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鞠躬

(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生物學家)

鎖定
鞠躬,男,1929年11月生於上海,安徽績溪人,神經生物學家,醫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四軍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2] 
鞠躬於1952年畢業於湘雅醫學院;1953年起任教於第四軍醫大學,歷任解剖學教研室助教、講師、副教授;組織胚胎學教研室教授;1985年建立神經生物學研究室並任主任;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2年在第四軍醫大學創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神經科學研究所並任所長;1996年解放軍總後勤部授予首屆一代名師稱號;2001年4月被授予同濟大學名譽教授。 [1] 
鞠躬主要從事中樞神經系束路學研究、腦下垂體前葉的調節及脊髓損傷修復的研究。 [2] 
中文名
鞠躬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29年11月
畢業院校
湘雅醫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籍    貫
安徽績溪

鞠躬人物經歷

1929年11月,鞠躬出生於上海,籍貫安徽績溪。
1947年,18歲的鞠躬考入了由美國人創辦的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3] 
1952年,畢業於湘雅醫學院。
1953年,任教於第四軍醫大學,歷任解剖學教研室助教、講師、副教授,組織胚胎學教研室教授。
1983年,被教育部特批為博士研究生導師(此時為副教授)。 [4] 
1985年,建立神經生物學研究室,任主任。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2年,在第四軍醫大學創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神經科學研究所並任所長。 [2] 

鞠躬主要成就

鞠躬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20世紀60年代初,鞠躬的神經形態學家的聲譽主要建立在其中樞神經系的束路學、終紋牀核的構築學及背根神經免疫組織化學等方面的研究。其後,鞠躬及其同事在哺乳動物腦下垂體前葉腺細胞周圍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神經。他研究中樞神經系統的纖維聯繫,發現了中縫核向脊髓投射的局部定位關係、脊髓向下丘腦的直接投射等。
20世紀80年代以來,鞠躬從事神經內分泌學研究,發現哺乳動物腦下垂體前葉腺細胞,可直接受神經纖維的調節,從而提出了垂體前葉受神經—體液雙重調節的假説,修正了以往的理論,開拓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2002年,依託解放軍昆明總醫院脊髓損傷科,對30例最嚴重的全癱患者實施了脊髓挫傷早期神經外科手術。 [4] 
鞠躬還領導了腦對免疫系統調節的研究,其主要成果之一是證明了催產素是一種免疫激素,集中研究脊髓再生。 [1-2] 
  • 學術論著
據2020年10月同濟大學校史館網站顯示,鞠躬主編專著2部,共發表論文364餘篇,其中國際期刊發表105篇,據SCI檢索到2004年底,他的第一作者或通訊著者的論文在國際上被他引2258次;2000年美國科學信訊研究所(ISI)進行了一項調查,從1981—1998年十八年間有高影響的76998篇論文中,全部由中國人在中國國內進行的研究,計47篇中神經科學類有一篇其通訊作者是鞠躬。 [2] 
  • 科研項目
據2020年10月同濟大學校史館網站顯示,鞠躬獲“973”及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4項、國際合作科研項目2項,承擔國家、軍隊科研項目3項。 [2] 
  • 科研成果獎勵
據2020年10月同濟大學校史館網站顯示,鞠躬獲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等。 [2] 
  • 學術交流
據2020年10月同濟大學校史館網站顯示,鞠躬曾應邀赴12個國家46所院校作47次專題報告,應邀在國際會議上作大會或專題報告9次。2002年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2] 

鞠躬人才培養

  • 學生培養
截至2018年11月,在從教65年的時間裏,鞠躬帶出了67名博士、65名碩士,還有不計其數的本科生,他的學生張旭成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 
鞠躬於2010年招收的研究生樊洪在博士畢業後,在通過特殊的技術,給已經斷裂的脊柱兩端架上一座橋樑,讓營養和神經通過,這一創新手段填補了中國國內神經解剖學的空白。 [4] 
  • 培養理念
在對學生的培養上,鞠躬始終要求非常嚴格,甚至給研究生立下規矩:凡違背科研道德的一律開除。“與真理為友”,是鞠躬經常鼓勵學生的話,他的創新思維讓一代又一代學子受益。 [4] 
  • 平台建設
1985年,鞠躬建立了中國首個神經生物學教研室。 [4] 
鞠躬創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神經科學研究所已建成神經形態學研究室、神經超微結構學研究室、神經生理學研究室、細胞及分子神經生物學研究室、神經免疫調節學研究室、神經內分泌學研究中心及脊髓損傷修復研究中心,並有屬研究所的共聚焦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該研究所已成為中國國內院校中綜合研究能力最強的神經生物學單位之一。 [2] 

鞠躬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1991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5年
“八五”全軍後勤重大科技成果獎
1996年
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1996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第四軍醫大學首屆教學終身成就獎
參考資料來源: [2] 

鞠躬社會任職

鞠躬是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先後任國際神經內分泌學聯合會理事(中國地區代表,含大陸、香港、台灣)、中國解剖學會終生名譽理事、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獎學科(專業)組評審委員、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審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基礎醫學)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專家諮詢組成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評審委員會委員、總後勤部科技諮詢人才評鑑委員會委員。自1987年起任《Neuroscience》編委。 [2] 
2001年4月,鞠躬被授予同濟大學名譽教授。2016年9月25日,受聘為錦州醫科大學客座教授。 [1]  [5] 

鞠躬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鞠躬出身書香門第,他的舅公是胡適。鞠躬的祖父是位茶葉商,父親索非巴金是好友。 [4] 
  • 名字來源
父親給他起名鞠躬,“大概是希望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鞠躬只是一個沒有姓的名字,待到我生兒育女後要報户口時就成問題了。他們姓什麼?如果不姓鞠,那他們是誰生的?領養的?不得已,我的兒孫一律姓鞠了,好在百家姓中有‘鞠’。” [4] 
  • 興趣愛好
鞠躬懂多國語言,英文尤其精通,他的很多醫學筆記都是用外文來記錄的。他尤其愛聽古典音樂,喝咖啡聽古典樂依然是他閒暇時最愛的享受。 [4] 
  • 準時上班
2018年,89歲的鞠躬每天8點準時上班。 [3] 

鞠躬人物評價

鞠躬是中國現代神經解剖學奠基人。作為科學家,鞠躬有着敏鋭的洞察力。鞠躬提出的“垂體前葉受神經—體液雙重調節學説”,打破了垂體前葉不受神經直接調節的半個世紀的定論,這一成果,讓鞠躬在國際上享有了極高的聲望。(央視網 [3] 
鞠躬院士在醫學學術研究領域貢獻卓越,特別是在神經科學研究領域造詣精深,鞠躬院士的科學態度、治學精神和工作作風是後輩學習的榜樣。(錦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呂剛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