,所以“顏”可以引中表示臉色。一個人的心理感受常常會在臉面上反映出來,因此,顏又指抽象意義的體面、面子,如“無顏見江東父老”“厚顏無恥”中的顏。從人的面容中還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和健康狀況,即人們通常所説的氣色。氣色是一種色彩,由此,顏又引申指色調、色彩。
[2]
[6]
顏詳細釋義
編輯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yán | 名詞 | 額頭。即眉上發下、兩額角間部分。 | front; forhead | 《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 |
面容;臉色。 | face | 《詩經·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 《漢書·韓王信傳》:“為人寬和自守,以温顏遜辭承上接下,無所失意。” | 容顏;鶴髮童顏 | ||
顏色;色彩。 | color | 李白《古風》之十二:“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 | 顏料;五顏六色 | ||
形貌;臉上的表情。 | countenance | 宋玉 《九辯》:“顏淫溢而將罷兮,柯彷彿而委黃。” 顏延之《秋胡詩》:“慘悽歲方晏,日落遊子顏。” | 和顏悦色;笑逐顏開 | ||
指臉皮。 | 孔稚珪《北山移文》:“豈可使芳杜厚顏,薜荔無恥。” | ||||
體面;面子。 | dignity; prestige | 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忍垢苟全,則犯詩人胡顏之譏。” | 厚顏無恥 | ||
指堂上或門楣上的匾額。 | tablet | 《新唐書·馬燧傳》:“勒石起義堂,帝榜其顏以寵之。” | |||
前面。 | first | 《管子·輕重甲》:“若此,則士爭前戰為顏行(háng)。” | |||
古代帽子的一種。其形似古皮弁,以縑帛為之。 | 《宋書·五行志一》:“初為白帢,橫縫其前以別後,名之曰‘顏’,俗傳行之。” | ||||
(Yán) 姓氏用字,參看“顏姓”。 | |||||
動詞 | 指題字於匾額或書籍封面上。 | 沈覆《浮生六記·閨房記樂》:“遷倉米巷,餘顏其卧樓曰‘賓香閣’,蓋以芸名而取如賓意也。” | |||
形容詞 | 顯著。 | 揚雄《太玄·積》:“魁而顏而,玉帛班而。” | |||
yá | 名詞 | 用同“崖”,水邊;山邊。 | 《亢倉子·全道》:“亢倉子居羽山之顏三年,俗無疵癘而仍谷熟。” |
顏古籍釋義
編輯顏説文解字
【卷九】【頁部】五奸切(yán)
眉目之間也。從頁彥聲。
顏説文解字注
眉之間也。
段注:各本作眉目之間,淺人妄增字耳,今正。眉與目之間不名顏。《釋言》曰:猗嗟名兮,目上名。郭注云:眉眼之間,《西京賦》名作眳。薛注曰:眉睫之間,是不謂之顏也。若雲兩眉間、兩目間,則兩目間已是鼻莖謂之頞,又非顏也。面下曰:顏前也,色下曰:顏氣也,是可證顏為眉間,醫經之所謂闕,道書所謂上丹田,相書所謂中正印堂也。按《庸風》,揚且之皙也。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傳曰:揚眉上廣也。清,視清明也。揚且之顏者,廣揚而顏角豐滿也。毛雲:顏角,蓋指全頟而言。中謂之顏,旁謂之角,由兩眉間以直上皆得謂之顏,醫經頟曰顏曰庭是也。《國語》角犀豐盈,亦角謂旁,犀謂中。犀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故相法有骨自印堂至頂者曰伏犀貫頂。若《方言》雲:𩔣頟顏顙也。湘江之間謂之𩔣,中夏謂之頟,東齊謂之顙,汝潁淮泗之間謂之顏。此則依方語通謂頟為顏。非毛、許意也。《小雅》,顏之厚矣。凡羞媿喜憂必形於顏,謂之顏色,故色下曰顏氣也。
從𩑋,彥聲。
段注:五奸切,十四部。
𩠪,籀文。
顏廣韻
五奸切,平刪疑 ‖彥聲元1部(yán)
顏康熙字典
【戌集下】【頁部】 顏·康熙筆畫:18 ·部外筆畫:9
《唐韻》五奸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奸切,眼平聲。《説文》:眉目之間也。《詩·鄘風》: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毛傳》:顏,額角豐滿也。《左傳·僖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黃帝素問》:心熱者,顏先赤。揚子《方言》:頟、顏,顙也。汝潁淮泗之閒謂之顏。
又幘顏。《輿服雜事》:漢桓帝延熹中,京師作幘,皆顏短耳長,以為服妖。
又那顏。外國語,猶華言大人。
又商顏,山名。《前漢·溝洫志》:引洛水至商顏下。注:商山之顏,猶山額也。
又孱顏,山高貌。歐陽修詩:空碧更孱顏。
又姓。《姓苑》:出琅邪。魯伯禽支庶,食採顏邑,因氏。
又邾武公字顏,《公羊》稱顏公,後遂為氏。
顏字形書法
編輯顏字形對比
顏書寫提示
“彥”“頁”寬窄相當,頂部“彥”高,底部“頁”高。“彥”居左半格,“產”從上、左包圍“彡”;“產”,右側橫筆抵豎中線;下橫寫在橫中線上側;三撇起筆點垂直齊平,撇勢平行,第一撇從橫中線起筆。“頁”,居右半格;“ㄇ”的頂部在橫中線上方;豎撇從橫中線起筆,收筆於豎中線,撇、點收筆持平。
[3]
顏書法欣賞
顏音韻集成
編輯顏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ŋ | an | |
王力系統 | 元 | ŋ | ean | |
董同龢系統 | 元 | ŋ | an | |
周法高系統 | 元 | ŋ | ran | |
李方桂系統 | 元 | ng | ran | |
西漢 | 元 | |||
東漢 | 元 | |||
魏 | 寒 | ran | ||
晉 | 寒 | ran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寒桓刪 | rɑn | |
北魏後期北齊 | 寒桓刪 | rɑn | ||
齊梁陳北周隋 | 刪 | an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ŋ | an | |
擬音/王力系統 | ŋ | an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ŋ | an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ŋ | an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ng | an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ŋ | an |
顏韻書集成
字形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顏 | 顏 | 山 | 平聲 | 上平二十七刪 | 疑 | 開口呼 | 二等 | 次濁 | 五奸切 | ŋan | |
集韻 | 厓 | 蟹 | 平聲 | 上平十三佳 | 疑 | 開口呼 | 二等 | 次濁 | 宜佳切 | ŋɪæi | ||
顏 | 山 | 平聲 | 上平二十七刪 | 疑 | 開口呼 | 二等 | 次濁 | 牛奸切 | ŋɪɐn | |||
韻略 | 平聲 | 刪 | 牛奸切 | |||||||||
增韻 | 平聲 | 佳 | 宜佳切 | |||||||||
平聲 | 刪 | 牛奸切 | ||||||||||
中原音韻 | 顏 | 陽平 | 寒山 | 影 | 齊齒呼 | 全清 | ian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寒山 | 移間切 | |||||||||
洪武正韻 | 顏 | 平聲 | 十刪 | 疑 | 五 | 次濁 | 牛奸切 | ŋan | ||||
分韻撮要 | 顏 | 陽平 | 第二十五翻反泛發 | 我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1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75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02-403
- 4. 顏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6]
- 5. 平水韻 十五刪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13]
- 6.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專題部編.語林趣話 精選本[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01:457-458
- 7.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XY[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44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336.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98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99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5-13]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28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400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1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