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洲狹吻鱷

鎖定
非洲狹吻鱷(學名:Mecistops cataphractus)是鱷目,鱷科,狹吻鱷屬的一種鱷魚。體長3到4米,狹長的吻部是其標誌性的特徵。主要棲息於熱帶植被茂密的河流中。分佈於撒哈拉以南的西非地區。主要以魚類為食。繁殖期平均產卵6枚,10到15歲性成熟。
由於棲息地人為改造以及過度的漁業作業,2013年非洲狹吻鱷被IUCN記錄為極危物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非洲狹吻鱷
拉丁學名
Mecistops cataphrac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鱷目
亞    目
真鱷亞目
鱷科
狹吻鱷屬
非洲狹吻鱷
亞    種
[2] 
分佈區域
西非河流
命名者及年代
(Cuvier, 1825)
保護級別
極危(CR),IUCN標準 [3] 
外文名
英文 African Slender-snouted Crocodile

非洲狹吻鱷物種學史

DNA和形態學研究表明,該物種屬於自己的單種屬Meistops。這一發現得到了後續系統發育研究的支持,屬名Meistop在文獻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和接受,因此記錄在本名錄當中。2013年的一項研究指出,該屬中兩個不同的分類羣具有重要的分子和形態支持,一個完全分佈在西非,另一個分佈在中非。科學家們將對這兩個獨特分類羣進行正式的分類修訂和確認。 [3] 

非洲狹吻鱷形態特徵

非洲狹吻鱷
非洲狹吻鱷(5張)
吻部狹長,體型中等。最大體長可達4米,但如今少見有體長超過3到3.5米的個體。擁有64到70顆牙齒。背部體色從棕色到灰綠色不等,並帶有黑色斑點和條紋。腹部為奶油色。 [3-4] 

非洲狹吻鱷棲息環境

棲息於植被茂密的河流和湖泊(包括水庫和淡水瀉湖)中。但是在稀樹草原植被稀少的棲息地中也有發現它們的身影。 [3] 

非洲狹吻鱷生活習性

食性:同大多數鱷魚一樣,幼鱷以小魚和各種無脊椎動物為食;成年個體主要以魚類為食,偶食哺乳動物、龜類和鳥類。 [3] 

非洲狹吻鱷分佈範圍

分佈於撒哈拉以南非洲西部,從東南部的坦噶尼喀湖姆韋魯湖到西部的岡比亞河的廣大區域。 [3] 
非洲狹吻鱷分佈圖 非洲狹吻鱷分佈圖 [5]

非洲狹吻鱷繁殖方式

雨季來臨時,雌性非洲狹吻鱷會在棲息地河流岸邊的土質巢穴中平均產下16枚卵。孵化期90到100天。通常,巢穴會建立在未受人為干擾的森林濕地邊緣的樹木底部。但是在科特迪瓦的可可種植園中發現的巢穴證明,當被替代森林的棲息地可以接受時,非洲狹吻鱷對人為干擾有一定的容忍度。築巢季節與同一棲息地的侏儒鱷的築巢季節大致相同,但時間較之更為緊湊。與雌性非洲狹吻鱷的尺寸相比,卵的尺寸顯得較大,孵化後的幼鱷也要比同期其他種類的鱷魚幼崽較大。幼鱷10到15歲時性成熟。 [3-4] 

非洲狹吻鱷保護現狀

非洲狹吻鱷種羣現狀

1998年之前的調查表明,非洲狹吻鱷的處境較為嚴峻,尤其對那些分佈在西非以及其分佈區域最南部和東部地區(如安哥拉、贊比亞和坦桑尼亞)等地的種羣來説。該物種的種羣數量在利比里亞和尼日利亞被認為嚴重耗盡。岡比亞、塞內加爾、幾內亞比紹、多哥、乍得和安哥拉的種羣幾近滅絕。赤道幾內亞自20世紀80年代後便不再有新的非洲狹吻鱷記錄出現。贊比亞被認為是現今非洲狹吻鱷分佈的最南端。但盧阿普拉河、坦噶尼喀湖和姆韋魯湖棲息地條件的改變將意味着非洲狹吻鱷在贊比亞的滅絕。但其他研究人員認為,儘管數量稀少,姆韋魯湖仍有非洲狹吻鱷的存在。直到1991年,盧阿普拉河流域以及坦桑尼亞仍然偶見目擊報告。且相比之下,科特迪瓦、加蓬、剛果(布)、中非共和國的種羣數量略有減少,但並未受到嚴重威脅 [3] 

非洲狹吻鱷瀕危原因

歷史上非洲狹吻鱷種羣數量的減少歸因於商業性的鱷魚皮採集,這一點與同一棲息地的尼羅鱷數量減少有所關聯。儘管有證據表明,非洲狹吻鱷直到尼羅鱷經濟滅絕,以及狩獵和棲息地破壞時才被人們針對。21世紀初,隨着鱷魚數量減少以及鱷皮利用價值降低,西非和中非的鱷魚狩獵活動有所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起效的結果。如今小規模的自給性漁業(主要指非洲狹吻鱷食物來源的減少以及因漁網糾纏導致的意外死亡)、棲息地改造(指大片森林被改造為可可和橡膠種植園或定居點)以及叢林肉市場的持續性捕獵,阻礙了非洲狹吻鱷的種羣恢復進程。 [3] 

非洲狹吻鱷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3年 ver 3.1——極危(CR)。 [3]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