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真鱷亞目

鎖定
真鱷亞目(Eusuchia)是屬於鱷形目下的一個亞目。身軀粗壯平扁;四肢發達,肩帶中無鎖骨,但在前胸骨中可能存在單枚纖長的鎖間骨,烏喙骨與肩胛骨以骨端密接,外側凹陷構成肩臼。
中文名
真鱷亞目
拉丁學名
Eusuchia
動物界
鱷形目

真鱷亞目形態特徵

身軀粗壯平扁;四肢發達,肩帶中無鎖骨,但在前胸骨中可能存在單枚纖長的鎖間骨,烏喙骨與肩胛骨以骨端密接,外側凹陷構成肩臼;前肢短,5指,內側3指有爪,指骨2、3、4、4(5)、4;後肢粗長,由髂骨與坐骨構成髖臼,恥骨不入臼窩,也不互相會合,4趾(第五趾萎縮),內側3趾有爪,趾骨2、3、4、5;指、趾之間張有發達程度不一的蹼。尾粗壯長大而側扁,與軀幹並無截然分界,為游泳及獲俘的利器。體鱗發達,背面被有大形隆起的角鱗,自頸後沿脊背部成兩列縱行稜鱗,直抵尾梢;腹鱗矩形而較小,橫排成列,內部或鱗下承以來源於真皮的骨板,相鄰的骨板間為柔韌的革質皮膚所連接,略可活動。
顱骨背面雕蝕紋明顯;外鼻孔合一,居於吻端,四周被前顎骨所包圍;次生齶由前顎骨、上顎骨、齶骨及翼骨合成,兩側的上顎骨和齶骨接遇於中線;內鼻孔後移接近咽頭並開孔在翼骨上;上顳窩小(食魚鱷則大於眼窩)或隱失;眼窩位於頭部背側,無鞏膜骨環,眶前窩罕見,眶後柱下沉;方骨與顱骨固結,常與方軛骨、鱗骨、枕骨等彼此癒合;耳咽管被包入顱內,僅在大孔腹面前方有一耳咽管孔作為左、右耳咽管的共同開口;外鼻孔及外耳孔都有支配啓閉的肌肉瓣膜;犁鼻器不發達。兩顎皆有着生於齒槽內的錐形齒;下顎外窗發達,部分夾板骨參與了下顎聯合(symphysis mandibulae),聯合的長短隨吻緣的長度而異。舌無活動性肌肉,粘連於口底,不能伸縮;舌骨器很發達;舌根後有一喉褶,與之相應的齶部另有一下垂的齶帆,兩者相接時可將咽部與口腔隔絕開來,因此當鱷魚的吻端露出水面或在水下獵食時,仍可正常進行呼吸;肺十分發達,狀如海綿。
椎骨前凹型;頸短,頸椎9放,有發達的椎體下突;寰椎的肋骨強大;軀椎13—15枚,薦椎2枚,尾椎30一40枚,尾椎的腹面有人字骨。胸肋至少前段幾對兩端岐出。腹膜肋7—8對,每根腹膜肋由兩枚細狹的骨棒相接而成,左、右肋骨會合於腹中線,並形成鋭角而斜向前方,會合處接榫遊離,略能活動。
肌肉系統中首次在頸部和背部出了菱形肌,還具有將胸腔與腹腔膈開的肌隔。胃的內壁有高稜褶襞,中央有一對肌腱,稱為磨板,其功能猶如鳥胃的砂囊,是碾磨壓碎食物的機構;小腸捲曲而長,大腸粗短,無盲腸。後腎小葉疊置,輸尿管短,無膀胱;有典型的泄殖腔。心臟分化成四室,左、右心室完全分開,但仍留有一潘尼茲氏孔(foramen Panizzae);胸腺與頸等長。本亞綱是爬行綱中大腦和小腦最發達的類羣,大腦開始出現由新腦皮(neopallium)組成的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小腦有側向突出的小腦絨球(floculus cerebelli);有5條脊神經進入前肢參與組成臂神經叢;交感神經系統特別發達,左、右各成一組,從頸部下降,與V、Ⅶ、Ⅸ、X+Ⅺ腦神經的分支相連結。
精巢長卵圓形,雄鱷有單枚交接器。卵巢扁平而纖長,卵呈橢圓形,外圍白色鈣質硬殼,卵徑40一52(33—70)毫米×61—93(60—97)毫米,重43—140克;卵生,每產30一72(20—100)枚。鱷穴居水灘,卵產於砂穴內,或臨時以各種植物堆集成巢,掘
穴產卵其中,親鱷顧伺附近,藉氣温及植物發酵產生之熱進行孵卵,經25—96天自然孵化後,幼鱷即可以破卵齒破殼而出。
本亞目從侏羅紀出現到現在,各個時期都有其代表科、屬,學者們對其種系發生有一源和多源的不同意見,分科依據也各有不同的主張:大多數學者認為本亞目可分為4科:+林澤鱷科Hylaechampsidae,軀幹短小,頭顱短闊,齶孔(palatine vacuity)前外側
有特殊的橢圓孔;+平口鱷科Stomatosuchidae,吻緣平扁而長,上顎有小齒,下顎纖長無齒,顎下有囊如鵜鶘;眼窩小,仰開於後顱頂部;頸椎無椎體下突。這兩科均在白堊紀先後滅絕。 [1] 

真鱷亞目下級分類

  • 鱷科:Crocodilidae
  • 食魚鱷科:Gavialidae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