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韋君靖

鎖定
韋君靖(生卒年不詳),客籍,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 [2]  ,唐將領,創大足北山石刻。任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使時,主持首鑿大足北山石刻。韋君靖還在永昌寨內雕此毗沙門天王為自己助威壯膽,以求利用毗沙門天王的保佑 。《重慶賦》説韋君靖德茂,趙智鳳精誠,大足石刻恢宏。
公元895年後人為他刻的《韋君靖碑》,具有補唐史的重要價值。
所處時代
主要作品
重慶賦
本    名
韋君靖
性    別
籍    貫
陝西扶風
職    務
昌州刺史

韋君靖人物經歷

乾符初年任昌元令。唐中和二年(882年),韓秀升、屈行從起義爆發,涪州刺史韓秀升趁黃巢起義,協同屈行從等人起兵造反,斷峽江路,韋君靖率軍討伐,所向披靡,官至尚書僕射

韋君靖人物生平

韋君靖本屬陝西客籍,原是一名地方小官。黃巢之亂後,他趁着時局動盪,攻佔了大足,自任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使,以“節度使”的名義當起了一方霸主,並在今天的北山上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堡壘——永昌寨。
韋君靖打了一輩子仗,殺人如麻,可能是因為受佛教思想影響,擔心自己曾大開殺戒死後會下地獄。於是他在北方來的難民中招募了一批畫師工匠,由他個人出資,開始以龍門石窟為藍本,結合地方因素和個人色彩,在大足北山開始較大規模的造像。恰在此時,大足民間“紅爐打鐵”造就出的龍水五金,使這裏的匠具生產頗聞名於世,它特別適合在本地摩崖上鑿刻。大足北山被淹沒在滾滾的鑿石聲中。
892年5月的一天,當韋君靖率領他的工匠們在大足北山崖壁上打下“毗沙門天王”像第一錘時,這個為了贖罪的武人,不會想到,他拉開了中國石窟藝術繼雲岡、龍門之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石刻造像的序幕。
“毗沙門天王”造像,是大足石刻中的第一尊大型造像。毗沙門天王名北方多聞天王,是佛教護持北方的護法神,有趣的是,這尊造像雖説有着一個印度神的名字,身上卻披着中國古代武將的鎧甲。它和韋君靖時代已流行開的一個傳説有關。
據傳,天寶元年(742年),安西城(今新疆庫車縣)被番兵圍困,唐朝邊將表請救援。但因路途遙遠,救兵難到,唐玄宗即讓不空和尚請北方毗沙門天王神兵救援。於是天王金身出現,番兵大敗。玄宗聞奏大悦,敕令諸道節度所在州府於城西北及營寨並設其像供養。此後,毗沙門天王被軍旅視為保護神,韋君靖造此像有自我比附為唐之毗沙門王之意。
以大足北山的毗沙門天王為代表,中國化的佛教人物形象成了大足石刻的一個重要特點。佛和菩薩,他們都長着中國人的面孔,有着中國人的裝飾。大足石刻完全擺脱了域外佛教雕刻藝術對中國早期石刻造像的影響,創造出了一種純中國式的石窟雕刻風格。
大足石刻興起之初,也就是八世紀中葉的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皇帝幾次逃到四川避難,國家社會政治活動中心一再南移。北方中原佛教沒落,失去了大規模開窟造像的條件,而四川巴蜀之地相對來説政治穩定、物資充實,加之五代以後,前後蜀王極端崇佛,佛教造像便鼎盛一時。 [1] 

韋君靖其他信息

韋君靖 韋君靖
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1期載王滔韜、雷娟先生對《韋君靖碑題名韋君靖的“節度使”身份提出質疑韋君靖“並非什麼靜南軍節度”,“乃顧彥朗一部將耳”。
參考資料
  • 1.    大足石刻:中國石窟藝術名片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引用日期2014-01-29]
  • 2.    《韋君靖碑》:我太守司空京兆公,陶唐氏之遠裔,漢丞相之後昆,簪組相繼,□□□別,國史詳備,家譜具存,布在簡書,略不縷。公少藴大志,長負(缺)刻鶴之工微,恥雕蟲之伎薄,相時而動,臨事不疑,懷貫日之精誠,蔚凌雲之氣宇。語仁智即樗裏罷説,較威猛則烏獲休扛。向□□心,若子牟之戀主;從軍立績,同馬援之徵蠻。減灶得孫臏之謀,投箸秘留侯之策,揮劍即蛟螭潛伏,彎弓而猿犭由啼號。加以月角衝衡,犀文貫頂,視意氣堂堂罕疋,覿神彩赳赳無雙,實命世之宏材,為一時之英俊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