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靜穆

鎖定
靜穆,漢語詞語,拼音:jìng mù,解釋:安靜,莊嚴 [1]  出自《觀舞記》。
中文名
靜穆
拼    音
jìng mù
解    釋
安靜,莊嚴
出    自
觀舞記

靜穆釋義

1.安靜,莊嚴。
冰心《觀舞記》:“寂靜肅穆。”
清·費密《姑蘇洞庭山》詩:“天氣頗靜穆,理檝冒晨霧。”
魯迅《<野草>題辭》:“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
葉聖陶《小蜆的回家》:“四望村樹雲物,都沉浸在清朗靜穆的空翠裏。”
2.沖和恬淡,淵默自守。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蓮香》:“桑 為人靜穆自喜,日再出,就食東鄰,餘時堅坐而已。”
3.文靜嫺淑,不苟言笑。
冰心《去國·兩個家庭》:“六年不見, 亞茜 更顯得和藹靜穆了。”
4.安靜肅穆。
老舍四世同堂》三六:“北平 的莊嚴肅靜不允許狂喊亂鬧,所以他的聲音必須温柔和善,好去配合 北平 的靜穆與雍容。”
選自《冰心全集》——《觀舞記》“舞台上的氣氛是靜穆莊嚴的。”

靜穆反義詞

靜穆近義詞

肅穆

靜穆靜穆説

1935年,朱光潛忽然也欣賞錢起這兩句詩,寫了一篇《説“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把它們作為文藝作品中表現靜穆境界的例子,用以闡發他的藝術哲學觀點。魯迅讀了此文,不以為然,就在他的《題未定草》中提出了駁議。
在著名的《説“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1935)一文中,朱光潛借評析錢起《省試湘靈鼓瑟》的兩句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明確提出了關於詩歌的“靜穆”理想。他説:“藝術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熱烈。就詩人之所以為人而論,他所感到的歡喜和愁苦也許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熱烈。就詩人之所以為詩人而論,熱烈的歡喜或熱烈的愁苦經過詩表現出來以後,都好比黃酒經過長久年代的儲藏,失去它的辣性,只是一味醇樸。”“靜穆”是一種豁然大悟,得到歸依的心情,亦是一種從消逝萬象中感識永恆存在的妙悟和慰藉。在西方,靜穆的藝術典型是詩神阿波羅,而中國則以陶淵明為真正達到靜穆極境的詩人。後來左聯陣營裏的魯迅反駁朱光潛的這種觀點説:“陶潛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朱光潛主張“藝術的最高境界是靜穆”的觀點,並不是一個針對一人一事的暫時的看法,而是他從《無言之美》以來就開始萌發、並在數十年間探索、深化的一個基本的藝術理想。這個藝術理想的發展是貫穿朱光潛美學思想史的一條線。這紅線就是:藝術的真正境界是一個超越現實的一個無限的理想境界(《無言之美》),這個境界是人生苦痛幻化為美麗的形象的結晶(《悲劇心理學》),藝術並不是遠離人生的無意義的形象,它是對人生的自由的觀照,並且啓示着人心的深廣的理解和同情(《文藝心理學》、《談美》),藝術的境界,正如詩意的境界,是主觀化為客觀(情趣化為意象),是藝術家自我情感的淨化和昇華的境界(《詩論》),因此,藝術的理想境界是靜穆,而不是熱烈(《説“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
參考資料