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米哈依尔·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2] [4] [6]。小说以1912年至1922年俄国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为背景,通过顿河哥萨克群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个体在动荡时代的矛盾与挣扎。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在红军、白军间的反复抉择及其家庭悲剧,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1] [4] [6]。全书历时14年创作完成,具有史诗般的叙事结构和现实主义风格 [4] [6-7]。
- 作 者
-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 [1-2] [4] [6-7]
- 译 者
- 金人 [2] [5] [7]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5] [7]
- 出版时间
- 2015年 [2]
- 类 别
- 长篇小说 [1] [4] [6]
- 奖 项
- 诺贝尔文学奖(1965年) [1-2] [4] [6]
创作背景
播报编辑
肖洛霍夫自1925年定居顿河地区后开始创作,历时14年直至1940年完成全四卷 [4] [6-7]。作品以作家家乡的哥萨克群体为原型,融入大量实地考察和民间史料 [6-7]。
内容情节
播报编辑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再照辩革命、十月革命和苏联国内战争为历史脉络,酷应担描绘顿河哥萨克从传统生活模式到卷入社会变革的十年历程 [1] [4] [6]。格里高利·麦列霍夫先后加嘱戒入红军、白军,目睹家族成员在战乱中死亡,最终失去爱人阿克西妮求嘱愚放娅,仅与子女回到家乡顿河 [1] [6-7]奔糊殃骗樱员道禁犁举。
人物形象
播报编辑
- 格里高利·麦列霍夫:哥萨克中农出身,在革命与战争中反复动摇,既无法认同白军的旧秩序,又对红军的暴力手段产生抵触,最终走向精神崩溃 [1] [4] [6]。
- 阿克西妮娅:格里高利的情人,勇敢追求爱情却屡遭命运打击,在逃亡途中中弹身亡 [1] [6-7]。
作品争议
播报编辑
自1928年首卷出版以来,部分学者质疑肖洛霍夫的著作权,主张克留科夫为主要作者。1987年挪威学者通过计算机文本分析,对比句式长度、用词习惯等特征,证实肖洛霍夫的创作主体地位 [3] [7]。截至2024年,争议尚未完全平息,但学界普遍认可肖洛霍夫的作者身份 [3]。
出版信息
播报编辑
- 1953年俄文版:莫斯科Гослитиздат出版社出版,成为后世翻译的主要依据 [5]。
- 1988年中文版:金人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分为四册并增加插图 [5] [7]。
- 2015年中文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新版,沿用金人译本并修订部分内容 [2]。
社会评价
播报编辑
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赞誉其“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 [1] [4] [6]。中国读者评价该书突破传统英雄叙事,真实反映个体在历史浪潮中的迷茫 [7]。
作品目录
播报编辑
全书共四卷八部,包含:
- 卷一:第1-23章(哥萨克传统生活与一战爆发)
- 卷二:第24 44章(二月革命后的社会动荡)
- 卷三:第45-67章(十月革命引发哥萨克内部冲突)
- 卷四:第68 88章(国内战争与主人公悲剧结局)每卷均以《顿河悲歌》等诗篇作为章节引语 [7]。
文学特色
播报编辑
小说融合史诗结构与细腻心理描写,刻画割草、捕鱼、赛马等哥萨克民俗场景 [1] [6]。通过格里高利与阿克西妮娅冲破伦理束缚的爱情,展现人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