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鞍帶石斑魚

鎖定
鞍帶石斑魚是鱸形目鮨科石斑魚屬魚類,俗名龍躉、龍膽石斑魚等。 [4]  其魚體呈長橢圓形,側扁,尾鰭後端為圓形,前鰓蓋骨後緣有鋸齒,下緣光滑帶裙邊,鰓蓋骨後緣具2個粗棘,頭部除吻端及上、下頜外均被細小櫛鱗,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背鰭鰭棘與鰭條部相連,無缺刻,除腹鰭外,各鰭呈黃色,並佈滿黑色小圓點,體側有5-7條橫向斑紋。 [6]  鞍帶石斑魚體型碩大,最大可以長到2.7米長,體重440千克。鞍帶石斑魚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的種類,被稱為“斑王”。 [5] 
鞍帶石斑魚分佈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區,包括中國的南海和東海,主要在海南和廣東沿海養殖。鞍帶石斑魚棲息深度1-150米,為暖水性、中下層珊瑚礁魚類。 [4]  棲息水層隨水温變化而變化,春夏季分佈於水深10-30米處,盛夏季節會在水深2-3米處出現;秋冬季當水温下降時,則遊向40-80米較深水域。適宜水温15-34℃,最適水温22℃-28℃。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為食。 [4] 
鞍帶石斑魚屬高檔魚類,是石斑魚中消費量較多的經濟魚類,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及適應能力強、易養殖使其養殖規模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是中國南方出現的優良海水養殖種類。 [4] 
中文名
鞍帶石斑魚
外文名
giant grouper
別    名
龍躉
龍膽石斑
過魚
槍頭石斑魚
倒吞鱟 展開
別名
龍躉
龍膽石斑
過魚
槍頭石斑魚
倒吞鱟
鴛鴦鱠
紫石斑魚 收起
拉丁學名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鮨科
亞    科
石斑魚亞科
石斑魚屬
鞍帶石斑魚

鞍帶石斑魚物種簡介

鞍帶石斑魚 鞍帶石斑魚
除了波斯灣外,鞍帶石斑魚在印度洋太平洋均有分佈。這個品種的魚最大可以成長至約2.7米(9呎)長,440公斤重。鞍帶石斑魚通常居住在沿珊瑚礁區的洞穴或巖縫中,以小鯊魚及小海龜等數種海洋生物為食。
鞍帶石斑魚在幼年時為黃色,其身體上有三塊不規則的黑色斑紋。隨着魚體成長,黑色斑紋內會開始出現白色或黃色的斑點。成魚的有黑色斑點。鞍帶石斑魚在澳洲昆士蘭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

鞍帶石斑魚地理分佈

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紅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台灣東北部海域有產。

鞍帶石斑魚外形特點

鞍帶石斑魚
鞍帶石斑魚(2張)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非常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4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平坦或微凹陷。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幼時約2-3列,隨成長逐漸增多,可達15-16列。鰓耙數8-10+14-16。前鰓蓋骨後緣微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54-62;縱列鱗數95-105。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4-16;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稚魚體呈黃色,具三塊不規則之黑色斑,隨著成長,黑色斑內散佈不規則之白或黃色斑點,以及各鰭具黑色斑點;大型成魚體呈暗褐色,各鰭色更暗些。

鞍帶石斑魚近種區別

鞍帶石斑魚
青石斑魚
褐點石斑魚
巨石斑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非常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4倍。
體長橢圓形;頭較大,大於體高,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7-3.3倍。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6-2.9倍。
體延長,呈長橢圓形,側扁,頭中等大小,頭長大於體高。
稚魚體呈黃色,具三塊不規則之黑色斑,隨著成長,黑色斑內散佈不規則之白或黃色斑點,以及各鰭具黑色斑點;大型成魚體呈暗褐色,各鰭色更暗些。
頭部及體側之上半部呈灰褐色,腹部則呈金黃色或淡;體側具4條暗色橫斑,尾柄處亦具1條橫斑,另在頭頸部具一不明顯之橫斑。頭部及體側散佈着小黃點;體側及奇鰭常具灰白色小點。背、臀鰭軟條部及尾鰭具黃緣。
——
體棕黑色,具棕色小斑點,具橫條紋6條,有23條縱紋。該紋在背部中斷,尾鰭中間黃黑色,邊緣黑色,在背鰭的第8至11條鰭棘處,有一黑色斑塊。
分佈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區。
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區。
分佈於印度洋至太平洋。
各大洋温帶海域。
棲息深度1-150米。
春、夏、秋分布在10-30米深處,盛夏在2-3米處也有分佈。
水深1至150米。
棲息深度最深達60米。
鞍帶石斑魚 鞍帶石斑魚
青石斑魚 青石斑魚
褐點石斑魚 褐點石斑魚
巨石斑魚 巨石斑魚

鞍帶石斑魚漁業方法

高經濟性之食用魚,或用於水族館展示,已能人工繁殖。一般漁法以延繩網、魚槍及一支釣等捕獲。清蒸食用佳。

鞍帶石斑魚經濟價值

鞍帶石斑是一種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所以雖然它是一種深海魚,但現時在台灣、澳洲及香港已能透過混合天然海水和人工飼養用海水來為這種魚進行人工繁殖。在香港的元朗,有魚場出產的龍躉僅達3~4斤重;台灣屏東東港頂級龍膽石斑則取20-30台斤,一般則是養殖3年,重量在30~50台斤。 鞍帶石斑魚在澳洲昆士蘭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

鞍帶石斑魚相關書籍

鞍帶石斑魚由王永波編著的《鞍帶石斑魚人工育苗與養殖[2]》在介紹鞍帶石斑魚繁殖生物學特性的同時,重點介紹了近年來鞍帶石斑魚在親魚培育、催熟、人工催產、受精卵孵化、人工育1苗、魚種中間培育、商品魚養殖和病害防控方面的新成果、新技術,力求以實用性為主,並把先進性、通俗性和可操作性融為一體。全書內容包括總論;鞍帶石斑魚人工繁殖技術;鞍帶石斑魚人工育苗技術;生物餌料培育技術;鞍帶石斑魚魚種培育技術;鞍帶石斑魚商品魚養殖技術;鞍帶石斑魚常見病害防治共七章。《鞍帶石斑魚人工育苗與養殖》收集了近幾年國內外鞍帶石斑魚在人工繁殖、育苗和商品魚養殖等方面的研究資料和海南水產研究所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系統總結了鞍帶石斑魚在人工繁殖、人工育苗、魚種培育、商品魚養殖和病害防控等方面的研究新成果、新技術,可為從事鞍帶石斑魚研究或養殖的科技人員和漁民提供參考。可作為面向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參考書。 [1] 

鞍帶石斑魚營養價值

鞍帶石斑魚新鮮肌肉中粗蛋白含量19.5%、粗脂肪含量7.69%、水分含量70.5%、粗灰分含量1.01%,氨基酸種類有18種,其中8種必需氨基酸含量為43.43%。鞍帶石斑魚作為一種高蛋白、氨基酸含量豐富的養殖魚類,具有較高的食用和營養價值。 [2] 

鞍帶石斑魚胚胎髮育

鞍帶石斑魚胚胎髮育分為卵裂期、囊胚期、原腸胚期、神經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7±0.5)℃、鹽度31.0、pH 7.8的海水中,鞍帶石斑魚胚胎歷時25 h 40 min完成整個胚胎髮育孵化出膜。 [3] 

鞍帶石斑魚人工繁殖

鞍帶石斑魚在廣東的繁殖季節為每年的7-9月份,產卵水温在28~31℃。研究人員使用10~12尾雌魚和3尾雄魚搭配進行催產實驗,親魚未出現發情和追尾現象,雖能產卵但均未受精,通過人工授精可得受精卵。 [3] 
參考資料
  • 1.    王永波//符書源.鞍帶石斑魚人工育苗與養殖:海洋出版社,2011-10-01
  • 2.    鞍帶石斑魚肌肉營養成分及氨基酸含量分析 黎祖福; 付倩倩; 張以順 南方水產 2008-10-05
  • 3.    鞍帶石斑魚人工繁殖及胚胎髮育研究 張海發; 王雲新; 劉付永忠; 黃國光; 歐衝輝; 黃培衞; 梁偉峯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 2008-08-15
  • 4.    鞍帶石斑魚養殖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7-03]
  • 5.    周世平主編. 圖説經典·中國好孩子必讀系列 圖説動物百科全書 彩色學生版[M]. 2015,232
  • 6.    石瓊,範明君,張勇主編,中國經濟魚類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01,第247-2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